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槿汐和蘇培盛對食被抓入慎刑司,皇帝為什麼不主動去救蘇培盛?

臣妾好像有喜了


皇上的舉動,恰恰也促成了他與蘇培盛在未來的分裂。或者說在經歷了這場大難之下,蘇培盛才看清了皇帝的為人,而這一幕,甄嬛在多年前就已經看到。

多年前沈眉莊遭到華妃陷害,在未懷孕下被收買的太醫診斷為懷孕,隨後同樣被收買的沈眉莊宮中丫鬟故意拿著其染血的例假帶從皇帝面前經過,讓皇帝誤認為沈眉莊假孕而將其禁足。然而在這起陰謀之下,難道皇帝一點都沒有看出問題?


本來就已經受寵,沈眉莊何必選擇假孕?難道事後再找一個別人家的嬰兒來頂替?如果沈眉莊搞的是陰謀,其丫鬟有怎麼可能會拿著證據在皇帝面前故意暴漏,太醫又何故失蹤?也許事發的一開始,皇帝就已經察覺到了蹊蹺,然而在華妃“協理後宮”的背景下,出於維護華妃的權威以及年羹堯的忠心的需要,皇帝卻沒有將這種疑惑公開化,無形之中沈眉莊成為了後宮鬥爭和清朝政治平衡下的犧牲品。

也正因為如此,當甄嬛興沖沖的拿著抓捕到肇事太醫的證據來到皇帝面前時,皇帝的第一反應居然是質問甄嬛是不是從中搞鬼而陷害華妃,一盆冷水直接把甄嬛澆回到起點,她這才明白,在皇帝的心裡,後宮最受寵的嬪妃也不是其發洩的工具,對於皇帝而言維護後宮的穩定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其得知真相時,第一反應不是如何幫助沈眉莊伸冤,而是顧忌隨後華妃遭到處理,後宮會再陷入動盪中。而蘇培盛的“對食事件”,恰恰也是另一個版本的沈眉莊冤屈。


後宮之中太監與宮女的對食風氣早已經持續千年之久,難道皇帝不知道?皇帝的眼線遍佈後宮,難道始終沒有發現蘇培盛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儘管對食風氣在臺面上不被允許,可蘇培盛畢竟是皇帝從小到大最忠實的奴才,他能不能得到赦免完全是皇帝一句話的事,然而皇帝的態度卻與沈眉莊事件一樣:“秉公處理”!在後宮利益和樹立皇后權威的環境下,一個奴才的生死不足為惜,儘管這個太監叫蘇培盛!


這一時期華妃已經離去,儘管甄嬛殺回皇宮重新崛起,但在皇后執掌權威的基礎上,皇帝不會允許甄嬛有更進一步的空間,允許甄嬛回宮之下卻藉此將瑾汐和蘇培盛打入慎刑司,也是藉此削弱甄嬛的力量,繼續維持宮中平衡。蘇培盛與沈眉莊一樣,依舊是後宮鬥爭的犧牲品。

然而面對皇帝的放棄,已被警告的甄嬛卻仍然不管不顧竭力營救,最終讓蘇培盛與瑾汐成功赦免,儘管這一過程依舊離不開皇帝最後的赦免命令,然而誰主動誰被動,甄嬛和皇帝哪個人願意幫助自己,蘇培盛心中早已有數。重回皇帝身邊的那一刻起,蘇培盛已經不是原來的蘇培盛。


遼寧資深球迷


蘇培盛被抓進慎刑司之後,對皇上的看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慎刑司出來之後,蘇培勝就成了甄嬛的人,為後期甄嬛的大反攻出力不少。

蘇培勝原本是皇上身邊最得力的太監總管,但他落難時,皇上卻沒有對蘇培盛伸出援手。而甄嬛卻衝著瑾汐的面子,把蘇培勝一起救了出來。甄嬛和皇帝的做法,對比過於強烈。自己的人自己不去救,皇上這到底是為哪般?

