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方面,古今審美有哪些異同?

三九天冬泳


古建築

中國建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基本性格。中國以漢族建築為傳統建築的主流,其內容包括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石窟、佛塔、衙署、景觀樓閣、王府、民間公共建築、民居、防禦建築和橋樑等門類。重視群體組合的美是中國建築的一個顯著特點。

構圖方式嚴謹,常取中軸對稱的模式。但在園林、某些山林寺觀或民居中,也常有采取自由式組合的構圖方式。從內在的模式分析,中國建築遵從平易、中和、深沉、含蓄的審美習慣,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在美學上的追求。

中國建築的一大特點是以木結構為主要體系,工程技術的意義在木結構中得以體現。結構美和裝飾美在機智而巧妙的結構組合中得到顯露。木結構,尤其是斗拱的處理,其精微與複雜都超過了磚石結構的建築,這不僅是建築美的內容,也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中國建築的裝飾,往往是對有機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這些裝飾手法包括木雕、磚雕、石雕、琉璃、彩畫以及內外裝修。

1、現代建築的主要特點:

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

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

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

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2、現代建築在美學上的特點:

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

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

建築形象的邏輯性;

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

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型;

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V思維視覺


古建築

中國建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基本性格。中國以漢族建築為傳統建築的主流,其內容包括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石窟、佛塔、衙署、景觀樓閣、王府、民間公共建築、民居、防禦建築和橋樑等門類。重視群體組合的美是中國建築的一個顯著特點。

構圖方式嚴謹,常取中軸對稱的模式。但在園林、某些山林寺觀或民居中,也常有采取自由式組合的構圖方式。從內在的模式分析,中國建築遵從平易、中和、深沉、含蓄的審美習慣,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在美學上的追求。

中國建築的一大特點是以木結構為主要體系,工程技術的意義在木結構中得以體現。結構美和裝飾美在機智而巧妙的結構組合中得到顯露。木結構,尤其是斗拱的處理,其精微與複雜都超過了磚石結構的建築,這不僅是建築美的內容,也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中國建築的裝飾,往往是對有機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這些裝飾手法包括木雕、磚雕、石雕、琉璃、彩畫以及內外裝修。

1、現代建築的主要特點:

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

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

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

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2、現代建築在美學上的特點:

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

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

建築形象的邏輯性;

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

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型;

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劉敦傑


面對炎炎烈日和凜冽寒風,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老祖宗的智慧與高科技的創新,在追求健康、環保、節能、舒適的建築方式等方面並行不悖,而是殊途同歸。

蘇重威手繪的閩北綠建築

江蘇蘇州吳江中達低碳示範建築

古:傳統建築何以冬暖夏涼?

“傳統閩北建築裡有很多綠智慧,蘊含有許多環保巧思與節能創意,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提升居住者的舒適度。”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蘇重威,向記者詳細解讀了鄭崇華記憶中老宅“冬暖夏涼”的秘密。

受徽派建築影響,傳統閩北建築樣式多以杉木為骨、方石為基,輔以青磚灰瓦,卵石砌坪。

“首先是牆壁增厚,協助隔熱。”蘇重威介紹說,閩北建築常用“夯土磚”,在牆面與牆體之間,以空鬥砌法創造一個“空氣層”,幫助建築隔熱,內牆再以石牆為修飾。而混有稻草的黏土層,則形成一種複合材質,使牆體兼具防潮和隔熱等功能。

這種增厚牆壁的做法不僅存在於閩北建築中,在徽派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築中,都採用類似的方法。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設計院綜合一所所長、綠建中心主任曾宇介紹說:“這些傳統建築大多采用雙層牆,保溫隔熱的同時,夏季通過自然通風帶走熱量,冬季形成溫室保溫。”

“屋頂挑高,促進通風,同時地道引風,調節溫度。”蘇重威介紹說,廂房一般是3層,一樓活動空間,二樓儲藏室,三樓則只有屋頂,沒有牆壁,主要是利用通風原理,讓室內保持涼爽宜人的溫度。在地坪石板下方,偶爾會順應地勢埋設風道,將宅院後方經水塘降溫的冷空氣導入。“在沒有空調可用的年代,提升空氣中溼度以吸收‘潛熱’,是很常見的建築降溫手段。”

