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郭亚兵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忠德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姚麟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桑岭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陈秋霞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挪富

天职所系 岂因祸福避趋之

管向东

扫码看领队感言

让一座城,记住一群人。夜幕下,2484个名字接受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最高礼遇。光影中,人们抬头仰望,试图去记住你,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出征时毅然决然的眼神,记住你脱下护目镜眼角深深浅浅的勒痕,记住你归来时激动不舍的眼泪,记住天生不是英雄的你,却为我们逆行而上。

昨晚8时25分,随着广州塔亮出最后一个姓名,“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活动谢幕,但每个逆行者值得被这座城市铭记。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梁超仪、翁淑贤、任珊珊、何雪华 通讯员李晓姗、王军飞、宋莉萍、简文杨、韩文青、彭福祥、粤疾控

第一批医疗队

领队 郭亚兵

将名字写在粤鄂大地上

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广州9家高水平医院133名精英骨干组成的广东首批援鄂医疗队,除夕夜紧急出发,驰援疫情风暴中心——汉口医院的呼吸六病区。汉口医院是武汉首批定点医院,而呼吸六病区则是接管医院条件最差、病人最多最重的地方。

面对险恶的疫情与混乱的危情,党员同志们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全体队员知难而上,通过集体智慧、科学施救,战胜一个个困难,奋战59天,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

看到战友们的名字闪亮在广州塔,闪亮在广州的夜色中,作为首批医疗队队长,我为全体队员战友们感到骄傲、自豪,他们平凡的名字将写在粤鄂大地!

团队战疫故事

17年前,我们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有一支队伍支援过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这次出发前,队员们纷纷表达了请战的意愿,大家集体写了一封请战书向医院党委请缨。

当我们抵达时,汉口医院全部病区已经过临时改造,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当时,涌进了无数患者,医院不堪重负,防护物资紧缺,医护人员疲惫不堪。混乱的秩序让大家十分震惊。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管了医院条件最差、病人最多最重的呼吸六病区。尽管困难重重,病区条件艰苦,很多年轻队员产生了心理落差,焦虑、失落、几乎崩溃,但我们是来战斗的,不是来添乱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冲在前头,发挥了先锋作用,临危不乱,我们迅速重振了士气,强调了严格规范的防护,科学的施救,最终完成了挑战,以全员无感染结束了战斗。

第二批/第二十五批医疗队

领队 张忠德

为年轻中医人感到骄傲

看到一线队员们的名字高高亮在广州塔上,特别感动。谢谢广州对我们的厚爱。回想这两个多月来,我们中医团队的队员们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也运用了过硬的现代医学抢救能力,通过中西医结合让救治效果得到最优化,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我看到,这些年轻的中医人勇于冲上一线,有担当,有勇气,专业过硬,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至于我,是一名医生,也曾是一名非典危重症患者。这里需要我,我就来了,我可以用亲身的经历来激励我的患者们,给予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如今,我们的战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未取得最终胜利。部分队员回撤休整,还有部分继续坚守阵地。我们保证:不获全胜,绝不撤离!

团队战疫故事

1月27日,广东省中医院等广东三家中医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专科的60名医护人员和来自北京的40名队员组成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援助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是广东向湖北派出的第一支中医医疗队。这支队伍中,不乏经历了抗击非典考验的中医老将,也有很多80后90后。至3月11日,广东团队负责的病区清空,实现了队员零感染。

3月2日上午,医疗队迎来广东省中医院第八批援助湖北医疗队6名中医专家丁邦晗、李际强、郭建文、孙良生、王进忠、曾靖的驰援。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武汉市雷神山医院、武汉市汉口医院、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专家们通过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辨证施治,给患者定制“一人一方”中医药治疗方案,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批医疗队

领队 姚麟

人生经历增添更美色彩

正月初四,我们忐忑地踏上了征程,怀着可能被感染,甚至不知道会不会牺牲的心情上了飞机。在武汉的54个日夜里,我们经历了紧张、害怕,经历了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带来的无助,甚至是灵魂的拷问,应该救谁?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开心,哪怕是用78斤的身体拖动100多斤的氧气瓶,哪怕是将我们自己的营养品分享给患者;我们更经历了患者康复的喜悦,见证了88岁老爷爷和84岁老奶奶美好的爱情,见证了感人的亲情、共同战斗的友情。

在平安凯旋的那一天,武汉人民夹道相送,我们看到武汉获得新生,也看到广州塔上播放我们的名字,为我们这段人生经历增添了更美的色彩。我们经历了,我们成熟了,我们有更大的力量来贡献社会。

