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朝陽莊村位於泰安市東平縣接山鎮,三面環山,始建於明朝初期,是“國字號”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傳統村落是由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發起的保護項目,2012年4月,在馮驥才先生的倡議下,國家決定由四部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以此為背景,馮驥才先生提出建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旨在進一步科學地推動與實施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工作。2013年6月4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揭牌。


如果說小時候看過的《東平縣誌》在我心裡播下了種子,那馮老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執念和理想主義情懷則是我開始影像記錄的驅動力。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朝陽莊村在這樣的背景下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東平唯一一個入選的村落。然而朝陽莊內並沒有其他古村落一樣有著家族祠堂、廟宇、數百年的民居(如中套村、前寨子村、前口頭村等),為什麼還能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呢?這裡我們就要說一下傳統村落和古村落的區別了。


根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的定義,傳統村落的評定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現存傳統建築風貌完整。二是村落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也就是村落依然保持著傳統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鮮活的起居形態。


搬遷前的朝陽莊是符合這三個原則的。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原來的村委會


“傳統”一詞最鮮明的特徵在於強調文化和文脈從古至今的延續性,詮釋了一個長期的動態變化過程。所以對那些始建年代久遠,經歷了較長曆史沿革,至今仍然以農業人口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而且保留著傳統起居形態和文化形態的村落,用傳統村落的概念來界定,比僅以歷史年代表述古村落,在體現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上更貼切,更深刻。


也就是說,村落與居住其中的人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在固定的地方歷經長期的發展和演化依然保持著原有建築面貌和生態活力。但很多古村落零散的古民居無人居住,廟宇、祠堂也年久失修,無人拜祭,傳承已經丟失。


總而言之,傳統村落並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古村落,當然也有別於按照新農村規劃建設起來的村莊。


明清時代的民居


朝陽莊現存的民居建築風格統一,大部分為明清時期的石屋,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依山勢而建,就地取材。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據說以前這裡曾經是幾進幾齣地主大院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我特意選在了清晨到朝陽莊進行拍攝,朝陽初升,晨光穿透樹葉,整個村子都沐浴其中,我想朝陽莊的名字也源於此吧。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古樸巷道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石屋、石牆、石碾、石凳,遠離城市喧囂,朝陽莊有著屬於自己的格調。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如今老村已經無人居住了,偶爾有拾柴火的老人騎車路過


我幫老人撿些柴火,順便問詢問了村子的狀況,老人告訴我現在村民都搬到東邊五里遠的新社區居住了,老村沒人了,說是要開發旅遊。村裡還有一棵

老槐樹和一口老井,我記下位置前去拍攝。


古 槐


朝陽莊樹木蔥鬱,老槐樹藏於其中,不容易被發現。據說這棵古槐是朝陽莊人六百年前定居於此時栽種的,見證了整個村莊的歷史變遷,如今人們離開了,古槐也枯死了。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粗壯的樹身可見其當年的枝繁葉茂,如同曾經的朝陽莊,世代人丁興旺,耕種勞作。


古 井


古井位於村北,有好幾個井口,看似相通,至今仍未乾涸。其實吃水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朝陽莊人。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新朝陽莊


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朝陽莊終於和時代接軌了。村民喬遷新居,告別了吃水難、出行難。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國字號”傳統村落,東平朝陽莊村

▲2016年,朝陽莊社區開工,“小康樓”拔地而起。


村民喬遷新社區,朝陽莊老村沒有了炊煙裊裊和畜禽共鳴,也失去了傳統村落的生態活力,生態傳承沒有了載體,以後也只能採取靜態的保護方法,保持朝陽莊傳統建築的面貌。


不知馮驥才先生看到此情此景作何感想,我想馮老是理解的,但更多的是無奈,村民沒有錯,他們渴望擺脫貧窮和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渴望享受時代發展帶來的紅利,數百年的艱難讓村民如此迫切的離開,以至於對老村似乎毫無眷戀,時代的發展與傳統的延續始終存在著對抗。


時間就是一把剪刀,剪斷了老村與村民的聯繫,慢慢的,僅剩的那一點鄉愁也淡到無法想起了,到那時,屬於朝陽莊的傳統生態活力也將完全逝去。曾經的傳統村落也只剩下一個老殼在訴說著已經終結了的傳統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