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司马迁是一个永垂不朽的人,他的《史记》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作品。

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从五帝到武帝,一字之差,却是相隔三千年的历史,一百三十个个性人物纷纷登场,真是亘古未有,后世史传皆不能比。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但是,对于《史记》的真实性,历来非议不断。有人提出,在当年那个连纸都没有的年代,司马迁是如何把五帝及夏、商、周等时期的事情知道的这么详细,还写的这么具有故事性,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经典大多烧毁及散轶,他的“资料库”从何而来?

在这里插一句,焚书,不单单是秦始皇焚书,据《大学衍义补》这部书记载:秦始皇只是有选择的烧了一部分,这个是“秦火”,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汉火”,就是项羽放的大火,项羽兵进咸阳,抢完东西,更是一把大火烧咸阳,足足三个月。

财宝先不说,各种先秦古籍至此之后,更是少之又少。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再说《史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8年,也就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司马迁当上太史令之后。

这个时候,

距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根据李斯制定的“挟书律”,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是106年,

距公元前191年汉惠帝颁布“除挟书律”,民间可以自由藏书,是84年。

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191年这23年间,先秦古典基本丧失殆尽。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在没有先秦史料典籍的艰难情况下,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资料来源到底从哪来呢,他又付出了努力,下面就结合《史记》中的有关史料记载分析一下,看看司马迁从哪些渠道得来的资料。


1.皇家图书馆与历代官方档案

司马迁的家族代代皆为史官,父亲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这也让司马迁有机会阅读常人根本不可能看到的皇室珍贵史料,司马迁基本上是从小看着这些史料长大的,司马迁更是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这些都为司马迁积累了深厚的资源。


《太史公自序》说: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

从秦朝焚书到写《史记》这一段时间的天下遗闻古事都汇集到了司马迁这里。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这不是司马迁吹牛,他有这个条件,“石室金匮之书”--这些国家档案、典籍,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

皇家图书馆、档案馆的典藏应当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最主要的史料来源。

2.广泛搜索先秦史书

《六国年表序》说: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畴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栽日月,其文略不具。”

秦始皇焚书,使各诸侯国的历史典籍连根拔除,很多有价值的史书从此失传。却单单没有烧《秦记》这部书,为什么,《秦记》是由历代秦国史官通过不断记录而积累成书的秦国"史记",上面记载了秦国先祖自被封为诸侯以来的大事,烧了他等于烧了自己的“族谱”,这是李斯打死也不会向秦始皇建议的,因为,秦始皇压根就不会同意,烧了他就等于自绝于祖宗。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坑1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坐落在兵马俑的博物馆于1979年开放西安附近城市陕西中国亚洲


正是由于《秦记》这部书的侥幸保存,才给了封藏先秦这一段历史的大门留了一条小小的缝,让司马迁得以从这条缝里探窥先秦的一点蛛丝马迹。

《天官书》说:

“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

这里的“史记”又是哪部史书?现在已不能考证,但是凭借这些零星记载,足以说明司马迁曾尽力广泛搜求秦始皇焚书后先秦各地的‘史记’,为自己写《史记》充实资料。

3.以石刻文物、现存实物为资料已补充《史记》内容

a、以当时保存的石刻为资料

《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封祥泰山时的《泰山石刻》,以及《琅邪石刻》、《会稽石刻》等,表明司马迁曾来这些地方考察,当时的石刻时间离司马迁时期才一百多年,字迹相对清楚,时至今日,泰山石刻的秦朝原文已尽斑驳。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b、以当时现存文物为史料

《孔子世家》记载: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个时候想找到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已基本不能,司马迁为了解孔子的事迹亲自到了供奉孔子的宗庙祠堂,通过观察留下来的文物,以及族人的生活习惯及言语中的事迹来细究孔子生前点滴,以此整理史料。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没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司马迁通过严谨务实的行动,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能够给后世留下一篇比较详实可靠《孔子世家》,司马迁已经可以不朽了。

又如《淮阴侯列传》里说: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果然。”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韩信距离司马迁,区区几十年,应该有大量的史料存世,为什么司马迁还要亲自到韩信故里去考察呢?纵观《史记》,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隐隐的在流露一股同情失败英雄的情愫,像韩信,像项羽等,他感慨,他叹息,他感觉他们太委屈,但他又无可奈何。在司马迁眼里他们是英雄,他们甚至可以当皇帝,但是他们最后都不得善终。司马迁能做的唯有来到他成长生活过得地方凭吊一番,留下一声叹息,在龙笔走蛇间释放自己。

再如《蒙恬列传》里说:

“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崭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司马迁来到了蒙恬当年修筑长城的遗址,看见当年为修长城而修的大路,感慨不已,蒙恬,蒙毅两兄弟都是名门之后,你们完全有能力像皇帝上谏表,组织皇帝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你们为什么不做呢,对于百万民夫的不幸遭遇,蒙恬蒙毅,你们兄弟两个就是帮凶,你们终将难辞其咎,斩头台上终将难逃一刀。

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作为触发议论的切入点。

4.实地考察

《春申君列传》:“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司马迁为写好春申君,亲自到了春申君古城,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当年春申君的生活足迹。

《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先秦已经没有史料了,更不要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了,这些留下的只是传说,但是司马迁依然严谨,它不以传说为依据,却以传说为线索,亲自考察,来到实地,探究民风,以眼观为实,他虽不能完全详尽真实的记录当时的五帝史实,但通过他的考察,却以在尽力在传说的基础上完善史实。

5.采集歌谣、诗赋、俚语俗谚

a、歌谣

《项羽本纪》《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高祖本纪》《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刺客列传》《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这些歌谣,司马迁不可能亲耳从当时的人物口中听到,但是这些歌谣通过民间代代传颂,已经深深的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司马迁作为史料尽力挖掘,严谨中带有一丝悲壮,一声感慨,在它看来这是对人物最好的剖析。

b、诗赋

《史记》开创了史书选录作家重要作品的先河,如《司马相传》的《天子游猎赋》、《大人赋》、《告巴蜀檄》、《难蜀父老》等。《屈原贾生列传》录屈原《怀沙赋》,贾谊《吊屈原赋》、《鵩 fú鸟赋》。后世的史书都纷纷效仿,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史料。

c、俚语俗谚

《史记》还采集大量的俚语俗谚。

如:

《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苏秦列传》:"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总结:司马迁在没有相对翔实的历史史料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来最大限度的搜集有关史料,并能够在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下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史实,这本就是一种不朽,并能在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前提下,能把史实写的这么文字优美,遣词精炼,充满文学美,这更是一种不朽。


别再挑刺司马迁了,为写《史记》,除了宫刑,这些你都知道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足与表达对你的褒奖。

天地本不全,又何况一《史记》乎!

历史的天空,你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