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敬賢專欄

在眾人追求急須沖泡、蓋碗沖茶時,茶碗顯得比較單薄,獨獨一隻,天然一脈歲月靜好般。茶碗一碗一匙便能成席,簡單大方成為大眾能直接使用的衝茗器具,在於除去功能之外,還在於它即使靜置一隅,亦是一處風景……

—— 題記

【第四記·茶碗】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茶碗,自唐始,在唐朝“茶碗”也被稱為“茶甌”。在後代有各種不同屬於他的稱呼,每一種稱呼的背後都表達了一種茶人對茶碗之美的文人情感,同時也體現出不同時代裡茶碗的器型之美與文化之美。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在茶飲文化開始之前,茶在生活之中並未佔有主席位置,因此也便沒有真正屬於茶的專屬器具,而在那時,茶器具常常需要與酒具、食器一同使用。自唐開始,茶飲之風迅速風靡整個王朝,上至皇宮內院,下至市井平民都好飲茶,也在此時專屬與茶的器具開始誕生,同時衝茗使用的器具也從混用變成專屬用具。此時唐朝出現專屬於茶的器具——茶碗。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陸羽《茶經·四之器》記載: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琉《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則益茶, 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唐人陸羽在《茶經》之中寫道,以青瓷為上,“青則益茶”,青瓷可使茶湯呈綠色,以觀的角度而言,青瓷最佳。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而後隨著製茶工藝和沖茶手法的不同,茶的原色在發生改變,同時專屬於茶的器具顏色也需隨之而變。到了宋代,送人以點茶為主,茶沫色呈乳白,草青二色,故在器具選擇上,黑色的盞迅速得到大家的喜愛。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到今天,我們選擇茶器,更多追求是茶湯滋味的提升,同而在香氣上不受影響。如今我們飲用多為沖泡分飲,使用茶碗沖泡時,可擇綠茶、紅茶、白茶,芽茶為主的茶類進行沖泡。以茶碗開湯,用小湯匙分茶,茶碗壁厚身大,既可迅速分熱又可持溫不散,保證碗中茶品不至於被燜,同時茶碗沖泡最大樂意在於觀碗中芽葉沉浮有序,上下浮動之間,為茶席增添動趣。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茶碗在漸漸淡出國人視野之中時,卻在異國大放光彩,在日本茶碗作為主要侍茗器具,保留唐宋點茶與煎茶儀軌,在點茶擊打茶湯出現的沫餑出現在茶碗之中時,窸窸窣窣尤為清冽怡人。其中意味也恍惚若得,因口感原因,還是偏愛於炒焙清香的國茶,點茶之術亦未有提高,茶碗被擱置在茶格高處,蒙上陰塵。今日正寫得此篇,將其取出,潔具、生火,翻出年初於君山收得銀針六克,用上投得湯。水入碗中,熱氣騰騰,將銀針投入碗中,隨著水旋動起來,慢慢向中靠攏,不消一刻,湯麵平整根根銀牙矗立,如雨後春筍隨待破土而出。窗外窸窣秋雨,立於窗邊徒增涼意,捧起茶碗暖陽之意覆之,啜之,秋剛至已懷春,春意秋風兩消。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向心·敬賢專欄|器·茶碗

茶碗之大,懷虛靜,容納之懷平衡恰如其分;

相衡茶湯,融和貴,執用兩中化萬物於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