皇上為人天性涼薄,不屑去管後宮這樣的小事情

《甄嬛傳》中的皇上,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只要不威脅到他的統治,任何事情在他看來都是小事。 皇上為人天性涼薄,做每一件事情時,他都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只會從自己的得失出發。

為了鞏固地位,他可以逼著母親去毒死自己的情人,也可以算計自己的枕邊人華妃,不惜讓端妃頂包給華妃端去了墮胎藥。

這種人連自己的骨肉都下得去手的男人,從沒有什麼真情可言。即便是蘇培勝和皇上相處多年,當差謹慎盡職盡責,皇上也不會把他的生死當一回事。

在皇上心中,蘇培勝再得力也不過就是個下人

蘇培盛是個有用之人,且他在皇上身邊待的時日久了,十分了解皇上的喜好。若論後宮誰最會揣摩皇上的心思,蘇培勝如果認第一,甄嬛也只能甘當第二。

不過,在皇上心中,尊卑差異是個逾越不過去的鴻溝。後宮嬪妃眾多,皇上也只是把她們當臣子,而不是自己深愛的女子,對她們沒有多少真心。

看起來皇上跟蘇培盛相處的不錯,平日裡給蘇培盛的賞賜也不少,一直提拔著蘇培勝,但是他對蘇培勝根本就沒有兄弟之間的情誼,只有主子對下人的依仗罷了。在皇上看來,一個好下人沒了,還可以再培養千萬個好下人,人多的是。蘇培勝沒了便也就沒了,沒什麼好可惜的。

皇上更看重自己的顏面,不願趟這趟渾水

蘇培盛和瑾汐結成對食這事,物證齊全,而且是敬妃與皇后共同發難。這事兒牽扯到後宮多方勢力,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皇上如果出面,不管他判定哪一方正確,另外一方都會覺得皇上有所偏私。為了顯得公平,保持沉默才是皇上最好的選擇。

對食這事說白了是違反宮規的一種行為,不準對食是皇家定下的規矩,如果皇上出面偏袒蘇培盛,那就等於是帶頭破了祖宗的規矩,道理上說不通。且亂結對食,相當於太監和宮女亂搞男女關係。

皇上由於幼年時目睹過自己的母親和他人偷情,對男女關係混亂這件事兒最為在意,所以他從心底不願意為蘇培勝拉下顏面。

正是由於皇上見死不救,才導致蘇培盛和皇上離心離德。從慎刑司出來後,蘇培勝徹底看清了皇上的內心。這樣涼薄的人斷不是個能依靠到老的好主子,良禽擇木而棲,趁自己還有價值,蘇培勝果斷的投入了甄嬛的陣營,才跟瑾汐守得雲開見月明。


萌萌小笑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蘇培盛是皇帝的心腹,慎刑司也是皇帝的機構。槿汐和蘇培盛所觸犯的法律,也是皇帝的法律。

只有最愚蠢的當權者,才會運用非常規的手段,去救犯了罪的“親信”。因為這樣一來,等於宣告天下:除了這幾個“親信”“心腹”,其他的都不是自己人,法律也是對立面。

《甄嬛傳》中的雍正皇帝,殘忍、冷酷、喜怒無常,但無可否認,他是個好皇帝,至少是個合格的皇帝。他不可能做那樣愚蠢的事情。


棲鴻看紅樓


其實,我覺得在事發的時候,皇帝根本就沒想過救蘇培盛。原因有幾點:第一,關於崔槿汐跟蘇培盛對食事件,是由皇后出面處理的,人贓俱獲,而且他們確實違反了宮規,管理後宮是皇后的權利,皇后有權處理,皇帝得給皇后面子。

第二,蘇培盛雖然陪在皇帝身邊幾十年,到底也只是個奴才。奴才不聽話,直接換一個就是,反正宮裡奴才多的是。

第三,皇帝本身就覺得這件事是錯的,奴才犯錯了跟主子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覺得,皇帝根本一開始就沒想過要就蘇培盛,後面也是因為新奴才用的不順手了,才開始有點想念蘇培盛這個忠心的奴才,再加上端妃的勸解,熹妃的面子,這才順視而為,輕拿輕放。





