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祕密?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歷史鉅著《資治通鑑》,在其開篇寫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北宋名臣司馬光將“三家分晉”這一著名事件,當做是春秋結束、戰國開始的標誌。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韓趙魏三晉的誕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國家分裂,而是貫穿了晉國政壇200多年、11家卿士先後參與其中、經過了5輪血腥洗牌的大事件。子彧希望通過本文,說清楚兩個問題,其一,十一個卿士是如何架空晉國國君、又是變成韓趙魏三家的;其二,這背後藏著什麼秘密,有什麼新的規律?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01 晉國的卿士選手們

三家分晉,源於晉國公族不振,卿士掌權。因此為了更好的理清這段歷史的脈絡,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200年間活躍於晉國政壇的最主要的卿士十一家:先氏、狐氏、趙氏、魏氏、胥氏、郤氏、欒氏、荀氏(中行氏)、範氏(士氏)、智氏(中行氏別支)、韓氏。

這其中,魏犨、趙衰、狐偃、胥臣等人跟隨晉文公流亡而成為功臣,晉文公回國後,得列於卿士(先軫一說未出走);先軫、郤榖則是晉文公在國內的堅定支持者(一說隨晉文公流亡)。

中行氏和智氏源於荀息。荀息死節,晉文公回國後,得狐偃的提示,將荀息之孫荀林父逐漸提拔為卿,林父之弟荀首得晉成公寵幸而得封於智,後來成為智氏。荀氏一門衍生為中行和智氏兩支。

範式源於士氏,士蒍是與荀息齊名的獻公的謀主。韓氏本是趙衰的家臣,被趙盾提拔為軍司馬,而後進入卿士行列,算是崛起得最晚。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他們都是三家分晉的種子選手,只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最終還是進入了被淘汰的行列。除了這十一家卿族之外,成為晉國六卿的還有箕鄭父、臾駢、程鄭(荀氏別支)等人,但是沒有形成家族勢力,在此就不詳述。

那麼,選手已經介紹完畢,接下來就輪到他們上場了。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02 文公擴建三軍,趙盾初掌政權

這是晉國卿士掌權的第一階段,從晉文公建立三軍(公元前633年)到趙盾去世(約公元前601年),這一階段在位的晉國國君是文公、襄公、靈公、成公。

這一階段特點是,十一個卿士選手陸續登場,建立政治勢力;晉國政壇在大權臣趙盾的主導下,建立了卿為國君大夫的先例。成公時期,卿士勢力已經明顯膨脹,並開始對國君權威發起挑戰。

晉獻公死後,晉國公族勢力幾乎不存。晉文公歸國即位,為感謝跟隨在身邊的功臣們,進行了幾輪封賞。為了爭霸戰爭,晉文公又將晉國原有的二軍擴建為三軍,每一軍設置一個主將和佐將,中軍將總領三軍,各將佐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替補,這便是三軍六卿的來歷。後來雖然多次調整為八卿、十二卿等,但大部分時間晉國都是六卿制度,同時,也正是這一制度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的結局。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晉文公在位八年就去世了,文公子襄公在位也僅僅數年。頻繁的君位更迭,給了執政大夫兼中軍將趙盾(趙衰嫡子)巨大的機會。趙盾先是利用狐射姑殺陽處父的機會將狐氏勢力趕出晉國,而後又利用先克之死將反對者一一剪滅。靈公年幼,成公外立,從此,晉國之政全由趙盾之手。

趙盾創造了作為卿大夫的許多第一。首先,他是第一個以卿士身份全權安排六卿的;其次,他是第一個以卿士身份主持諸侯會盟的。這樣的光環使得趙盾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但也為後來趙氏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這一時期,十一卿都先後亮相,狐氏、胥氏首先被排擠出六卿的行列,趙氏與先氏、郤氏、荀氏(後來的中行氏)、欒氏、士氏(後來的範氏)擔任六卿,其餘如智氏、魏氏、韓氏雖沒有進入六卿,但也開始在晉國政壇上嶄露頭角。

