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深度体验,美好感受,人文情怀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还没有复课的这段时间里

我们选择了通过声音带着小朋友们

穿越千年

一起找寻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大都会

一起了解莫高窟是如何开凿并流传千年

一起揭晓藏在壁画里的故事和秘密

一起发现不一样的敦煌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晋行记少年童行

为大家推出

《耳朵里的敦煌》系列音频分享

和小金哥哥

一起穿越千年

一起神游敦煌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第二讲:莫高窟的由来

课程关键词

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口,造窟一龛。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傅师龛侧,更即营建。伽兰之起,滥觞于二僧。

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实神秀之幽岩,灵奇之净域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泫露翔云腾其美。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有人根据这段文字具体化为一个有趣故事: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敦煌有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对佛一心供养,非常虔诚,经常身披袈裟,手持禅杖四方云游。

有一天,乐僔云游到了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经过一天的奔波,他又饿又渴,十分疲惫,坐在绵软的沙滩上歇息。这时候,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映照在三危山上。他蓦地抬头一看,奇迹出现了: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道,放射着五颜六色的耀眼光环。三座危峰的金光中化作“三世佛”显出真容,倏地一晃,好似有无数菩萨在诵经说法。金光明暗交替地闪烁着,又隐约看到飞天仙女在金光中飞舞:有的在散花,有的在弹奏乐器……一心持戒修行、礼佛诵经的乐僔被这佛国奇景炫惑了,他认为三危山上的金光就是佛光显现。这佛光照在他身上,顿感身心愉悦,疲惫尽消。心想,我苦苦寻求、顶礼膜拜的佛祖灵光不就在这三危山吗?还要到那里去追寻呢?他决心就在此修行拜佛。

于是,乐僔四处募捐化缘,请来工匠,在大泉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就这样于1600年前在这块沙漠圣地上诞生了。从此,三危山下的峡谷燃起了拜佛的香火,响起了诵经的木鱼声。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又有一个和尚来到大泉河谷,也在一个雨后傍晚看到了三危山上的“佛光”,坚信这儿是佛祖圣地,在乐僔首开的洞窟旁边,又开凿了第二个洞窟。这个和尚名叫法良。

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都在这里捐资开窟,伙建寺院。洞窟的规模也渐渐扩大。僧侣们来来往往,香客、朝拜者络绎不绝。丝绸之路的兴旺,佛教文化的交流,更使莫高窟红火起来。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晋行记研学讲师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金俊音(小金哥哥)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志愿者讲解员

上海中心大厦敦煌大展特约讲解员

上海徐汇艺术馆敦煌乐舞展讲解员


2019年1月曾受邀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老师一起录制CCTV1频道《开讲啦》节目,参与制作和录制敦煌电视台《说说敦煌》系列节目。


童行课堂 |《耳朵里的敦煌》第二讲

从耳朵到心里

从遥远到眼前

少年童行陪你一起成长

假如您和孩子都喜欢历史、喜欢古建、喜欢旅行

一起关注并加入【晋行记少年童行】大家庭吧!


接下来的每一天,

我们一起用知识迎接希望!

春天已经到来。

抗疫终将胜利,

众志成城,我们一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