柚子醬聊娛樂


我覺得皇上可能並不想救,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對食事件皇后處理的有理有力,畢竟證據確鑿,雖然這樣的事在皇宮可能被默許但是明律是禁止的,也是不太體面的(皇上拉不上臉)!皇后作為皇帝在後宮的官方代言人,處理此事皇帝也沒有反對的理由!皇帝也不應為了一個奴才(雖然蘇從小伺候到大皇上,但終究是奴才)壞了後宮的規矩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皇帝身邊的近侍和妃嬪身邊的近侍結對,這於後宮平衡也是不當的。這相當於後宮的“暗結黨羽”,誰都明白蘇培盛這樣身份的太監,雖然名分是奴才,但與皇權幾乎零距離接觸,掌握著皇帝的第一手信息,皇帝今天拉屎還是拉稀他都一清二楚,劇裡除了皇太后和跋扈的年羹堯,沒人會對他大呼小叫頤指氣使;如果皇妃有爭寵之心,那多了蘇這層關係就更好爭了;如果皇妃有害皇帝之心,那多了蘇這一層關係就更好害了;這種身份的人皇帝怎會允許他與後宮有勾結,還是成家立戶的勾結!皇上最後不就是這麼死的嗎…

第三,後宮的人精多了去,少了蘇也不會怎麼樣,提拔新人上來頂上就行

所以,君心難測啊,想你死很簡單


奶味月球


皇帝估計也是想要去救蘇培盛的,但蘇的行為確實犯了宮規,應該受到懲罰。宜修身份為中宮皇后,整肅宮規是她的職責,況且崔蘇對食事件皇后處理的有理有力,也有證據,這樣的事在皇宮可能被默許但是明律是禁止的,也是不太體面的。另外,皇帝身邊的近侍和皇妃身邊的近侍結對,這於後宮平衡也是不當的。基於這些有關皇家顏面、有關皇宮律例等等問題,皇帝非但沒有怪罪皇后,反而讚許了她這次行為。但是畢竟蘇培盛自幼便伺候皇帝,幾十年朝夕相處下來,習慣成自然。這樣的人一時不在身邊,皇帝肯定是不習慣的。這樣一個奴才用著順手啊,皇帝一個眼神蘇培盛就知道皇帝要幹嘛,要去哪個。宮裡寵幸誰,要知道哪個嬪妃的牌子掛起來別遞上來了,這些皇帝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蘇就會意了。要再換做別人,一下子哪能看穿皇帝的心事啊,培養一個懂事的奴才也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蘇畢竟是個奴才,要皇帝親自出馬去救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皇帝一定會找一個人代自己去救蘇培盛。那麼皇帝首先會想到的人一定是端妃,因為皇帝經常會在端妃那兒聽到對於任何一件事另一種解釋。端妃在情(兩位嬪妃有孕不宜見血)、理(孟子說否定“存天理,滅人慾)、法(不痴不聾,不作家翁)上給了皇帝一個全新的、毫無破綻的理由去解釋蘇崔二人對食之事。然後第二天皇帝去見甄嬛,看見心愛的嬛嬛自然是情深意切,再加上純元這個助攻,也就成功讓皇帝改變了想法__從皇帝認為皇后盡職盡責變成了皇后帝認為此事小題大做__也就順理成章地放了蘇培盛和崔槿汐。


東方西方1


甄嬛回宮後,因為朧月的去留問題,敬妃和甄嬛有了隔閡,為了保住朧月,敬妃向皇后告發了崔槿汐和蘇培盛對食的事情,二人也因此被進緊慎刑司。

蘇培盛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從小在他身邊伺候,日常對蘇培盛也很依賴,但是在事情發生後,皇帝卻沒有主動去救蘇培盛,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在我看來,不是皇帝不主動去救,而是在開始的時候就沒有想過去救。