另外,在趙盾的建議下,晉國設置公族大夫,並由趙氏子弟擔任(成公元年,賜趙氏為公族-《史記·晉世家》)。晉國公族已經過兩輪血洗,實力微弱,而現在卿士得為公族大夫更使得卿大夫勢力可以合理合法的侵奪國君和公族的勢力。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第一階段,值得關注的有兩點:

其一,春秋大國,並不一定是國君親掌軍政,以卿士統軍也屬於正常現象,為何其他國君穩坐朝堂,晉文公設置六卿就埋下三家分晉的伏筆了?

晉文公最初的設置,六卿只是軍事長官,中軍將負責統帥三軍,而朝堂之上另有執政大夫。但在晉襄公後期,趙盾以執政大夫的身份成為中軍將,軍政大權握於一人之手。

而後晉襄公一病不起,趙盾扶立幼君,手中權力得到鞏固。權力鞏固後的趙盾,野心開始膨脹。趙盾蓄意侵奪公族權力、提升趙氏地位,使得正卿的權力擴大了不少。

趙盾死後,正卿擔任中軍將兼執政大夫成為定製,遂有軍政大權,加上公族大夫的設立,這才導致了晉文公的六卿制度為卿士崛起做了嫁衣。

其二,趙盾已經專權,卿士數量越少越有利,為何還要擴大卿士家族數量,比如家臣韓厥、臾駢?

在趙盾權力逐漸上升的同時,他的政治意識很清醒:趙氏已經強大到令人忌憚了,也不可能消滅其他卿士,那麼,再提拔趙氏顯然不妥,提拔其他卿士又明顯對趙氏不利。但提拔家臣,趙氏強盛時可以對趙氏起到支撐作用,掣肘其他卿士;趙氏一旦有事,可以作為潛在的盟友保護趙氏。這樣,趙盾為趙氏留下了希望,也間接使得晉國的卿士家族最終擴展到了11家。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第一階段的結果是,狐氏被率先排擠出局,胥氏暫時隱退,而趙氏崛起,成為眾卿士之首。同時,強大的卿士已經開始向國君權力發起挑戰,併成功設立了軍政合力的執政卿士和公族大夫,公族勢力被削弱,卿士勢力開始擴大。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03 趙氏死灰復燃,三卿滅族出局

三家分晉的第二階段,應當從趙朔出任下軍佐(約前601年)到欒盈之亂(前550年),在位的國君是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國君不甘大權旁落支持卿士內鬥,十一個家族爭奪六個卿位又僧多位少。因此,這一階段是矛盾爆發的集中階段,也是最為複雜的大亂鬥。三家分晉過程中,卿士之間相互攻打的血腥洗牌約有五次,這50年間就發生了三次。

經過第一階段的亮相,各卿士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基礎,在六卿之中奪得了一席之地,而趙氏尤盛。趙氏的坐大,引起了國君和其他卿士的不滿。

因此,趙氏的災難也就難免了。公元前583年,晉國爆發了著名的下宮之難,晉國卿士的第一場血洗。

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傳·成公八年》

下宮之難的真相,後世認為《左傳》的這段記載應當比《史記》中“趙氏孤兒”的說法要可信。原、屏即為趙同、趙括,他們是趙盾異母弟。趙盾兒媳趙莊姬因為姦夫趙嬰齊被逐而不滿,與正不滿趙氏勢力強大的欒氏、郤氏家族甚至於晉景公一拍即合,將趙氏幾乎滅族,只留下了趙莊姬的兒子趙武。隨後,在韓厥的幫助下,趙武被複立為卿,但趙氏的勢力卻一去不復返了。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這件事是一件複雜的政治鬥爭,關於趙氏內部的權力鬥爭有機會子彧再聊,在此不詳述。但就晉國而言,這場血腥洗牌可見卿士之間、卿與國君之間的矛盾都開始表面化。

