陪你看《安家》丨我們都會經歷的晚年生活


陪你看《安家》丨我們都會經歷的晚年生活


隔離宅家,可以幹啥?看《安家》!

從09年的《蝸居》到今年《安家》,與房子有關的故事,似乎常常能成為爆款。而就在《安家》3月份播出的劇情中,一對伉儷情深的老夫婦,上演了一段虐心的戲份,網友紛紛表示“哭死了”。

陪你看《安家》丨我們都會經歷的晚年生活


宋爺爺與江奶奶兩人膝下無子,相依為命。

但80多歲的宋爺爺得了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江奶奶一心想把房子賣掉,帶著宋爺爺去國外治病。

而宋爺爺內心卻另有打算,希望江奶奶能將買房的錢用來安享晚年,這樣他走了也會安心。

相濡以沫的老兩口總是如此,時時刻刻都在為對方著想。

特別是江奶奶攙扶著宋爺爺上樓梯的畫面,平淡如水卻格外感人,深深地觸動了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原來愛情到了這個年紀也可以如此美好。

陪你看《安家》丨我們都會經歷的晚年生活

不過跳出劇情,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年紀大了之後,賣房養老靠譜嗎?


年輕時將所有積蓄都放在房子上,未來賣房養老,不失為一種選擇。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有些人一輩子可能就一套房,賣了以後住哪裡?租房子還是去養老院,如何選擇?

再比如,房子的流動性問題,老年人佔比較大的支出是醫療費用,萬一急需用錢,房子卻沒辦法及時賣出怎麼辦?

綜上所述,建議年輕人跳出賣房養老的思維,尋找更好的養老理財方案。

1、更好的養老理財選擇有哪些?

養兒防老早就成了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社會養老保險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如今談及養老,很多人都意識到應該重視第三種選擇

:建立個人的養老小金庫。

而隨著我國養老理財的發展,如今的養老產品已經豐富了很多,主要包含兩大類——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目標基金。

先說商業保險,多一份保險多一份保障

保險發展了那麼多年,有份商業養老保險很稀鬆平常。

簡單來說,當你成為被保險人,必須每年繳納一定的保費,到一定的年齡後就可以領取養老金啦。這種養老方式相對靈活,屬於“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過,一般來說保險公司的投資通常追求穩定收益,商業養老保險的平均年收益的整體水平不會太高。

再說養老目標基金,兼顧穩健和收益

所謂養老目標基金,是指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採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的公募基金。

簡單來說,養老目標基金是一種專門指向養老的投資品,為持有人提供養老金投資一站式解決方案。投資者可以通過定投或者不定期買入的方式,長期持有養老目標基金;等到年老有需要時,再拿出來用。

為什麼說養老目標基金較為靠譜呢?

公募基金培育出了一大批專業的投資管理人才和隊伍,此外,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管理,都有公募基金的身影,養老投資經驗豐富。在專業團隊的管理下,養老目標基金兼顧穩健性和收益性,從長期的角度看,是很有可能的。

2、養老投資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


如果現在立馬問周圍的朋友,有沒有進行養老投資?對方很可能說“沒有”,然後反問你:“我還年輕,幹啥考慮養老?”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用簡單兩句話就能概括:


① 養老開銷,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螞蟻財富《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在不考慮投資的基礎上,調查對象認為他們每人至少需要有182.2萬人民幣的養老現金儲蓄;年輕一代的目標儲蓄略低一些,為163.4萬人民幣。

但實際退休的花銷,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多。一方面,調查對象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另一方面,預計花銷裡未包括大病等突發情況。面對如此龐大的養老費用,等快老去的時候再準備,能來得及嗎?

選擇不同養老儲蓄目標的調查對象分佈比例

陪你看《安家》丨我們都會經歷的晚年生活

資料來源 :螞蟻財富《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


② 越早開始理財,越能通過複利效應積累更多財富

舉個例子,如果三個人分別從22歲、27、32歲開始自己的第一筆定投,每個月定投1000元;假設定投的都是同一款年化收益率8%的投資品種,如果都是定投到60歲,他們可以分別積累下多少資產呢?

陪你看《安家》丨我們都會經歷的晚年生活

如上圖所示,最早定投、中間定投、最晚定投的最終積累財富值,分別為310萬、206萬、135萬。注意他們開始定投的時間,彼此之間相差只有5年,但最後積累的財富,卻相差甚遠。由此可見,複利的威力需要時間才能體現,時間越長,差異越大。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養老投資理財,越早越好。

最後,給年輕一代的養老忠告就是,養老費用不是小數目,如今國家提倡建立多層次養老體系,作為年輕一代,我們也要提早規劃,建立屬於自己的養老小金庫。願每一個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本產品中“養老”的名稱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諾,本產品不保本,可能發生虧損。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過往業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詳情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說明書和基金的風險揭示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