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我們從出生就開始體驗到情緒的存在。在這紛繁複雜的現代生活中,一日之內所體驗的情緒都可能發生巨大變化。在實際臨床心理治療的工作中,經常會發現來訪者對情緒有錯誤的理解,抱有功能不良的信念以及消極的應對方式。下文將深入探討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的產生原因、影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情緒來創造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什麼是消極情緒

首先學會區分情緒(Emotions)和感受(Feelings)。雖二者相互聯繫,同時二者有很大差異。

情緒— 情緒被視為來自大腦“較低層次”的反應。它們首先出現在大腦皮層下的區域,如杏仁核(amygdala)和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ices)。這些區域負責製造體內的生化反應,這些生化反應對身體狀態有直接影響。

情緒被編碼到人類基因中,幫助個體快速應對各種環境威脅,如應激時的“戰或逃”反應。研究表明:恐懼會激活大腦杏仁核誘發個體HPA(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被激活,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兩種神經遞質會強化人類的情緒記憶,這也是為什麼與負面情緒相關的記憶往往更加強烈和易於回憶。

與感受相比,情緒誘發的軀體生理反應更顯著,研究者更容易通過諸如血壓、心率、大腦活動、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軀體線索來客觀評估情緒。

感受情緒先於感受之前,往往是個體對不同情緒體驗的反應。情緒是存在於人類身上更為普遍的體驗,而感受則更為主觀,受個體的個人經驗和認知方式的影響。感受產生於大腦新皮層區域,是個體如何對情緒做出反應。由於感受的主觀性,所以無法用評估情緒的方式來加以測量。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探索人類情緒的範圍及其定義。Eckman (1999)最早識別出七種基本情緒: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 憤怒 Anger

● 厭惡 Disgust

● 恐懼 Fear

● 快樂 Happiness

● 悲傷 Sadness

● 驚奇 Surprise

● 輕蔑 Contempt


後來研究者又擴展到10種基本情緒:

● 有趣 Amusement

● 滿足 Contentment

● 尷尬 Embarrassment

● 興奮 Excitement

● 內疚 Guilt

● 自豪 Pride

● 輕鬆 Relief

● 滿意 Satisfaction

● 感官愉悅 Sensory Pleasure

● 羞愧 Shame


Pam(2013)將消極情緒定義為“一種不愉快或不快樂的情緒,個體被負面情緒喚起,表現出指向某事或某人的消極情感。”

通過Eckman的基本情緒列表可知哪些是‘消極’情緒。雖然消極情緒被貼上了“消極”標籤;但從對情緒的瞭解而言,需要承認“所有情緒都是完全正常的”,負面情緒是寫進人類DNA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去理解負面情緒何時以及為何出現,並培養積極的應對行為。


情緒心理學概覽

Robert Plutchik的“情緒圓盤”(Wheel of emotions)是學術界有關情緒心理學流行理論之一。Plutchik(1980)認為人類有八種基本情緒:喜悅、信任、恐懼、驚奇、悲傷、期望、憤怒和厭惡(英文分別對應為:joy, trust, fear, surprise, sadness, anticipation, anger, disgust)。他進一步將情緒與其對立面配對,提出了情緒圓盤,闡述了情緒的複雜性和相互作用。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正如上述提及,Plutchik將基本情緒與其對立情緒配對,以深入發展他的理論,所以:

▶悲傷的對立面是喜悅

▶期望的對立面是驚訝

▶憤怒的對立面是恐懼

▶厭惡的對立面是信任


Plutchik的圓盤從視覺上更直觀的呈現出情緒以及情緒不同強度。當情緒往圓盤外側移動時,則核心情緒水平逐漸下降。圓盤中的顏色表示情緒的強烈程度:顏色越深情緒越強烈。因此,信任情緒的“最強烈”形式為欽佩(admiration),“最不強烈”形式為接納(acceptance)。該圓盤理論有助於進一步瞭解情緒是如何表現、波動和相互影響的,為該領域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也是研究者研究情緒的基礎(Eckman, 1999, Parrott, 2001, Lazarus & Lazarus, 1996)。