然而,這場爭鬥並沒有因為趙氏削弱而終止。

晉厲公時,爆發了第二輪血洗。趙氏削弱後,最大的得利者是郤氏。晉厲公時,八卿之中有三個都是郤氏一族,時稱三郤。在厲公的支持和欒書的默許下,本來早已被排擠出六卿的胥克之子胥童,攻滅三郤,將郤氏滅族。隨後,感到害怕的欒書、中行偃反攻厲公和胥童,兩人皆死於此,胥氏族滅。

厲公死後,欒書等迎晉悼公即位。晉悼公頗有能力和手腕,對內壓制眾卿、提拔公族和沒落卿士,以達到新的平衡,對外則重新稱霸。然而,悼公的早逝,使得悼公的努力不久及化為烏有,卿士的勢力再次擴大,並開始了新一輪的血洗。

平公六年,欒書之孫欒盈被其母告發作亂。範鞅為證,並逐欒盈。兩年後,欒盈在齊國幫助下捲土重來,卻被其他卿士聯合攻滅。欒氏滅族,惟欒魴奔宋。這是卿士之間的第三輪血洗。

除了這三輪卿士之間的血洗以外,晉景公時,先氏的先榖聯合戎狄攻晉,被滅族。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因此,第二階段的結果是明顯的。首先,趙氏被嚴重削弱,胥氏迴光返照而後徹底出局,先氏、欒氏、郤氏三卿被滅族,也淘汰出局,晉國六卿之位上剛好剩下六個卿士。其次,經過與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等反覆爭奪,晉悼公死後,國君權威已大大降低。晉國基本確立了卿士的集體領導地位。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04 六卿激烈爭權,晉室黯然失色

第三階段應當從六卿專權(前550年)到韓趙魏三家滅智(前453年),在位國君是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六卿勢力繼續擴大,並開始在封地改革;君權持續衰微。六卿將僅剩的公族勢力屠滅乾淨,僅僅剩下勢單力孤的國君任其擺佈。而卿士自身擴張的同時,又進行了兩次血洗,最終剩下韓趙魏三家。

經過了80多年的爭鬥,十一卿士留存的還有知氏、中行氏、範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恰恰晉國的卿位也是六個,按說應該消停一會了。

卿士之間的爭鬥的確表面上消停了數十年,但是六卿向僅存的公族勢力下手了。

晉頃公十二年,六卿以法誅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為十縣,六卿各領其族為之大夫。晉公室由此益弱。-《史記·趙世家》

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六卿殺公族祁氏羊舌氏。這段記載的信息量極大。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首先,晉悼公時,有感於公族的衰落,遂扶持了一部分公族來對抗卿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祁氏和羊舌氏。悼公雖然早逝,祁氏、羊舌氏則出了祁奚、叔向等賢才。而現在卿士將他們滅族,意味著公族勢力消滅殆盡,國君被完全架空,再無復權的可能,所以才說“公室益弱”。

其次,六卿處決祁氏、羊舌氏的理由是“法”,而且將他們的領地分為“縣”,以大夫統領。這些說明了六卿的進步性,他們已經改變了原來封邑的統治方式,改為更加先進的統治方式,還將“法”這種武器作為理由。可見,六卿已經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了政治、經濟、法律等層面的改革。

這樣,六卿的力量持續擴大,而晉公族的勢力還在變弱,晉國被取代已經是不可挽回的事實了。

在完成了對公族的最後削弱之後,六卿之間還爆發了兩次洗牌。

第一次是智韓趙魏四卿對範、中行氏。起因源於趙氏內亂,範氏、中行氏攻趙。而後趙氏取得了國君的許可,攻範氏、中行氏,因此《史記》的記載是“晉君擊之”。結果,士吉射、中行寅出走,範氏、中行氏滅亡。值得玩味的是,與中行氏同源的智氏受中行氏恩惠頗多,這一次卻站在韓趙魏的一邊。