“而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築則大多是坡屋頂,採用悶頂以及老虎窗加強保溫隔熱。並且在山牆上部開洞,促進熱空氣排出,引導自然通風。”曾宇說。

為了加強採光,閩北建築使用了漏斗天井。蘇重威解釋說,古時候沒有電燈,燭火又有危險性,只好活用頭上的陽光。“這種漏斗天井不僅能將明亮的天光引入室內,而且相較於一般天窗,還能減少直射進來的輻射熱。”這種通過天井或庭院,促進自然通風,降低夏季室內溫度的方法,在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築中也經常應用。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城市研究所規劃師鄭鑫源指出,中國古代的“綠色建築”不僅僅是在建築單體內採取各種節能措施,還包括建築外的生態環境系統。

“古代建築本身就對環境的影響小,很多原有樹木植被都保留的,比較尊重自然和場地。”鄭鑫源認為,古代的風水說、天人合一等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建築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古代的“綠色建築”從整個區域的角度,能夠尊重場地的自然生態本底條件,能夠維護或改善周圍的微氣候微環境,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中國古代對植物的應用駕輕就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對竹子等庭院植物的喜好,不僅提高了庭院的美觀性,某種程度上也改善了住宅周邊的微生態,利用植物蒸騰作用,起到了降溫的作用。“西曬的外牆種植爬藤植物,起到隔熱作用。同時,種植落葉喬木,夏季遮陰,減少熱島效應;冬季葉落,不遮擋陽光。”曾宇說。

今:科技如何加持當代建築?

在國外,很長時間以來,建築師們試圖用照明和空調設備,打造適合生活的場域。但遺憾的是,很多現代建築採取的通風、採光、隔熱等人為手法,並沒有順應自然求與周遭環境的特性,變成一種極不協調的設計。不僅耗費建材,在後續幾十年的使用與居住過程中,更會造成電力與水資源的過度消耗。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石定寰指出,建築是能源消耗大戶,佔能源總消耗量的1/4~1/3,同時還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近年來,很多國家和建築設計師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將目光轉向了綠色建築,試圖尋找出一條既環保又舒適的新路。

在泰國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學,頌拓·博雅提卡(Soontorn Boonyatikarn)教授一直致力於綠建築設計與工法。他設計建造的生物太陽能之家雖然只有3層,但是充分結合了當地自然環境、氣候等條件,用電量僅為同等使用面積樓房的約1/16,而且通過通風設計,加上植栽與地道降溫等機制,在地處熱帶的泰國,能將室內溫度穩定維持在25℃上下、相對溼度保持在50%左右,並擁有良好的空氣品質。

德國的蒙聖尼斯(Mont-Cenis)學院大樓,是以“屋中屋”的方式興建的綠色建築。外層以建築整合型太陽能板(BIPV)建造100萬峰瓦(1MWP)的“微氣候帷幕”,內在空間則包含圖書館、水池、咖啡館等建築物。

這座大樓用許多木材做樑柱,這些木材都是當地為了讓森林健康成長,而疏伐產生的建材,也等於將二氧化碳固化在木材中,極具德國特色。

在我國,同樣有大量因地制宜的綠色建築。走進四川省綿陽市楊家鎮小學教學樓,明顯感到一陣清涼。經過精心設計,這裡夏季室內溫度比室外溫度低1℃~3℃,相對溼度可以降低10%~30%,舒適度明顯提高。負責設計的國家住宅工程中心總建築師曾雁解釋說,設計團隊為配合當地的地形變化,在整座學校創造出3個臺地。教室、辦公和宿舍等主要建築的屋頂加入了緩衝層,外牆也採用複合牆體,加強隔熱和保溫作用。為了增強防潮效果,建築底層還使用了架空設計,利用流通的空氣帶走溼氣。

高科技的加入讓很多綠建築如虎添翼,彌補了建築周邊環境的不利條件。在江蘇蘇州吳江中達低碳示範建築中,設計者運用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熱水、底層架空通風、屋頂和牆面綠化、陽臺自遮陽等技術,不僅解決了南向眩光問題,而且活用太陽能,打造出舒適宜居的居家空間。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在設計過程中還融入了臺達研發的智慧樓宇解決方案,可以通過排風控制系統,自動過濾空氣並與戶外空氣交換,提高室內空氣品質,即時監測水、電等資源能量消耗,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專家:建築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順應自然”