Shaver等(1987)和Parrott(2001)提出了“情緒樹”,將情緒分為初級、二級和三級維度;包括6種基本情緒(愛、喜悅、驚訝、憤怒、悲傷和恐懼;英文依次為:love, joy, surprise, anger, sadness, fear)和在二級和三級水平上發展出的相關情緒。例如,如果初級情緒是喜悅,二級情緒可能包括高興、樂觀或著迷(依次為:cheerfulness, optimism, enthrallment ),三級情緒可能包括快樂、勝利或希望(依次為:pleasure, triumph or hope)。


相關研究

許多研究試圖去理解人類情緒,圍繞著積極和消極情緒以及每種情緒對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影響。我們整理了一些研究總結,有望加深對消極情緒的理解:

Schwarz和Clore(1996)提出了一種“感覺即信息”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情緒為個體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負面情緒為我們提供了最強烈的信號,表明“某些事不對勁”或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焦慮通常被視作消極情緒,但它是促使個體採取行動的必要情緒。如果沒有這種情緒的存在,人類很難做出反應;但管理焦慮也很重要,因為長期的過度焦慮會損害認知功能(Rosen, 2008)。

Adler, Rosen和Silverstein(1998)探討了消極情緒在談判溝通中的作用。研究者強調了恐懼和憤怒這兩種消極情緒;結果發現,那些無法管理(或控制)或理解這些情緒的談判者往往無法有效地調解局勢。

Biswas-Diener和Kashdan(2014)出版了一本負面情緒可以推動個體走向積極動機的著作。他們將消極情緒看作是幫助個體解決和糾正錯誤行為並採取行動的動力。

情緒的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也涉及到了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研究發現,當個體認為某事或某情境與他們個人有關,與他們試圖達到的目標不一致,或是由他人故意造成時,個體就會產生憤怒情緒。情緒評價理論強調個體情緒受個體對事物認知方式的影響(Lazarus, 1991, Roseman, 1991, and Smith and Elsworth, 1985)。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的八個示例

正如上文所述,個體出現消極情緒完全正常。若無負面情緒,人類就無法欣賞積極事物。與此同時,如果個體總是傾向於體驗某種特定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那就值得進行深入探究。下文總結了8種常見消極情緒以及產生原因:


憤怒 Anger

有人曾告訴你不要去做你想做的事嗎?你對此有何感覺?血壓升高?體溫上升嗎?這些通常都是憤怒的表現。身體正在對違反意願的情況做出反應,是試圖進行嘗試和糾正。當我們生氣時,通常會表現出攻擊行為,出現表示憤怒的面部表情,甚至會亂砸東西。如果你經常對受挫情境做出類似反應,或許探索背後原因並想出更積極的處理憤怒情緒的方式更為妥當。


惱火 Annoyance

同事說話聲音太大?伴侶永遠不洗髒碗碟?樓上鄰居頻頻傳來的噪音?這些行為會讓我們很是惱火。提到Pluchik圓盤,你可以看到惱火是憤怒的“較不強烈”形式。雖然情緒強度低於憤怒,但二者均是相似思維過程的結果,某事已經發生或某人正在做你希望他們不要做的事情。你無法對此加以控制。


恐懼 Fear

恐懼通常被視作核心的基本情緒,因為它與人類自我保護意識緊密相連。恐懼是一種進化反應,用來警告人類有關危險情境或失敗的信息。恐懼是為了幫助人類應對潛在危險。擁抱恐懼情緒和探索恐懼產生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提前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焦慮 Anxiety

就像恐懼一樣,焦慮試圖警告人類有關潛在威脅和危險的信息。它往往被視為消極情緒,因為個體認為焦慮會削弱判斷力和行動能力。然而,新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Zein, Wyatt和Grezes(2015)發現,焦慮會提高參與者識別憤怒或恐懼表情的能力。非臨床診斷的參與者將他們的能量從感官(表達情緒)轉移到運動(身體動作)迴路。基本上,

