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李成蹊


1 自古皇权不下县。告老的高官毫无疑问是当地世家大族,真正的秩序制定者那种,即使不提门生故吏,一般县官也是不敢招惹的。

2 破家县令。有官身有国家暴力机构支持,当地得罪县官的话,太容易找把柄去诬陷得家破人亡(尤其古代当过高官还想全身而退的,那简直不要太多人盯着),当地大族除非逼不得已或者在京城背景太大,否则绝对不敢惹县官。

所以,大家和气生财吧……

简单说:

县令对于退休高官,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虽然帮不到,但坑起来一坑一个准,全家难逃。

退休高官对县令,正好相反,即有能力帮县令荣华富贵官运亨通,却基本都没能力威胁一县之长。

这就是典型的“和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局面了。


青燿


这题的意思是古代高官告老还乡,与地方官比,谁大?

这涉及到权力和影响力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的社交关系,构成了一个个圈子。一个人从踏出社会的时候起,曾受过的教育,帮他作为敲门砖,敲开那个圈子的门。

进了圈子里,经过时间的经营,慢慢的在圈子里打开了自己的影响力。比如,说到“李嘉诚”,经商的人就会瞬间脑补这个人的地位和人际关系,而我们普通人,就只知道他有钱,这就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区别。

一个人在圈子里混得好了,跳进另一个高一些的圈子,就是理所当然了。这就是渐进式高升。


假如有三无人士刚踏入社会,一没学历、二无能力,三无背景。直接跳级到晋级圈子里,那么最初圈子里的人就会不服他。大家想想,如果一个普通三无大学生,刚毕业出来,就当上了某地方镇长,谁会服他?

所以,经过一步步晋级的人,才能得到他曾经待过的圈子里的人认可,这就是影响力。

而当上了古代县官的职位,国家会赋予他拥有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也叫实权。实权的影响力是所在圈子里最大的。但是在古代的官僚体系里,它仍然是个低级的圈子。

而宰相、将军一类的人,他们曾经历过:初级、中级、高级、顶级的圈子。在这些圈子里,他们的人脉影响力是巨大的,短时间内还是有很多人认可的。

(明朝大学士)

特别是古代官僚系统,尤其讲究门生关系。如三国时候的袁家,袁绍和袁术经常喜欢挂在嘴边的: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氏兄弟,在董卓乱政后,直接回家就能拉起一支队伍,当一方霸主,这就是影响力的缘故!

所以,古代宰相、将军一类的高官,告老还乡后,他们仍然可以在圈子里发挥政治影响力。而高级的圈子能量,是低级圈子的县官无法比拟的。即使他拥有实权,也无法与退休高官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因为说不准,这个高官有个门生是朝廷大臣,罢免一个县官,只需要给下面打声招呼那么简单。

我国唐朝时期,三品以上高官,退休后,朝廷特意恩准他们当顾问,给予参议政事的权力。

(唐朝宰相剧照)

宋神宗时,更进一步,允许带职退休。什么意思呢?就是退休后,官他照做,而且还升一级,后期还允许升职,工资也照领,唯一区别的是没有实权了。

明朝和清朝规定,三品以上退休后的官,可按原级待遇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

所以,按照食物链规则,低级圈子的县官等地方官,若是没有过硬的背景,没有对退休官员必杀的决心和狠心,他们不会敢胆肥的抓退休的高官。

现实往往是,退休后的高官,很多能影响到县令地方官的动作,这叫“影子权力”。

明朝时有个叫唐敬亭的地方官,在琼州府境内丈量土地,他不按照传统的以里甲为单位的方法进行清量,改为以每里百姓的粮籍作为依据进行清量,且他经常改变清量土地的期限。此举令很多百姓苦不堪言。

退休后的海瑞听说,他立即上门进行劝说,最后,唐敬亭只得按照传统的方法执行。这是退休官员影响地方官的例子。

(海瑞剧照)

当然,海瑞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没退休时的海瑞是个愣头青,遇到了犯法的高官,他会直接抓,按法律走流程。这是无视圈子食物链规则的狠人,历史上毕竟不多。

笔者也希望,无视规则的狠人能多一些。

歪眼小史


刚日读史


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

古代官员“致仕”之后,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

古代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指的便是将权力、官位交还给君王。

官员致仕之后,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后,官员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级官员,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以示优待。

此外,在经济层面,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例如汉朝便规定,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

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

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此外,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

