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不管农村还是城市,人情来往都是一个家庭避不开的话题,不管是红白喜事,小孩过生日,老人过寿,每一个场合都不能忽略和遗漏,就算不能亲自上门捧场,该准备的礼金或礼物也会到场。

说到送礼,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场合和亲疏关系的不同,准备的礼也会有所区别。虽然送礼是为了表达心意,但如果不懂送礼的规矩,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关于送礼这件事也流传下来很多的俗语,最熟悉的莫过于“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喜不送伞

首先说“喜不送伞”,听村里老人说,早年间农村条件比较落后,如果有哪家办喜事,粮食、猪肉、白酒之类的东西都可以作为祝贺的礼物。但有一个规矩就是新人结婚的时候,亲朋好友是不可以送伞的。因为伞和“散”是谐音字,听起来不吉利。如果新人结婚的时候你送一把伞,意思就是盼着人家散伙,因此会得罪人。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寿不送烟

“寿不送烟”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很多老人烟不离手,但按照这句俗语,再给人祝寿的时候,不管多昂贵的烟都不能拿来送礼,这是主人家的大忌,因为烟和“咽”是谐音字,在祝寿的时候送烟,会让人想到烟气的意思,对老人来说不是好说法。从这个角度来说,祝寿送烟确实不合时宜,收到的人不仅不会领情,反而会影响原本的关系。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丧不后补

在农村,如果因为太忙或者其他的原因,忘了给办丧事的人家送礼,之后想起来也不要再补送。在送礼的人看来,补送礼金或许是为了表达诚意,但是对主人家来说却并不是好事。

一方面,农村办白事的讲究本来就不少,在农民看来,有人在丧礼结束之后补送礼金这件事,多少有些不怎么好的寓意,碰上之后心里也会有个疙瘩;另一方面,至亲离世本来就是一件伤心事,丧礼办完也就意味着尘埃落定,如果不合时宜地补礼,只会让逝者的家人再伤心一次,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虽然现在都提倡红白事从简,但一些讲究还是不能忘的,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们虽然简单的句话里可以蕴含大智慧,但无论是哪种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是不断在发展的,跟不上时代就要及时抛弃,值得学习的我们就要潜心研究。

俗语我们都是从老人那里听得多,其实古人的俗语谚语对联还有许多,好比“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里的“增广”就是《增广贤文》,而“幼学”是指《幼学琼林》。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这是中国唯一一本记录俗语智慧的一本书籍,里面有俗语上千则,在俗语的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后哈哈大笑还能学到很多智慧!《增广贤文》和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灵鸡汤文章不同,《增广贤文》里面有很多对世态炎凉的描述。堪称中国古代的《毒鸡汤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里面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古人的经验早懂少吃亏

这套是白话文版本的,因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难读懂!这个版本的读起来实在是有趣!

一整本智慧你只需要48元,还送一本《道德经》,真的非常有价值!

点击下图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