焦慮被試更容易對感知到的威脅做出反應。


悲傷 Sadness

當錯過了最後期限,獲得糟糕成績,或沒能得到理想工作,你可能會感到悲傷。當我們對自己、自身成就或他人行為不滿時,悲傷就會出現。悲傷可以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因為它表明了我們對某事的熱情,可以成為追求改變的催化劑。


內疚 Guilt

內疚是複雜情緒體驗。個體會從那些與自身和過去有關,卻希望從未發生過的行為中體驗到,也與我們的行為對身邊人的影響有關。內疚通常被視為一種“道德情緒”(Haidt, 2000),或許可成為強大的催化劑,鼓勵我們做出生活改變。


冷漠 Apathy

和內疚一樣,冷漠也是一種複雜情緒。如果對以前喜愛的事物失去了熱情、動力或興趣,可能與冷漠有關。當失去對某個場景或情境的控制時,就會體驗到憤怒,而冷漠可以是一種被動攻擊的反叛表現。


絕望 Despair

你是否曾多次嘗試完成某項任務或目標卻始終未能遂願?這會產生絕望體驗,當多次努力嘗試沒能得到想要結果時,這種情緒就會出現。絕望為我們放棄目標提供了藉口,是一種自我保護策略。絕望是一種有用提醒,在繼續追求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之前,提醒你稍作休息,恢復精力。


消極情緒產生原因以及為何會有消極情緒

進一步探索負面情緒後就能真正開始瞭解是什麼導致或觸發它們出現,以及人類為什麼會擁有這些負面情緒。在觸發原因方面,它可以是某些事件,例如:參加新工作面試感到焦慮,因交通堵塞而憤怒,因分手而悲傷,因同事沒能完成項目工作而感到惱火,對反覆嘗試仍難以堅持新的計劃方案感到絕望。

情緒是信息的來源之一,有助於個體瞭解周圍發生了什麼;特別是消極情緒,它能幫助人類識別威脅,併為應對潛在危險做出積極準備(Biswas-Diener and Kashdan, 2014)。不同的生活經歷會引起不同種類及強度的情緒反應。個體在整個生命週期內會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情緒,以應對迅速變化的情境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我們想要克服或停止消極情緒嗎?

簡單來說,不想也不能。對於個體來說,想要擺脫讓我們感到糟糕的情緒無可厚非。作為進化產物,現代社會中的消極情緒很少預示著嚴重威脅的到來,但完全克服和停止負面情緒仍會對個體產生嚴重危害。消極情緒是正常、健康和有益的生活組成。避免陷入“幸福陷阱”,即認為消極情緒是軟弱或低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表現。試圖逃避負面情緒往往會導致更多的情緒痛苦。

個體會在一生中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情緒,以應對迅速變化的情境。情緒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只有開始進一步探索和理解每種情緒背後的目的時,我們才能學會新的應對方式,從而促進情緒成長和增進幸福感。在探索消極情緒時,要知道它們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在對情緒採取行動之前,我們先應回憶過去經驗、儲存的知識和記憶、個人價值觀和對某種給定場景的期望結果(Shpancer, 2010)。記住,情緒是一種低層級反應,個體需決定如何應對這些情緒,而不是被它們左右行為。


消極情緒的影響

雖然消極情緒是生活中正常健康的部分,但給它們太多自由也有不利一面。如果個體在消極情緒和可能導致消極情緒的情境上浪費太多時間,可能會陷入反芻漩渦。反芻指個體持續思考、反覆回憶或糾結於消極情緒情境和經歷的傾向(Nolen-Hoeksema, 1991)。在這種消極思維漩渦中,個體對情境和自我的感覺可能會愈加惡化,對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一系列有害影響。