第二次是韓趙魏反攻智氏。起因是執政大夫荀瑤(智伯)要求四卿向國君獻地,以提高國君爭霸能力,而趙氏不肯。而後,荀瑤率魏氏、韓氏攻趙,持續了三年,最後趙氏說服韓魏反攻智氏。前453年,智氏族滅。這件事歷代有爭議,但結合前文來看,智瑤要為已經扶不起來的晉室爭霸的可能性很小。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第三階段的結果是,範氏、中行氏、智氏族滅,晉國卿士只剩下韓趙魏三家。而晉君已形同虛設,晉國的滅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三家分晉似乎真的要來了。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05 背後的秘密:為何能切割春秋和戰國?

經過長達180多年的爭鬥,晉國十一個卿士終於只剩下了實力相當的韓趙魏三家。而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一次的卿士內鬥,都會有卿士出局,也都是一次血洗晉國朝堂的過程,這樣的血腥洗牌大約有五次。

這五次洗牌的對象分別是趙氏、郤氏、欒氏、中行氏和範氏、智氏。除了欒氏以外,其餘四次被洗牌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他們是當時卿士中最為強大的,而成功留下的都是當時相對弱小的卿士。特別是趙氏、郤氏、智氏,都是在家族勢力如日中天、眾卿之首的時候,被其他卿士聯合設計或攻打,從巔峰跌落。

按理說強者具有壓制弱者的實力,應該成為贏家。為何晉國卿士的洗牌都是強者遭到削弱或滅族,而弱者往往成為勝利者呢?

如果我們稍加仔細就會發現,三家分晉過程中,卿士的內鬥是一個多方參與的博弈,而且很多次還有晉國國君-本該是所有卿士的主君-的參與和指揮,這使得鬥爭形勢變得十分複雜。而且,歷次爭鬥中,任何一個卿士或國君都不具備單獨碾壓其他所有勢力之和的實力。

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卿士的立場就顯得很重要了。那麼,參與這些爭鬥的卿士和國君(公族)的立場是什麼呢?

答案是:本族的權力和地位。誰能更好的保障我的權力和地位,我就幫誰。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我們嘗試分析兩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最強的卿士如果勝利,那麼其餘的卿士和國君(公族)生存和地位將會更加得不到保障,而只會對該卿士更加有利;但如果大家合力把最強的卿士滅掉了,那麼,弱勢的各卿士都能得到保存,甚至還能從強大卿士褪去的勢力中分一杯羹。

可以選擇的情況下,當然更多的卿士都會選擇第二種結果。實際上,幾次洗牌的結果也都是第二種。

所以,多方博弈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強者或弱者生存,而是使得各方勢力誰也不能過分強大,使大局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這就是三家分晉事件背後隱藏的秘密,一個全新的平衡法則。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後延伸,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力壓六國之前,被諸侯合力攻打的先後有魏惠王時期的魏國、秦惠王和秦昭王時期的秦國、齊湣王時期的齊國。而他們之所以被合力討伐,同樣是他們在當時顯現出七國中最強諸侯國的趨勢。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戰役與三家分晉時期晉國的卿士內鬥是一樣的:弱小者聯合起來把最強大的諸侯幹掉了,使得各戰國之間保持一種力量的相對平衡,誰也不過分強大,誰也不能單獨滅亡誰。

但這與春秋的霸主政治模式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換句話說,三家分晉背後的這個平衡法則,不適用於在這之前的東周列國時期,卻適用於在這之後的七雄逐鹿時期。這或許是三家分晉能作為戰國的開始的一個重要原因。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從晉文公建立三軍六卿,再到趙盾為正卿合軍政大權於一人之身,再到卿士們的內鬥洗牌,再到剩餘的寡頭政治改革圖強削弱晉室,晉國的滅亡積重難返。不過,當韓趙魏把眼光從晉國升級到整個華夏時,他們發現,立國之路,才剛剛開始。

(全文完)

200年從11家變3家,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參考資料:《春秋史》朱順龍 顧德融著、《左傳》《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