綠色建築的奧秘到底在哪裡?是中國的古老智慧更勝一籌,還是現代科技道高一尺?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仲繼壽一語中的:“建築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順應自然’。”

傳統建築是用自然的方式,現在白話叫“被動式”。當前建築技術發達,但原理還是一樣,就是怎麼利用大自然(風和陽光)的好處,並且規避它的負面影響。理念沒變,只是手法更先進了。

“綠建築的核心理念應該是,無論現代技術多先進,傳統理念仍有它生存的土壤,不能被忘懷,如何把這兩種形式結合,應該是未來綠建築要宣導的關鍵。”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綠建築的設計,都應該要有一套當地標準,以符合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鄭鑫源認為,綠建築應該尊重自然。“其實說到底就是因地制宜,有些措施並不適合所有地方,比如現在建築裡的綠色屋頂,對於乾旱少雨地區,綠色屋頂的維護成本較高,這可能就需要採用其他更適宜本地生態環境條件的措施。”





衛冕


中國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的結構建造不同、建造材料不同以及裝修和修飾風格不同。

一、結構建造不同:

中國古代建築是以框架式結構庭院式組群佈局,庭院式組群佈局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

中國現代建築是以滿足現代人的生產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為目的來設計的,建築的外部造型簡潔、明朗、清新、大方,大多是佔地少的高層建築。

二、建造材料不同:

中國古代建築材料並不多,除了主要的木材,還有磚、瓦、石材、石灰、白灰面、黃泥漿和三合土,以及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其中古代的三合土有區別於現代的三合土。南北朝時代,三合土的建築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到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與砂子組成的“三合土”。

中國現代建築採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現代的建築材料眾目繁多可大致分為: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建築砂漿、牆體材料、建築鋼材、防水材料、絕熱、吸聲材料、木材、建築裝飾裝修材料,而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是沒有這些現代材料的。

三、裝修和修飾風格不同:

中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於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

中國現代建築的裝修風格追求時尚與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間的佈局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讓設計師設計出適合自己風格的裝修方案。裝修從風格上分類,可分為:現代簡約風格、田園風格、後現代風格、中式風格、新中式風格、地中海風格、東南亞風格、美式風格、新古典風格、日式風格等。

中國現代建築風格

  中國現代建築風格:依照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特點,結合中式建築的特色以及歐式建築的設計理念和元素的多種結合體,展現出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建築風韻。

  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是採用後現代風格體現新城市主義光體建築特色,體現新城市主義發展的潮流。通過大面積玻璃、鋁板等建築材料的裝飾,將現代風格的建築特點全面地詮釋出來,通透的光體建築也為城市景觀增添亮色。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

  中式建築:即中國傳統建築,其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幹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遊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

  歐式建築:它是一個統稱。歐式風格強調以華麗的裝飾、濃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達到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類型有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古羅馬建築,古典復興建築,羅曼建築,文藝復興,浪漫主義,折衷主義。噴泉、羅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這些都是歐式建築的典型標誌。

  建築風格:指建築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徵,主要在於建築的平面佈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方面所顯示的獨創和完美的意境。建築風格因受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等的制約以及建築設計思想、觀點和藝術素養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如外國建築史中古希臘、古羅馬有多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築柱式風格;中古時代有哥特建築的建築風格;文藝復興後期有運用矯揉奇異手法的巴洛克和纖巧煩瑣的洛可可等建築風格。我國古代宮殿建築,其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磚牆木樑架結構,飛簷、斗栱、藻井和雕樑畫棟等形成中國特有的建築風格。

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關係 2000字左右

  淺談傳統建築保護與現代建築發展的關係

  每一個歷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建築,這些建築風格與歷史建築是這個城市的代表符號,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載體,是此城市區別於彼城市的標誌

  而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休,留下了這個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記。它融化在這個城市人們的血液裡,就像每個人的血管裡流淌著前輩的血液一樣。人們的桑梓之情、人們對家鄉的追憶,是與家鄉的傳統建築環境聯繫在一起的,誰也不願意來到家鄉,滿眼陌牛,沒有一個熟悉的人,沒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歷史固然在書本之中,更在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形成的歷史文脈裡。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又直接關係著城市形象,對於這個城市以外的人們,這個城市留給人們的印象,主要是通過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形成的;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固然在書本之中,更在傳統建築及其牛態環境給人的整體印象裡。