团队战疫故事

1月28日,由中山六院等18家医院147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飞赴武汉。我们来自广东五个地市,在汉口医院接管的病区有76张病床,当时光重症患者就超过50位,供氧不足是一大难题。我们迎难而上,78斤重的女护士搬动着100多斤的氧气瓶。通过改善供氧,患者血氧饱和度大为提高,救治的生还率大大提高。截至3月18日,病区“清零”,累计收治患者189例,其中危重及重症患者占比高达84.1%,这一成果非常不容易。

我牵头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消毒工作指引(第二版)》,做好对队友的保护以及心理疏导。团队147人中有58人是党员,截至3月7日,医疗队已有83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人数占可递交人员的96.5%。

发挥广医人战“疫”精神

专家 桑岭

这次我代表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被国家抽调前往武汉参与新冠肺炎诊治,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光荣的任务。我们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国家公共卫生事件中冲在最前面,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与全国各地的同道一起,打好这场仗,为保卫人民的健康而做出我们医务人员该尽的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以一名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这场战“疫”发挥我们广医人的精神。

未来会有更多人挺身而出

专家 管向东

同事们把“登塔”照片发到了我们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微信群里,大家深受鼓舞。这个活动非常有仪式感,以整座城市作为展示的平台,用特殊的方式来传递、褒奖医务人员直面疫情、义无反顾的精神。这对医务人员是一种激励,对广大市民也有同样的作用。当未来再次遇到类似的公共事件时,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挺身而出。

我是2月2日抵达武汉的,现在依然在一线。随着病人大幅减少,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我从之前执行各医院巡诊和各州县巡查等任务,改为定点驻守在雷神山医院。每天上午查房,会诊新冠肺炎危重型病人,与ICU的医生们一同制定治疗方案。下午则要在指挥部进行武汉市内当日死亡病例的讨论。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继续增加对它的认知,更为规范地治疗危重型病人,降低病死率。

第四批医疗队

领队 陈秋霞

哪里需要都义无反顾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都义无反顾。在湖北省宜昌市奋战的日子里,我们这支队伍与当地同行一起,夜以继日将疑似病例的样本存量清零。“当日送样、当日检测、当日报告”我们做到了,这是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的力量。

我们很自豪,我们带去的防护用品及实验耗材解了当地的燃眉之急,极大减轻了当地检测压力,为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奋斗了48天,走在宜昌路上、坐在车里,当地百姓驻足,向我们挥手致敬;广州街头、广州塔上的名字,这些都让我们深感付出与努力相当值得!尽管心底自认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尽了该尽的责任。

团队战疫故事

1月31日晚,6名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成应急检验队,抵达湖北省宜昌市,这也是第四批广东驰援医疗队。2月1日,宜昌应急检验队随即参战,与宜昌疾控一起,实现“当日送样、当日检测、当日报告”,仅用了3天就实现“清零样本存量”的任务,真正实现了关口前移,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赢得时间。截至3月18日,队伍共完成样本检测13200多份。

实验室检测是离病毒最近的工作,队员穿上厚重的隔离防护服,在BSL-2实验室(负压)进行操作,长达3-4小时甚至5-6个小时不能喝水和上厕所,是对耐心和体力的极大考验。

队员们对检测结果进行反复分析和比较,对疑似样本“宁可错杀一千,决不可放过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宜昌应急检验队在协助完成清样本存量和特殊人群筛查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宜昌疾控开展基因二代测序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检测能力科研水平。

第五批/第八批医疗队

领队 张挪富

名字登塔让队员备受鼓舞

驰援武汉两个月,我们被全国人民的辛勤付出和爱心支持所感动。我们的名字登上广州塔,这让队员们备受鼓舞。

在这里,我们收治的都是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责任重、压力大、工作强度高。但我们是钟南山院士团队,是国家高水平医疗队,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已进入关键时刻,我们一定不麻痹、不松劲、慎终如始、团结拼搏,圆满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团队战疫故事

2月1日,广医一院7人“先锋队”直奔武汉,驰援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之一的武汉协和西院。2月7日,又有一批广东医护人员加入我们的“战队”中。如今,很多援鄂医疗队陆续撤回,我们的队伍仍旧坚守在武汉协和西院ICU抗疫最前线,紧张忙碌的救治工作从未停歇过。

3月27日清晨,协和西院的隔离区病房内,呼吸机辅助通气纯氧治疗下的田姨指尖血氧饱和度仅有80%,另一位连续八日俯卧位通气治疗后血氧一度明显改善的张伯此刻氧合改善的效果也在下降,指尖血氧饱和度最高只有92%。早交班会议上,我和专家们仔细讨论了两位患者的病情,经过一番评估,并征得家属的同意,准备为两人实施ECMO。

最终,花了整整一天,经过医生们的不懈努力,两名患者在成功实施ECMO治疗后,情况变好。全力奋战一天的ICU战士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真正战胜疾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医护人员们继续守护在危重患者的身旁,誓要陪伴他们迎来黎明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