反芻的問題在於它會增加大腦壓力反應迴路(HPA-軸)的活動度,意味著身體會釋放過多不必要的壓力激素“皮質醇”。眾多證據表明,反芻是臨床抑鬱障礙的誘發因素之一(Izard, 2009)。進一步研究發現,反芻傾向與許多功能不良的應對行為有關,如暴飲暴食、吸菸、飲酒,以及對身體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失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臨床焦慮和抑鬱等(Gerin et al, 2012, Dimsdale, 2008, Everson et al, 1998)。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經歷負面情緒體驗後,那些長期反芻個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該經歷導致的生理影響中恢復過來(Szabo et al, 2017)。個體很難擺脫反芻傾向,尤其是大多數人並未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反芻思維,反而認為自己是在積極解決問題(Yapko, 2015),這可能會對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和癌症,身心健康

健康和幸福感的直接影響因素並不是消極情緒,而是個體在體驗消極情緒時的反應和加工方式。停留於負面情緒會增加壓力荷爾蒙(即皮質醇)的分泌,消耗個體積極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破壞免疫防禦系統,使個體更易受到其他疾病影響(Iliard, 2009)。研究顯示,慢性壓力與壽命減少有關(Epel et al, 2004)。

憤怒是一種負面情緒,尤其是未經有效管理時,對個體健康和幸福影感響最大。研究將憤怒與各種健康問題聯繫起來,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Hendricks et al, 2013)。Boerma(2007)將非健康值的憤怒與皮質醇水平升高聯繫起來,而皮質醇水平升高與免疫系統效率降低有關。Boerma發現,與非慢性憤怒個體相比,慢性憤怒個體更易患感冒、流感、哮喘和皮疹等疾病。

某些研究開始關注負面情緒和癌症間的聯繫。該領域的許多研究都特別關注憤怒作為一種消極情緒與癌症的聯繫。如上所述,憤怒是正常情緒,其表達(或不表達)方式是導致問題根源所在。當憤怒強烈且長期存在或被壓抑,就成為研究者眼中的不健康憤怒(Enright & Fitzgibbons, 2015)。壓抑狀態下的不健康憤怒與癌症有關。Thomas等(2000)發現癌症患者的憤怒測試得分極低,認為該結果表明患者在壓抑或抑制憤怒。研究者認為該證據表明,“被壓抑”的憤怒可能是癌症發展的前兆。

其他研究似乎也支持該說法。在以乳腺癌女性為被試進行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極度壓抑憤怒”與乳腺癌診斷之間存在統計顯著關係(Greer and Morris, 1975)。憤怒壓抑女性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水平升高,而這與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有關(Pettingale, Greer and Tee, 1977)。Penedo等(2006)證實了壓抑憤怒對前列腺癌的影響。

儘管這些研究似乎證實了二者關係,尤其是與憤怒壓抑有關,但有關該方面的研究仍太少,不足以得出準確結論。研究並未顯示出憤怒和所有癌症間的顯著相關,只針對某些癌症而已。此外,這些研究指的是極度壓抑的憤怒,而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個體身上很少見。這些研究為深入瞭解(未經有效管理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的長期影響提供實證依據。


消極情緒的積極面

如果處理得當,負面情緒確實對個體有益,下文總結了關於消極情緒益處的研究發現:


1. 悲傷有助於更加關注細節

積極情緒表示當下環境一切都好,消極情緒則提醒我們即將面對挑戰或新刺激,因而需要集中注意力(Forgas, 2014)。悲傷會提醒我們“有些事情不對勁了”,並要求將注意力轉移到事件發生的原因,誘發因素以及採取何種行動來解決。


2. 憤怒是尋求調解的強大動力

約10%的情況下,憤怒會伴隨著攻擊行為 (Kassinove and Tafrate, 2002)。事實證明,憤怒會鼓勵我們主動尋找有效行為來應對問題情境,但不一定是通過面質或身體攻擊行為。憤怒是一種強烈警告,鼓勵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某人會以某種方式行事,以及自己能做什麼來平和情緒。