  

  

  每個城市的傳統建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都是一種生態形式。保護好城市傳統建築的精華及其相應的生態環境,這個城市才是從古到今完整的生命體系,這個城市才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富有個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環境”;這個城市的人們,才有一種歸屬感、自豪感。當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來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態已被徹底破壞,城市的傳統文脈再也無法再現,這個城市營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園,無法安心紮根在這個城市;它使這個城市以外的人們,對這個城市毫無興趣。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建築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築以其獨有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以及對未來的理想、追求和嚮往。可以說,建築已成為人類改天換地、征服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的心理的痛

  中國古代建築獨具特色,是世界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它運用色彩大膽,濃重、絢麗多彩、金碧輝煌,就像中國京劇臉譜。它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色彩運用和紋飾有嚴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時代的階段性特點,而且等級性鮮明。中國古建築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就更與西方不同,敢於大量運用金色,並通過金色的用量多少來恆量建築的等級。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似乎一下變得更加色彩繽紛。各種建築理念、建築流派、建築樣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令人目不暇接。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伴著建築業突飛猛進的勢頭,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湧現出充滿著“西方氣質”的一幢幢現代化辦公樓、商業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區。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優秀之作,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業步行街,由於甲方片面追求現代化而無視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割斷了城市文脈,像一塊不協調的“補丁”縫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品上;據報道,某工程施工現場,在巨大的推上機下,漢代古墓被毀;不論東西南北,現代建築樣式千篇一律、大同小異,讓人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盲目追求西方建築風貌,到處歐風四起,西班牙式、法國古典式到處充斥著一片片的高級住宅小區……,這些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又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國建築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呢?

  《北京四合院》裡有句話,“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脈,和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渾厚氣息,變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二流城市。”據說,老北京的衚衕,如今已消失了80%。德國《明星》畫刊在一報道中稱:“被譽為世界最美麗城市之一的北京,現在與亞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達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八車道的環形路,玻璃外牆的辦公大樓和飯店使整個城市改變了模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幾千個村莊、小鎮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為平地,隨之消失的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性建築和古建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許多證物。”文中稱,“這個國家正在使自己失去過去”“現在中國每一個城市看上去都是一個樣”。這話,聽著刺耳、看著心痛,但卻一針見血地刺中了我們的痛處,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著名古建築專家馬炳堅認為,導致我國現代建築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喪失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文化大革命左傾思潮的後遺症,二是教育的失誤。 發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一個重要罪過就是否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對傳統藝術、繪畫、建築、雕刻及其文化內涵給予了全面否定,許多文物古建築慘遭破壞,採用傳統形式進行建築創作也被視為封建主義復辟。建國初期確立起來的“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這個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建築創作方針橫遭否定,致使“文革”及其以後的建築創作失去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當國門被打開,西方文化洶湧而來之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就顯得蒼白無力,反映在城市發展和建築創作上就呈現出西方文化躍居主導地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被擠到次要地位甚至消失,造成建築風格和城市風貌嚴重的西化傾向。

  馬所長繼續一針見血地指出,“悲劇”產生的另一癥結:教育失誤。建國五十多年了,我國建築院校講授的教材,還都是國外建築,很少有中國建築,只有極少數院校講一點中國建築史。這種教育內容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建築遺產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使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優秀建築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幾乎被割斷,保護和修復古建築方面的人才遠遠跟不上實踐的需要,而且從設計到施工都存在人才斷層現象,急需政府有關部門重視這一問題。

  

  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隨著房地產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怎樣營造自己棲息的居住空間和環境,對現代居住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日趨加快,不同國家地區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和發展經驗,也必將使人們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進一步加快房地產業科技化的步伐。那麼未來的建築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以後的居住環境又會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世界之中,不同的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所居住的房屋建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礎之一,雖然我們現階段的建築特點有所區別,但我想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都是相同的————智能、綠色環保、低碳節能。

  智能化建築

  建築智能化,從技術的角度看,發展到當前已廣泛應用的樓宇自動化控制,是一種保證現代化的建築內全部設備整體正常運轉的技術。智能化建築首先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和設備管理問題。安全問題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過電腦控制中心的可視電話和指紋識別系統,對來訪者的身分加以辨別和確認,杜絕惡意來訪者進入建築或社區。適時的火災預警系統不僅對發生的火情發生警報,而且在第一時間內通知消防部門,同時啟動自動控制設備進行相應的處理。設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住戶對設備的要求;二是物業管理者對設備的要求。