皇帝無法插手崔、蘇二人對食之事

一、皇后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有理有據

後宮對食是敏感的事情,往大了說可以說是穢亂後宮,皇后是六宮之主,對這件事情有絕對的管轄權和處理權。

而皇后的手中有人證(敬妃),物證(柳葉合心香囊),更有從崔槿汐的的房間找出了穢亂後宮的證物,從而確定二人就是對食。

二、舉報人敬妃往日和甄嬛交好

如果說舉報人是皇后團隊的人,皇帝可能會懷疑事情的真實性和舉報人是否別有用心,畢竟這時候甄嬛和沈眉莊都有了身孕,而皇后團隊的祺嬪失寵,安陵容被視為不祥,勢力大減,如果此事是針對甄嬛的陰謀,最有可能的就是皇后的人來做。

而真正的舉報人是敬妃。在甄嬛離宮前和敬妃交好,女兒朧月也交由敬妃撫養,在皇帝眼中,自然會將敬妃劃到甄嬛一派。皇帝雖然不寵愛敬妃,但是從封號和位份可以知道還是看重和信任她的,她來揭發這件事情,也讓皇帝無法為蘇培盛辯護。

對食事件觸及皇帝的敏感神經

一、鑑於明朝的教訓

“對食”是古代太監與宮女之間的戀愛關係,大多是雙方在心靈上的安慰。

歷史上有名的就是明朝大太監魏忠賢和明熹宗的奶媽客氏,魏忠賢能夠權傾朝野,和客氏的幫助分不開,兩人一個前朝一個後宮,干預國家大事,攪得天下大亂。

歷史作家蔡東藩《明史演義》中說道:”自古權閹,莫甚於魏賊;自古乳媼,亦莫甚於客氏。”

有了明朝的前車之鑑,到了清朝,太監不能對食。

二、擔心最信任的太監和寵妃有勾結

《如懿傳》中,皇后為了拉攏皇帝身邊的大太監王欽,將自己的宮女蓮心嫁給他,從此王欽便幫助皇后做事,王欽的徒弟李玉,也因為對如懿身邊的惢心有感情,暗中幫如懿做了不少事,可見為了窺探、左右皇帝,用宮女拉攏大太監是最有效的方法。

蘇培盛是皇帝身邊最得力的太監,他對皇帝的喜怒哀樂、喜好厭惡瞭然於胸,甚至能夠左右皇帝的心情和對一些事情的決斷。而此時的甄嬛不但備受盛寵,還懷有雙生子,身邊又有一個名義的親子四阿哥,在後宮如日中天,如果有了蘇培盛作為助力插手前朝事宜,這無疑觸動了皇帝的逆鱗。

三、對蘇培盛在甄嬛再次入宮前後的作用產生懷疑

當甄嬛懷了果郡王的孩子之後決定回宮,在崔槿汐的感情聯絡下,蘇培盛在回宮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故意在朧月公主面前和眉莊建議皇帝去甘露寺祈福,利用朧月的身份引起皇帝對甄嬛的思念,引出後來皇帝去凌雲峰看望甄嬛。

◇在凌雲峰趕走姑子,為皇帝和甄嬛創造二人獨處的空間。

◇在皇帝面前為甄遠道說話,幫甄嬛照顧甄遠道。

◇在得知甄嬛有孕後,在甄嬛和皇帝之間傳話,在宮中幫甄嬛打掩護。

在甄嬛回宮後,在蘇培盛的助攻下,甄嬛在與皇后的對決中佔盡上風:

◇在皇帝面前說祺嬪的不是,引出後來祺嬪被降位份。

◇在欽天監副使為皇帝觀看天象的時候,將不詳之說引向安陵容,使安陵容失寵。

而皇帝是一個性情多疑的人,當年曹貴人的一句“妹妹在閨閣之中,也聽聞過十七爺的盛名吧”就讓皇帝疑心甄嬛,更不必說蘇培盛和甄嬛身邊的崔槿汐對食,再聯想到蘇培盛在身邊為甄嬛說的、做的事情,恐怕會疑心甄嬛回宮的真正原因。

四、對於皇帝來講蘇培盛總歸是個奴才

甄嬛看望皇帝的時候,皇帝對侍奉的小夏子不滿,其實不是茶七分燙還是八分燙的原因,只是侍奉了幾十年的老人兒不在身邊引起的不適,對於皇帝來說,這樣一個對自己的喜好如此透徹的人如果不和自己一條心,豈不更加可怕?

