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春怨

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王令(1032-1059),字鍾美,後改字逢原,祖籍元城(今河北大名),遷居廣陵(今江蘇揚州)。不求仕進,詩文有很高聲譽,王安石非常賞識他,並將妻妹嫁給了他。其詩識見高遠,想象奇特,風格雄健。《四庫全書》收《廣陵集》三十卷、《拾遺》一卷,《全宋詩》錄其詩十九卷。

《春怨》見《廣陵集》卷十五。一些選本,包括《千家詩》,將詩題改為《送春》,但是詩中寫子規啼血要喚回春天,所以將詩題改為《送春》顯然是不恰當的。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前兩句寫生機勃勃的晚春景色。首句寫花落了又開,試圖證明春天常在。次句寫低矮的屋簷上,燕子天天飛來,似乎說明春色依舊。兩句詩都寫得生氣勃勃。

後兩句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子規要將春天喚回。三句寫子規一直叫到半夜,甚至叫得嘴巴出血。“子規”即杜鵑,其特點是三四月間,夜啼達旦,其聲哀而吻有血。可見這句詩與時令和傳說是非常符合的。那麼,杜鵑為何要一直到半夜還在苦苦地叫著呢?詩人在末句突發奇想,說它們是為了喚回春天,而且不相信春天喚不回來。如前所說,“東風”就是春風,代指春天。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這首詩也體現了王令詩歌求新出奇的特點。時至暮春,詩歌中難免有傷春的情緒,但是王令筆下的晚春卻顯得勃勃有生氣。寫子規夜半啼血的詩,一般都表達哀怨的情緒,唯有此詩一反常規,注入了作者熱愛晚春,並希望有所作為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