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

如上所述,官员致仕之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

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

县令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朝廷命官,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且属于在职官员。按理来说,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是要受县令管辖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并非如此。

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汉唐时期,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按照规定,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从职权方面来讲,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

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

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此外,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

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

△海瑞曾因惩办徐阶家人而被罢免

综上所述,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香茗史馆


从理论上来说,古代宰相和将军等人告老还乡后,如果没有爵位在身的,那么就是普通百姓了,但是如果有爵位在身的,比如封了卫国公的李靖或者英国公李绩等人,他们如果回到故乡养老的话,因为他们是世袭勋爵,所以他们的权力有很大情况是比县令要大的。

而普通的宰相如明朝的徐阶,虽然他没有获得爵位(因为明朝非军功不得爵),但是他在民间的影响力一点也不次于县令,因为他的得意门生是继任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所以徐阶在地方上很是嚣张,光是他一家侵吞的良田就有三万亩之多,这还不算许多投献的土地,所以后来海瑞清查到松江的时候,徐阶可能害怕要出问题,于是出了两千两黄金让人弹劾了海瑞将他罢职。

所以除非是被贬或者被罢官的宰相或将军,要不然普通县令根本不敢与他们叫板的,毕竟烂船也有三斤钉,尤其是古代同年、同乡、同事等关系众多,谁知道得罪前宰相或前将军就能惹到哪位大佬呢?


飞凡看历史


相互尊重,没谁大谁小的。

一般大官家族庞大,在地方置办田产,佃户众多,县官不跟这些大人物打好关系,很难管理。

而士族一般没事也不会瞎得罪别人,毕竟别人官身在。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长岛男爵


退休省部级老干部是县里的宝贵财富,招商引资,提拔后进,宣传家乡还需要人家呢,团拜会还是必须的。。而且,万一人家学生子弟现在是巡抚呢?所以,有的府邸县官经过都必落轿。告老还乡不是勒令致仕。除非收到上头比如朱元璋那样的密令,县官不然肯定是毕恭毕敬不想得罪的


白沙何渔夫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用现代的话叫做“退休”,其实在历史上,被称呼为“致仕”,那么咱们了解一下致仕后,宰相,将军有哪些待遇,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致仕

其实致仕早在周代就有雏形,汉代以后形成制度,《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就是说:一般官员平均70岁左右,就可以退休了(各朝各代略有不同),当然“致仕”后,还能“复仕”,就我们现代所谓返聘。这个不属于咱们这次问题,就不赘述了。

致仕后待遇

  • 政治待遇

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凡三品以上官致仕者,止从见任品级,四品以下者,递升一等,皆以致仕诰敕给之。”

《礼记》记载:“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仕。”“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

所以了,宰相,将军退休后,职位上几乎都是升迁的,而且会有很高的政治待遇。(当然贬职等特殊除外)

  • 经济待遇

至于经济待遇,大家电视剧看过很多,类似电视剧:赠黄金多少.....就不再赘述了。遇上太平盛世,功勋卓著者,肯定又会多很多。

县令是几品

古代的知县基本大多官列正七品,当然各朝各代会有不同,但是只要记住县令的“品位不高”就好了。

结论

就是宰相,将军致仕途无论权势,职位,远远都不是县令能够匹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退休的官员横行乡里的桥段。


中国历史中的故事


我就告诉你一件事,一个地级市正职退休了,下面的县委书记县长都是要上门拜访的,


站在天边看海


这得分两种情况:有权势的和没有权势的

不管你是正常告老还乡,还是被罢黜免职回乡的。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将军府前八品侍。

1.古代的宰相,是可以开府的,可以自己任免府中人员官职,最低八品,最高秘书给侍郎能到正五品。

2.古代将军,又分为:普通将军(四品),封号将军(一到三品),大将军(超品,带爵位)。封号将军身边一个副总管带都有六品,七品,何况大将军这种高于三公的超然人物?

总结:不管是宰相还是将军,也不管他是告老还乡还是罢黜还乡,都不是七品县令能够招惹的,轻则惹祸上身,重则人头落地。且不说这些高官身后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就是那些门生都能摘了你的乌纱帽。

举个简单例子:现在中央有一个国级干部退休,且不问他怎么退休的,你问问你们县的县长同志,敢招惹他否?


JS77407


肯定是宰相、将军官大了。宰相一般都是正国级,将军有副国级的,也有正部级,最低也是个副部级了。就行退了休也是享受原待遇不变。县令一般是县团级,最多享受个副厅局级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