蘇培盛再怎麼知心貼肺也總歸是個奴才,沒有了蘇培盛還有李培盛、張培盛,但是自己身邊的人有了二心,就絕不能留。

蘇培盛脫身全賴端妃所救

甄嬛作為崔槿汐的主子,這起事件的重點嫌疑人,自然不能在皇帝面前為二人說話。而端妃作為皇帝身邊的老人兒,既是對食事件的局外人,也備受皇帝信任,最關鍵的是她對皇帝的感情是真摯的,由她來勸說皇帝是最好的選擇。

端妃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勸說皇帝。

一、用孟子說反駁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提醒皇帝應體諒下人們的不易,引出蘇培盛和崔槿汐的對食之事只是互相慰藉,將這個事件的從“穢亂後宮”下降到“找個伴”,並且將甄嬛從這件事情中摘出來。暗示皇后小題大做,恐有藉機尋事的嫌疑。

二、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由之前的宮人不易,宮中的生活孤單難熬,引出宮中對食的情況很多,暗示蘇培盛他們不是唯一的一對,只是最顯眼、最容易引起非議的一對。

三、宮中兩位妃子有身孕,見不得殺生之事。子嗣一直是皇帝最在意的事情,尤其是甄嬛還懷了雙生子,不願這件事情衝撞了皇家的添丁之喜。

皇帝是多疑的人,即便是端妃為蘇培盛求情,也免不了遭到皇帝的懷疑,但好在在皇帝眼中,端妃是個與世無爭的人,最終相信了甄嬛和蘇培盛。

有端妃為對食事件蓋棺定論,再加上皇帝也惦念著蘇培盛這麼多年的陪伴,將蘇培盛放出來依舊留在身邊。並且趁著甄嬛順利誕下雙生子的喜事,正式將崔槿汐賜給蘇培盛做妻子,了卻兩人無名無分的煩擾。


雨落在眼角


崔槿汐和蘇培盛因為對食這件事情被抓人入慎刑司,甄嬛為了救崔槿汐努力奔走,而皇帝對蘇培盛卻無動於衷。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崔槿汐對甄嬛的重要性和蘇培盛對皇帝的重要性不一樣。

甄嬛初入皇宮的時候,崔槿汐就跟在甄嬛的身邊,跟隨甄嬛經歷了很多事情。在甄嬛被貶在凌雲峰代發修行時崔槿汐也在身旁,而且崔槿汐對甄嬛和果郡王之間的私情一清二楚,連甄嬛腹中的孩子是果郡王的都知道。甄嬛後來能夠在凌雲峰重獲盛寵跟崔槿汐和蘇培盛有很大的關係。

況且崔槿汐是為了甄嬛才跟蘇培盛有來往的,有崔槿汐這個宮中的老人在也讓甄嬛的後宮之路好走很多。就算甄嬛對這個一直不離不棄的忠僕沒什麼感情,她也會盡力營救崔槿汐。因為崔槿汐知道甄嬛太多的事情,一旦崔槿汐反口,那甄嬛自己的處境也不會太好。

但是蘇培盛對皇帝就一樣了,蘇培盛之所以在宮中地位很高,是因為他是皇帝的貼身太監。這樣的位置很微妙,皇帝並不是非他不可,倒了一個蘇培盛,後面還有千千萬萬個蘇培盛。而且身為皇帝的貼身太監,是要一心向著皇帝的。可是蘇培盛和崔槿汐私下結了對食,這樣的時候皇帝竟然不知道,這在一個多疑的皇帝心裡會懷疑他是不是已經不忠心了。

所以皇帝對於蘇培盛進入慎刑司是沒什麼感覺的。


鳳吟


蘇培盛被抓進慎刑司之後,對皇上的看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慎刑司出來之後,蘇培勝就成了甄嬛的人,為後期甄嬛的大反攻出力不少。

蘇培勝原本是皇上身邊最得力的太監總管,但他落難時,皇上卻沒有對蘇培盛伸出援手。而甄嬛卻衝著瑾汐的面子,把蘇培勝一起救了出來。甄嬛和皇帝的做法,對比過於強烈。自己的人自己不去救,皇上這到底是為哪般?