3.焦慮會激發出解決問題和挑戰的新方法

在感到焦慮時,我們會嘗試做任何事來消除焦慮。焦慮與“戰或逃”反應密切相關,這讓身體迅速產生能量以及做好行動準備。當面臨危險情境時,焦慮會接管並鼓勵我們迅速尋求解決方案以擺脫危險(Biswas-Diener and Kashdan, 2014)。


4. 內疚幫助改變消極行為

內疚情緒本質上是我們的道德指南針,表明自己可能做了或說了傷害身邊人的事,這就像是我們用來懲罰自己的道德審判系統。內疚傾向高的個體更不容易偷竊、吸毒、訴諸暴力或酒駕 (Biswas-Diener and Kashdan, 2014)。


5. 嫉妒激發個體努力工作

嫉妒並不總是惡意的,大多時候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良性嫉妒benign envy”。研究證實,良性嫉妒會促進學生的考試和學業表現,當看到其他學生取得好成績會讓自己更切實地渴望獲得好成績(van de Vien, Zeelenberg and Pieters, 2011)。當因別人達到你想要的目標而感到嫉妒時,不妨試著將其看作一件好事-- 意味著你也完全可以達到目標“別人可以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得到”。


消極情緒可以改善記憶準確性嗎?

負面情緒可以提高記憶準確性,心理學研究也支持了該觀點。

一個新研究領域探索了消極情緒對個體感官知覺和體驗的影響。Kelley和Schmeichel(2014)研究了恐懼和憤怒對觸覺的影響。參與者需回憶、重溫並寫下一段誘發恐懼或憤怒反應的個人經歷;然後完成一項兩點辨別程序—被試的手被隱藏在視線之外,用一點或兩點器具來戳食指;之後被試說出自己感知到了一點還是兩點。準確性較低意味著觸覺減弱。回憶恐懼反應的被試在完成一或兩個接觸點任務時表現出觸覺的削弱。

情緒會提高個體提取記憶庫中“情緒一致性”信息(即與特定情緒相關的信息)的能力(Isen et al, 1978, Bower, 1981)。Kensinger, Garoff-Eaton和Schacter(2006)發現,相比於將中性情緒與物體聯繫起來的被試,將消極情緒與不同物體聯繫起來的被試能夠更準確地回憶起與消極情緒相關物體的具體視覺細節。有證據表明,負面情緒加強了個體對記憶生動性的印象和回憶特定事件細節的能力(Kensinger, 2007)。


消極情緒與動機

某些新研究將消極情緒與動機聯繫起來。至今為止,憤怒是該領域的主要情緒主題。在給定情境中,憤怒與鼓勵和誘發動機有關(harmoni - jones, Price, Gable and Peterson, 2014)。Biswas-Diener和Kashdan(2014)提出了“整體性”概念— 鼓勵個體將困難或消極情緒視為整體幸福的一部分。困難和消極情緒暗示我們需要改變,需要對消極行為採取行動以做出積極改變。研究者表示,建設性地引導負面情緒或許可以瞭解個體更深層次的需求並得到積極結果。

“第二波浪潮”的積極心理學也遵循類似觀點。Ivtzan, Hefferon和Worth(2015)認為,

積極心理學視角是將擁抱逆境、不適和消極情緒的做法視作是培養心理韌性的途徑;消極情緒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負面情緒的過程也是加深自我認知的過程。

在動機領域,某些研究的主題是消極情緒如何幫助我們實現學習目標。早期證據表明,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會降低學業表現。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試焦慮以及考試焦慮對考試結果的負面影響上(Zeidner, 2014)。最近研究表明,真實情況比看起來要複雜得多。Rowe, Fitness和Wood(2018)發現,成年學習者認為負面情緒有害,但在某些場景中卻產生了正面影響。研究者的結論是,負面情緒的作用比目前研究所示更為複雜。就個人而言,對消極情緒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在給定情境下發揮這些情緒的益處。通過理解程度的加深,個體可以利用消極情緒來激勵自己實現目標,並找到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


如何最大化控制和管理消極情緒?