  居住建築智能化對建材飾材的要求是巧妙、實用、合理,富有藝術性、裝飾性。廚房設施要求系列化、立體化,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物品儲藏量,更巧妙地減少油煙、噪聲;傳統“躺著”的洗浴設備要求“站立”起來,廚房笨重的水池要精巧化,佔地過多的浴缸將被保溫、節水、佔地面積小的浴房代替;衣櫃、書架和桌椅進究立體化、儲量大,充分利用空間。

  居住建築智能化對安全的要求,從居住建築可能發生的危險源入手去構造安全環境,要將安全防範的技術及管理問題納入設計標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安全度。國內不少地區已開始採用現代高科技,如多媒體安全防範及綜合減災物業管理系統,與社區及建築物安全設計相結合,確保建築物安全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綠色環保建築

  綠色環保建築的概念是為適應“可持續發展”這一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課題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消耗太大,人類不得不面對資源更加匱乏的境地。怎樣節約資源,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建築師們有兩點考慮:一是建築材料;二是造出來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從綠色環保建築的趨勢看,一般認為,無毒、無害、無汙染的建材和飾材將是市場消費的熱點,其中室內裝飾材料要求更高,綠色觀念更強。具體要求是:綠色牆材,如草牆紙,絲綢牆布等;綠色地材,如環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綠色板材,如環保型石膏板,在冷熱水中浸泡48h不變形、不汙染;綠色照明,通過科學設計,形成新型照明環境;綠色傢俱,要求自然簡單,保持原有木質花紋色彩,避免油漆汙染。

  現在,世界各國已經興起一股綠色環保建築的熱潮。我國也已非常重視生態、環保建築的開發與建設。如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正在加緊建設我國首幢生態辦公樓,它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再生能源,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空調,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採取節能降耗技術,綜合能耗為普通建築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佔建築使用能耗的20%,室內環境優質,再生建材資源利用率60%。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我們建築環境的不斷優化下,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三.傳統建築保護與現代建築發展的關係

  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的矛盾統一關係

  按一般的解釋,傳統文化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現代既指現在這個時代,也指這個時代應具有的一切因素。兩者反映在建築上,應指過去與現在相應的技術及影響技術的思想領域傳統文化與現代表現在建築中,是一對辯證統一的矛盾體應該說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沒有現代,也無所謂傳統文化它們是通過互相襯托來得以體現的。關鍵問題在於,在今天人們要求現代物質享受的同時,如何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民族的地域的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築樣式、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時,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同時享受到現代化的優越生活條件,這對矛盾統一體如何在我們的設計實踐中得以完美的體現,這確是當今中國建築界要認真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

  無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挑戰,在人們熱衷於建設“地球村”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挾持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民族精神的迴歸。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表現在許多方面本文著重探討建築與環境的關聯以及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之間的關係問題

  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特別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傳統文化建築如何存留在現代環境中,即與周圍現代建築的關係如何處理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規定,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應設有保護緩衝區,以期減少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之間的碰撞。緩衝區一旦被確定,區內現有的建築也應該被嚴格保護,並保持傳統文化風貌。如果在緩衝區內興建現代建築,其高度、體量、色調、風格也會受到嚴格控制。對於等級稍低的保護建築,其緩衝帶可用綠化帶來代替,這樣同樣可以減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古城鎮整體的保護,同樣需要與周圍現代化城市之間設置緩衝帶,可利用現存的大片農田或水系,使現代化城市與古城鎮之間有一個過渡,並充當城市之間的綠色肺葉。

  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中

  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一個非常有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傳統文化地段上興建一個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也是非常引人人勝、讓建築師為之興奮的題目,它完全不同於北京香山飯店那樣具有理想化的環境。這時我們不應排斥現代化,但在進行現代建築設計的同時,更應注意地域、傳統文化、文化、民俗對建築的影響與滲透。這如同《易經》中的太極圖,它包含著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現代化建築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精位,在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體驗現代化帶來的舒適,將是建築師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實現。如通過建築形式上的神似與形似;建築色彩、體量及材料上的協調;提取建築符號;有時甚至也可採取完全對比的手法,來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使現代建築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