皇上為人天性涼薄,不屑去管後宮這樣的小事情

《甄嬛傳》中的皇上,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地位能不能保住,只要不威脅到他的統治,任何事情在他看來都是小事。 皇上為人天性涼薄,做每一件事情時,他都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只會從自己的得失出發。

為了鞏固地位,他可以逼著母親去毒死自己的情人,也可以算計自己的枕邊人華妃,不惜讓端妃頂包給華妃端去了墮胎藥。

這種人連自己的骨肉都下得去手的男人,從沒有什麼真情可言。即便是蘇培勝和皇上相處多年,當差謹慎盡職盡責,皇上也不會把他的生死當一回事。

在皇上心中,蘇培勝再得力也不過就是個下人

蘇培盛是個有用之人,且他在皇上身邊待的時日久了,十分了解皇上的喜好。若論後宮誰最會揣摩皇上的心思,蘇培勝如果認第一,甄嬛也只能甘當第二。

不過,在皇上心中,尊卑差異是個逾越不過去的鴻溝。後宮嬪妃眾多,皇上也只是把她們當臣子,而不是自己深愛的女子,對她們沒有多少真心。

看起來皇上跟蘇培盛相處的不錯,平日裡給蘇培盛的賞賜也不少,一直提拔著蘇培勝,但是他對蘇培勝根本就沒有兄弟之間的情誼,只有主子對下人的依仗罷了。在皇上看來,一個好下人沒了,還可以再培養千萬個好下人,人多的是。蘇培勝沒了便也就沒了,沒什麼好可惜的。

皇上更看重自己的顏面,不願趟這趟渾水

蘇培盛和瑾汐結成對食這事,物證齊全,而且是敬妃與皇后共同發難。這事兒牽扯到後宮多方勢力,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皇上如果出面,不管他判定哪一方正確,另外一方都會覺得皇上有所偏私。為了顯得公平,保持沉默才是皇上最好的選擇。

對食這事說白了是違反宮規的一種行為,不準對食是皇家定下的規矩,如果皇上出面偏袒蘇培盛,那就等於是帶頭破了祖宗的規矩,道理上說不通。且亂結對食,相當於太監和宮女亂搞男女關係。

皇上由於幼年時目睹過自己的母親和他人偷情,對男女關係混亂這件事兒最為在意,所以他從心底不願意為蘇培勝拉下顏面。

正是由於皇上見死不救,才導致蘇培盛和皇上離心離德。從慎刑司出來後,蘇培勝徹底看清了皇上的內心。這樣涼薄的人斷不是個能依靠到老的好主子,良禽擇木而棲,趁自己還有價值,蘇培勝果斷的投入了甄嬛的陣營,才跟瑾汐守得雲開見月明。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大家好,我是本zhi良品

崔槿汐和蘇培盛對食了,雍正皇帝當然不能主動去救他們。

首先,太監與宮女對食是犯了宮中規矩的,歷史中的雍正相對來講是一個勤勤懇懇,一心為兵的好皇帝。既然如此,從雍正的為人上講是不會為了一個太監去破壞規矩的,不符合人物定位。

其次,太監與宮女的管理職責在於皇后,雍正不能因為一個太監而橫加干涉皇后的職責,對於封建的清王朝這是不成體統的。

最後,劇中的發展崔槿汐和蘇培盛受到了甄嬛的眷顧得以死裡逃生,其本身是雍正與皇后本就不和雍正也是想平衡後宮的關係。甄嬛恰好與崔槿汐是主僕關係,一起共過難,自然甄嬛的出面最為妥當。既不得罪皇后,也可以平衡後宮勢力。

所以作為皇帝在處理軍國和後宮的事物時,首先想到的是規矩和平衡。

這部劇真的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