處理負面情緒的最優方法之一就是接納消極情緒是有益的,強迫自己總是保持快樂對整體情緒健康有害。接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情緒是人類的一部分,這能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情緒的表現形式和觸發原因。我們需要接納消極情緒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而不是陷入迴避消極情緒或認為消極情緒是“錯誤或不應該”的心態。

當我們真的做到知行合一,就可以真正開始改變自己對情緒的接納和反應。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管理、加工和擁抱消極情緒的六條建議

隨著積極心理學對負面情緒理解的加深,也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平衡這些情緒提供了多種策略。Sims (2017)探索了積極加工和承認消極情緒的方法,並提出了縮略語TEARS of HOPE(希望的眼淚)以幫助個體應對負面情緒:


TEARS of HOPE

T = Teach and Learn(教和學)

這是一個教和學的過程,即傾聽自己的身體如何通過消極情緒來告訴你相關信息(教導)並瞭解其意義的過程。該過程有助於:發展自己對情緒狀態反應方式的個人認知,解讀身體發送的信號以及承認消極情緒的出現是有目的的。


E = Express and enable(表達和允許)

鼓勵個體以合理方式表達負面情緒而不是壓抑。“表達和允許”鼓勵個體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探索情緒及其背後的意義。培養個體不以埋怨的心態接納消極情緒。


A= Accept and befriend(接納和善待)

這是關於善待自我的方式。用正向肯定自我,來增加接納水平,接納消極情緒。


R = Re-appraise and re-frame(重新評估和重新建構)

當將消極情緒作為自己人類本性一部分加以接納時,就可以開始重新構建對情景和情緒的認知方式。負面情緒的出現並不代表自己必須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反應。接納負面情緒不是要接納或原諒不良行為,而是提醒自己和他人做出積極反應。


S = Social support(社會支持)

意識到人類幾乎在不同程度都會受負面情緒影響,有助於個體向他人展現同情和同理心。當看到別人發怒,我們知道他只是在處理感知到的威脅,有助於我們帶著關懷去接近他們,而不是被對方激怒。


H = Hedonic well-being and happiness(幸福和快樂)

該過程將積極與消極體驗聯繫起來。因為人類更易回憶起消極經歷,所以將之與積極經歷聯繫在一起,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避免陷入反芻思維。


O = Observe and attend(觀察和留意)

試著真正去觀察自己的反應,不要選擇忽視、壓抑或過度誇大它們。使用正念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想法、身體以及某種特定情緒體驗上,不加評判地專注於這些反應。


P = Physiology and behavioral changes(生理和行為改變)

正如觀察情緒和心理反應一樣,生理反應也是觀察對象之一。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心跳以及負面情緒導致的生理變化上,不加評判地關注這些變化。


E = Eudaimonia(福流)

Eudaimonia是希臘單詞,指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意味著個體找到了一種令自己感到幸福、健康和不斷進步的狀態,嘗試去實施那些能提升整體幸福感的行動;當我們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時,經常會進入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酣暢淋漓的狀態


根據查閱的現有研究資料,整理出了以下建議,希望幫助你管理、加工和接納負面情緒,進一步理解情緒並從中發現價值:


想象“最好的可能自我”

如果覺得負面情緒正在控制你,無法以健康方式表達或陷入反芻思維,可以利用以下簡單的想象技巧。與其只關注消極情緒或自己所犯的錯誤,不如關注自己渴望的行為。在這種情境中,理想中自己是什麼樣子,會作何反應,會怎麼說,會怎麼想,之後會做出什麼行為反應?你可以通過心理想象或日記練習來做。每週一次不僅會對情緒改善產生驚人效果,而且會影響下次面對該種情況時的應對方式。


感恩練習

實踐證明,感恩練習對接受者和給予者都有積極作用,對個體情緒和對事件的感知有著深遠影響,所值得花時間練習。通過面對面、電話或一條短信讓某人知道你欣賞他們或他們做過的某件事對你的積極影響(無論小事還是大事),都能真正改變你對負面情緒的感知和反應。