  四.傳統建築的保護和現代建築的設計

  一般地,對於傳統建築,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可分別確定為: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③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於這些傳統文化建築的保護,國家各級部門制定了大量的法規,使我們的保護工作有據可循。但實際上,廣大建築師真正面對的是現存大量的、還沒有被賦予各級政府保護單位的、卻具有極高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例如:我國目前在進行規模空前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然會觸及到如何解決與傳統民居的相互交融、以及傳統民居自身保護與再生問題,這些問題已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刻思考。

  對於這些大量存在的保護建築,我們更應考慮它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即如何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有的保護建築可通過功能上的轉換;有的可進行內部設備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環境等手段,在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歷史、人文等方面價值的同時,更能體現它們存在的現實意義,賦予傳統文化建築更強的生命力。特別對於目前存在的大量傳統民居,一方面要保護其特有的歷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風貌,保護傳統的建築形式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對其內部進行現代化設施更新,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傳統建築的生命力。

  

  現代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不是應該考慮對傳統文化有個交待。首先應看現代建築所處位置,如果其處於新型城市或不那麼具備歷史文脈的地段,現代建築對傳統文化要素的表達就不一定作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浦東是上海近幾年開發的城市新區,這裡的建築爭奇鬥豔,盡顯現代建築風采。但如果能表現出中國建築特有的氣質,則會使其具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如位於東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廈被許多人所稱道,不僅僅因為它具有優美、現代及超俗的氣質,還可以讓人隱約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建築的神韻。

  應該說中國古典建築是很真實的,它的建築表皮和結構形式是完全統一的,就連我們所稱道的建築裝飾部件其實也具有某種實用價值,這就非常不同於西方建築。中國古典建築有許多內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體會,並把其神韻通過某種手段表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追求,應是一種自然流露,讓人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我們強調不能一概地否認傳統文化,但也不能死抱傳統文化停步不前,我們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東西,在此基礎上思考怎樣創造有自己特點的東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東西,而應該為我所用,中國的東西就是中國的,為什麼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麼手段來表達民族的精神,卻是值得每一位建築師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五.給我們的啟示

  

  城市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承擔著塑造城市形象、傳遞歷史文脈、提升市民精神、拉動經濟騰飛的重任,城市形象又以其文化個性為依託。而一個城市的文化個性,不是人為臆造出來的,是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城市越有個性,就越有存在的價值。

  保護傳統建築與生態環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動城市經濟騰飛。在為市民造就良好城市環境的同時,良好城市環境也造就出高素質的市民和良好的社會風氣。歷史文脈完整體現了,城市個性形象確立了,遊客自然紛至沓來,旅遊業自然興旺,財源自然滾滾而至。經濟效益由良好的城市形象派生而出。為此,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中國古代建築反映了歷代文化的內涵及其深厚的哲學思想,而當代建築,通常體現的是一種時代飛速發展的標誌。如今,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絡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首先,應對建築風格比較典型、完整的古建築群,設立特殊保護區域,對其進行修復、加固和保護。其次,在規劃建設現代建築體系時,應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古建築特點等情況,從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築物,從而實現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

中國現代的建築特色

世界文明古國、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的偉大國家中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佔世界總數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建築藝術就是整體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

籠統而言,古代世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主要的獨立建築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其中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築,誕生於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於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築,則出現於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築終結於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完整保留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宋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認為是中國建築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劇交流等社會背景。例如秦漢的統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統一增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內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並開始了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與其他藝術例如詩歌常於亂世而更見其盛的情況不同,可以認為,統一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築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契機。

中國傳統建築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樑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於中國長期的宗法社會土壤,中國建築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築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築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緻。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及於其他幾乎所有建築類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賢聖哲的準宗教建築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宗親關係、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築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築小品。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響,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性格,充滿了寧靜、平和而內向的氛圍,而與西方宗教建築的外向暴露,氣氛動盪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觀向佛寺學習,同樣具有安詳的風韻。大別而言,佛道寺觀可分為敕建寺觀和山林寺觀兩類,前者更接近宮殿,嚴謹壯麗;後者更接近民居,自由靈巧。佛塔在中國建築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歷歷可尋,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

