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轉外境,心迷被境轉

“開悟”一般指修行人在修證時已有所得。惟有一般人未“開”也可以“悟”,如何是“悟”?

體驗生活,活在當下,欣賞人生歷程中的每一過節。人生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坐擁豐厚家財,未必一定是幸福快樂人。有錢可以買到很名貴的藥物,但買不到健康,可以買到名貴化妝品,但買不到青春美貌;可以請到很多人陪伴,但買不到真正的友誼;可以買到學位,但買不到知識氣質;可以安裝空凋,但買不到清風明月……所以快樂不能以金錢作為準則。但可以改變自己對生活的觀感及角度,令自己寬懷,即經雲“萬法惟心”,人處於逆境時可以調整心態及對事情的審定角度。則處逆境時亦可輕易度過,人生不過百年,沒有事情是放不下、過不了的,再難過的日子也會過去,時間不會因為順或逆便停下,正如春夏秋冬四時,各有花果,節節相續,花果依時,梅謝桃紅,各領風騷。

心悟轉外境,心迷被境轉

曾有一位皈依弟子生意營謀有道,白手興家,由一酒店門面,在一偶然機遇,尋得第一桶金後,繼而房地產上大放異彩。他感到諸佛菩薩對他庇護有加。特意跑到五祖寺去禮佛謝恩。對我說:“師父,我現在很忙,等我空閒下來,專門在五祖寺建一場法會,親自拈香禮佛七天,暫放下生意不管。”一拖二年,不但房產生意未見發展,反而日益虧損,最後淪至破產,他再跑到我跟前,對我說:“師父,很對不起。本來答應要做的法會,我現在已無能為力了。”我便對他說:“沒關係,反正現在有一場眾姓法會,你抽時間來參加吧! ”他說:“我現在時間多得很、但沒能力付錢了。”

心悟轉外境,心迷被境轉

最後,他以少量財資參加法會,在法會期間,體會了那份無比的清淨與閒適。在生意忙得透不過氣的時候,早上七點起床趕到公司,員工各種各樣的大小問題等待解決,午膳若非應酬客人,就在辦公室用用麵包或飯盒,晚上更有不停的飯局應酬,更沒完沒了的會議,家人難得十天相聚,菸酒不停,健康亦應日壞。破產後,人閒下來,卻有時間幫兒子溫習功課,帶兩位老人逛公園做晨操運動,生活是沒那麼富裕,卻令他再拾天倫之樂,有時間拜佛誦經,閱讀大德著論,這是前所未有過的新體驗,這就是“心悟轉境”,不著眼在財上,轉在另一角度去欣賞生活。

有登山吊車代步,很好,可以很快速的達到目的地,但沒有,亦不壞,一路鳥語花香,吊車上聽不到,看不清,通訊設備發達,但已失去尺牘文字的優雅,得失間未必就如我們一般所見所受之感覺。退一步海闊天空,嘗試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所謂之逆境,那就是“轉境”,不要作為人家的玩偶,人家說了幾句恭維話便令你樂半天,若要讓你難過,便可罵你兩句,你的快樂高興與否,全掌在人家的一句話中,那便是被境轉了。只要不理會,我還是我的生活,得與失的評價定位,不一定就是快樂幸福的決定點。清茶淡飯,省卻花錢減肥,住在一棟幾層樓的房子裡吃頓飯,喝口茶,都得走十幾公尺,一天下來走幾趟,再大的房子都不可能滾遍才天亮,再多的錢也不可能吃三斤半一頓,人生在世,每一細節上,無論順境、逆境都留意找出生活的趣味,那便是“轉境”,在何時何地任何環境無論貧富都可以快樂,吃傭人削好擺好的水果,很好,但親自咬蘋果才知道原來蘋果有核啊,這便是生活體驗,亦是常識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