正念技巧

如果你是“急性子”,且長期處於慢性憤怒的負面情緒(或總是處於憤怒譜系情緒中)內,正念可以幫助你重新構建你的內在感受。按照“希望之淚”的指引,理解為何自己會出現此種反應。正念有助於我們找到處理這件事的積極應對方式。


學習回應而非被動反應

回應(respond)和反應(react)是兩種不同的行為。負面情緒往往會刺激我們對特定情境立即做出反應。憤怒時可能會猛烈抨擊或大喊大叫,悲傷時可能會退縮和拒絕他人。但大多情況下衝動行事會給我們帶來負面結果。探索消極情緒有助於理解自己對消極情境的反應,以及促進我們使用更加積極的回應方式—可能讓我們在某些情境中意識到自己根本無需做出過度反應。


學會合理休息

給自己留出充電時間。如果我們經常體驗並試圖控制負面情緒,身體就會告訴自己有些事情不對勁。花一天時間重新充電,用積極體驗來填滿這一天,做一些讓你充滿動力和感覺良好的事情。這種休息可以幫助你重新調整思維,思考為什麼自己會體驗到某些消極情緒,並想出積極應對策略。

上述建議只是列舉出了研究支持的一些方法,但實際運用效果因人而異,你需要在嘗試幾種不同策略之後找到最適合你的實踐。


職場消極情緒

工作和工作場所可以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快樂和成就感,但也會成為一系列負面情緒的戰場。難以合理管控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尤其是處理與同事和老闆的關係時,這是每個人都想避免的事。以下是工作場所最常見的5種消極情緒:

憤怒—工作中的憤怒由許多不同原因引起;可能因為一個懶散的同事、專橫的老闆、削減開支或受到不公平待遇而產生。在所有負面情緒中,憤怒可能是你在職場中最常體驗的情緒。如果在工作中感到憤怒,記得去積極回應而不是被動反應。可以選擇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將自己從這種情緒中脫離出來。用正念讓身心狀態迴歸平靜,從而理性處理問題。

恐懼— 造成職場中的恐懼情緒有多種原因,如擔心裁員,工作安全或不良上司或同事的騷擾。瞭解引起恐懼的原因,然後採取合理步驟來創造積極改變。如果你擔心工作不穩定,可以不斷優化自己的技能和學習新知識,增加自身不可替代性,這會讓你感覺更積極並提升掌控感。當遇到有不良同事或老闆時,可以向外尋求幫助;和你信任的同事、朋友或HR交談,聽取他們的建議。

內疚—誘發內疚的工作情景很複雜;也許是你在不該請病假時請了病假,或因錯過截止日期而責怪同事。內疚是道德指南針,告訴你某些事脫離正軌。你無法改變過去的行為,但當內疚出現時,你可以集中注意力,努力彌補,尋求積極改變。

嫉妒— 某個同事總是會得到表揚?是誰奪走了你升職、加薪或大客戶的機會?當我們覺得某人實現了我們渴望但難以實現的目標時,就會產生嫉妒。重要的是,避免讓嫉妒演化成惡意嫉妒,試著遠離公司內部的流言蜚語。用嫉妒來激勵你實現目標,擺脫受害者心態,向同事尋求改進建議。尋求同事幫助並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有助於增加關係,以實現雙贏。

冷漠—對工作角色或任務不感興趣是需要探索和改變的信號。如果你覺得自己對工作和同事都不感興趣,這可能意味著你該換工作或尋求新挑戰了。沒有人喜歡無聊,冷漠可能是一種消極被動攻擊方式。這種情感淡漠若是蔓延到其他生活領域,有可能是抑鬱跡象;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失去了工作或生活動力,務必尋求專業支持。

消極情緒暗示我們需要改變,工作中出現的消極情緒也是如此。主動探索這些感受,並試圖尋找背後的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相關演講

TED演講是我們瞭解世界和不同領域的優秀資源,以下是我們蒐集整理關於消極情緒方面的重要TED演講。你可以根據自己時間安排觀看。



結 語

多數人都認為負面情緒應從情緒庫中完全消失,並且對負面情緒的非適應性反應也削弱了個體的情緒智力。然而消極情緒是生活的正常組成,我們可以通過些許努力、開放和好奇心來有效發展和提升共情和控制感。