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這在中國各建築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佈局等,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屬於自然式,而與歐洲或伊斯蘭的幾何式園林有別。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兩漢時以前者為主,成就高於後者,唐宋以後私家園林的水平漸高,到了清代,皇園轉而要向私園學習了。它們雖具有共通的藝術性格,而私家園林更多體現了文人學士的審美心態,現存者以江南地區成就更高,風格清新秀雅,手法更為精妙;皇家園林主要在華北發展,現存者以北京一帶最集中,規模巨大,風格華麗。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歐洲人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築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較少,現存較完整的幾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規定的佈局模式,為示清廉,風格都比較樸素。屬於居住建築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現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特別率真而質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樸質明智之美,有時並不在皇皇巨構之下。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些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採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而與歐洲等其他建築體系突出建築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築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其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現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是建築美的內容,尤其木結構體系,其複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不及,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有機的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就形成為獨特的中國建築裝飾,包括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豐富的手法和生動的發展過程。

中國各少數民族建築也都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築的整體風貌。藏族建築深植於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壤之中,雖吸收了漢族建築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體系,非常富於特色,規模宏大,色彩鮮明,性格粗獷巨麗,其代表性傑作,不愧為世界級的建築藝術精品。維吾爾族以伊斯蘭教建築成就最大,屬於世界伊斯蘭建築體系,造型渾樸含韻,性格靜穆沉思,其民居也與漢族民居有顯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築受同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區的泰、緬等國影響較大,除富於特色的幹闌式民居外,以嫵媚玲瓏的佛寺佛塔更具風韻。侗族建築雖受漢族影響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樓和風雨橋聞名中外,藝術性格質樸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築、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築藝術作品,象閃現在天空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築一起,共同組成為中華建築的燦爛。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流波泛及朝鮮、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廣大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與中國一起,共同構成為以中國建築為核心的東亞建築。明清時期,中國建築特別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園林藝術,又開始為歐洲所知,併產生了實際影響。同時,中國建築早在漢晉時代又接受了主要來自南亞和中亞的外來影響,這些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被中國融化為自身的有機部分。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建築理論的系統專著,但中國建築的高度成熟及其偉大成就,證明中國建築不但擁有而且已發展為十分富於中國特色的建築藝術理論,包括一整套建築哲理,也包括建築或環境的空間和形體構圖方法。它們散見在各種文史典籍之中,而且採取了“中國式”的闡述方式。有的雖然還沒有被古人總結為文字,但從大量的建築作品中,人們還是有可能讀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建築在傳統的土壤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建築手段,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繼續前進著。特別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更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經產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中國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已深切認識到,建築藝術應該與時代緊密同步,應該立足於中國現代生活的堅實土壤上,堅持創造既具有時代特色同時又具有中國氣派的新建築文化。“中國”是對應於異域而言的,基於共時性的理由,其中就不能不包含那些可以吸收為自己一部分的因素,這部分因素,就既是異域的,也是中國的。同樣,“現代”是針對過去而言的,基於歷時性的理由,也不可能不包含那些可以溶化為自身一部分的因素,這部分因素,就既是傳統的,也同時是現代的。所以,立足於中國現代,既包含“中國現代”本體生髮出來的活力,也包含可以為它接納的異域和傳統。這個“包含”,就不是全盤照搬,既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全面復古,而是以之為營養,作出自己的創造。

80年代以來的大量作品正是建築藝術步入健康發展軌道的最好證明。

黃鶴樓歷史悠久,是武漢三鎮的標誌,最後一次毀於本世紀初,有重建的理由。新黃鶴樓基本按照人們記憶猶新造型也比較成功的清代黃鶴樓重建,層數從三層加到五層,氣勢更大,周圍佈置成民俗文化旅遊公園,已成為武漢遊客必到之處。

陝西是在漢唐時代演出了多少壯闊史劇的地方,唐代是中國藝術史的發展高峰,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借鑑唐代建築形象並加以改造和簡化,顯得氣度不凡,雍容大度,明朗而簡潔。傳統中往往也有許多很符合現代觀念的東西,越古的也可能越現代。

雨花臺紀念館雖然是全對稱的構圖,但仍有明顯新意,採用了簡化了的古典建築重簷廡殿屋頂,米色的外牆,只綴以少量純白,性格莊重、沉靜,紀念性十分突出。

北京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的首都,現在仍保留有大量優秀的古建築,形成豐富的城市景觀,透出濃郁的古都氣息。所以,在作為北京的大門甚至中國的大門的西客站,更多借鑑傳統建築形象,給到達這一古都的中外旅客一個強烈的第一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西客站座南向北,以北立面為正面,常處於逆光之中,為減輕大片逆光面不可免地會產生的朦朧而沉重的印象,立面處理更強調天際輪廓線的高低錯落,在正中開了一個大空洞,顯得比較通透,又寓意為“大門”,構思是成功的。