作為人類,負面情緒對我們的生存極其重要,保持一種開放態度來接納它們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試著以積極主動的方式探索。學著對負面情緒進行主動回應而不是被動反應,找到新的方法來理解和積極地應對這些情緒。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科學理解與管理消極情緒

參考文獻(節選):

Adler, R. S., Rosen, B. & Silverstein, E. M. (1998). Emotions in Negotiation: How to Manage Fear and Anger. Retrieved from: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571-9979.1998.tb00156.x

Bisby, J. A. & Burgess, N. (2017).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 on memory for items and associ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rusive imager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154617300323

Biswas-Diener, R. & Kashdan, T. (2014). The Upside of Your Dark Side: Why Being Your Whole Self―Not Just Your “Good” Self―Drives Success and Fulfillment. Avery Publishing; New York.

Boerma, C. (2007). Physiology of anger. Retrieved from http://healthmad.com/mental-health/physiology-of-anger/

Bower, G. H. (1981). Mood and mem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6, 129–148.

Cambria, E., Livingstone, A., & Hussain, A., (2011). The Hourglass of Emo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The-Hourglass-of-Emotions-Cambria-Livingstone/4ce87c1fb6f0c7bd78792dc32a770bb8a4893bf7

Dimsdale, J. E. (2008).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371552

Eckman, P. (1999). Basic Emotions, in Dalgleish, T; Power,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Emotion, Sussex, UK: John Wiley & Sons.

Enright, R. D. & Fitzgibbons, R. P. (2015). Forgiveness therapy: An empirical guide for resolving anger and restoring hope. Retrieved from: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14-25810-000

Epel, E. S., Blackburn, E. H., Lin, J., Dhabhar, F. S., Adler, N. E., Morrow, J. D., & Cawthon, R. M. (2004). Accelerated telomere shortening in response to life str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49), 17312–5.

Everson, S. A., Goldberg, D. E., Kaplan, G. A., Julkunen, J., & Salonen, J. T. (1998). Anger expression and incident hypertension. Psychosom Med. 60:730–735.

Forgas, J. P. (2014). Four Ways Sadness May Be Good for You. Retrieved from: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four_ways_sadness_may_be_good_for_you

Gerin, W., Zawadzki, M. J., Brosschot, J. F., Thayer, J. F., Christenfield, N. J. S., Campbell, T, S., & Smyth, J. M. (2012). Rumination as a Mediator of Chronic Stress Effects on Hypertension: A Causal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ijhy/2012/453465/

Greer, S. & Morris, T. (1975).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of women who develop breast cancer: a controlled stud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42323

Haidt, J. (2000). The Positive emotion of elev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3082-003

Harmon-Jones, E., Price, T. F., Gable, P. A., & Peterson, C. K. (2014). Approach 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M. M. Tugade, M. N. Shiota, & L. D. Kirby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emotions. New York, NY, US: Guilford Press.

Hendricks, L., Bore, S., Aslinia, D. & Morriss, G. (2013). The Effects of Anger on the Brain and Body.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tionalforum.com/Electronic%20Journal%20Volumes/Hendricks,%20LaVelle%20The%20Effects%20of%20Anger%20on%20the%20Brain%20and%20Body%20NFJCA%20V2%20N1%202013.pdf

Isen, A. M., Shalker, T. E., Clark, M. S. & Karp, L. (1978). Affect, accessibility of material in memory, and behavior: A cognitive loo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519932_Affect_accessibility_of_material_in_memory_and_behavior_A_cognitive_loop

Itzvan, I., Lomas, T., Hefferon, K., & Worth, P. (2015). Second Wave Positive Psychology: Embracing the Dark Side of Life. Routledge; UK.

Izard, C. E. (2009).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Highlights,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Emerging Issu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pdf/10.1146/annurev.psych.60.110707.1635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