新疆迎賓館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十分鮮明,也很細膩,又十分現代化。室外那一對喇叭形的冷卻水塔高高聳立,內輪廓組合成尖拱,表面嵌砌來自維吾爾石膏花飾意匠的花格,造型秀雅而富特色,標誌性很強。根據地區氣候較冷,綠化期短的情況,在二層設置了室內花園。新疆人民大會堂的轉角塔柱是體現性格的點睛之筆,那是禮拜寺叫經塔的簡化變形,內部是管道井。

拉薩飯店也是很好的作品,抓住西藏傳統建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重視簡單團塊體量的組合,意在傳神。庭園小品和室內裝修與傳統有更多形似,濃烈而鮮麗。

國際展覽中心的意義在於,在不一定直接借鑑傳統的創作中如何走出中國人自己的路子。在這個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傳統”,甚至連“符號”也沒有,顯示出一定的國際式的傾向,但它的內在的富於理性節奏的造型邏輯還是中國式的。國際展覽中心還成功運用了西方後現代主義鋼筋混凝土凌空構件作為裝飾的手法,在單元體之間的上空橫連折板。鋼筋混凝土的拱廊也是後現代式的,與折板上下呼應。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在當年日寇在南京的13個大屠場之一江東門“萬人坑”原址。基地東北角最高,陳列館就放在這裡,平頂,通過大臺階把憑弔者引上陳列館平屋頂,可俯瞰屠場全景。全場幾乎鋪滿白色卵石,宛如死難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徵著死亡,與周邊一線青草表達出生與死的鮮明對比,一片淒厲慘烈的悲憤之情瀰漫全場。沿院繞行一週,在斷垣殘壁似的圍牆上有長段浮雕,再現出種種慘劇。經枯樹、母親像,遺骨室裡屍骨累累,再現“萬人坑”的土層斷面,悲憤之情更加深化。建築物低平簡潔,摒棄一切瑣細裝飾,其體形、體量、流線、色彩、浮雕和單體的組合,都極其單純簡煉,儘量不使突出,重點在於整體環境氣氛的渲染。色調統一為灰青色,深沉而莊重。場庭佈局借鑑了傳統建築園林的佈局手法。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是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主場館,其總體構思充分考慮了功能與形式、現代與傳統、環境與建築的結合。兩座最主要的建築—游泳館和體育館造型相近,兩端採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鋼索吊起雙坡凹曲屋頂,十分強勁有力,符合體育建築應具有的力度,同時又使人產生傳統建築凹曲屋頂的聯想。雙坡頂上再突起一個形似傳統廡殿頂的小屋頂,形象新穎,既加強了與傳統的聯繫,又富有時代感。

中國建築藝術還在發展,有理由充滿信心地期望,新的中國建築藝術,在非常傑出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成就的強大蔭庇之下,經過與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將取得無愧於祖先也無愧於時代的更大輝煌。

我們渴望全面展現中國建築藝術,她的光采照人的美麗風貌,她的波瀾起伏的發展歷史,和蘊藏於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東方影月51747391


說到這個話題,要從漫長的建築史中去尋找答案。

長話短說,就是古代建築是基於中國人自己的傳統審美,現代建築是基於西方建築設計體系,人們的建築審美也更西式。

古代建築不只是建築,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比如屋頂形式、大門樣式、建築顏色等等,等級森嚴的階層,形成了上述不同類型的獨特建築形態和審美。當然,古人還很注重風水理論,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景觀和人文風情,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建築的審美。

現代建築來源於西方,外觀更注重幾何體塊的穿插和光影效果,使用上更注重實用性。跟古代材料單一不同,現在特別注重不同材料的運用,甚至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奇奇怪怪”的建築。這可能跟當今社會的審美多樣性有關。


今朝談風水


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建築更注重空間的分割、強大的使用功能和更強烈的材質對比,古代建築則更側重於結構、工藝和建築構件繁複的裝飾。

它們共同的審美原則是節奏和韻律,有道是: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