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今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存與亡

在頭條上看了幾篇有關於疫情下校外補習機構的評說文章,主要是針對受疫情衝擊下,機構的生存問題。

文章作者的主要觀點是對校外機構的現狀表示同情和可憐,以達到引起讀者共鳴的目的。因為校外機構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學費,如果學員都隔離在家,那麼生源將消失殆盡。如此以來,就斷了財路,再加上房租、水電、人工等問題壓下來,很多校外機構都瀕臨倒閉。因此,有很多校外機構的負責人叫苦連連,也在網上發了很多的文章,進而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針對網友們的熱議,其中最多還是希望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最好徹底消失。看到這,我心裡枯嚓一下。

首先,我認為存在即合理。校外機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萌芽,到如今已經走過了三十來個年頭。在很大程度上,校外機構已經成為了這個社會構成的一部分,而且我認為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其中有很多家長,還是對校外機構如此的仇視呢?接下來我試著分析一下:

一、補習的初衷已經改變,不喜歡但是沒辦法

其實最開始,補習還不是單純的為了盈利。

可能很多80後的朋友都有這種印象,小時候上學時,課上沒有聽明白,於是放學後被老師留下來單獨補習,天黑了才被送回家。那個時候的補習,是出於一種奉獻精神。而很多70、80後的朋友都很享受這份回憶。如今,他們長大了,有了孩子,但是現在的補習與兒時的回憶相比,已天差地別。但是也有很多家長,還沒有緩過時兒就不得不被捲進補習的浪潮中。為什麼補習會變成這樣呢?這也是很多家長對如今的校外補習感到厭惡的原因之一。

有一個詞叫做“劇場效應”,意思是說在劇院裡看電影時,本來大家都坐著,可是有一個人站了起來,那麼必然會擋住一部分人的視線,那麼就會有另外的人站起來,於是漸漸的,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但是大家卻發現,其實都站起來後,跟都坐著沒什麼區別,可是卻沒有人會第一個坐下去,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會跟著他一起坐下去。

其實如今的補習也是這個道理。

班級裡有一個學生補課了,他的成績提高了,就必然會引起這種效應。於是,一個、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學生不得不走進校外機構。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模式逼迫學生和家長接受分數至上的觀念,努力的尋求提高分數的辦法,那麼補課就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有一部分參與補課的學生和家長並不是發自肺腑的願意走這條路,因為這跟家長童年時的記憶不同。但是可悲的是家長無可奈何,因為他們輸不起,如果沒有給孩子補課,家長怕孩子有怨言。

所以,本身不情願的事情自然談不上尊重和理解。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都坐下,誰也別補課。

二、沉重的課費壓力與教育模式把家長慢慢逼“瘋”了

曾經的部分投機者抓住了這些可憐家長的心理,逐漸佔據教育市場,使得課外補習系統化,規模化,資本化。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背後是中國無數的家長和學生在支持著他們。

他們順應著中國的教育潮流,將應試教育的真諦發揚光大。變成一片片黑雲,壓在家長和孩子的頭上,使他們看不到一絲光芒。

在信徒們的“支持”下,在應試教育的溫泉中,課時費水漲船高。一節“一對一”少則一二百,多則上千。而且課費的增長並無任何停滯,因為他們知道,分數就是命脈!教育模式就是盾牌!超前教育就是利器!在這些武裝下,家長一個個的伸著脖子被人家割韭菜......

就在這些無良“教育家”的經營下,校外機構的名聲越來越臭了,因為一旦教育跟利益掛鉤就變味了,家長和孩子感覺到的不再是傳道授業的師德,而是一樁樁冰冷的交易。

我本身不反對應試教育,反而很理解。因為在一千多年前,我們國家就發明了這種教育模式。它使得“寒門不再難出貴子”,它給了家長和孩子希望。但是,這也讓很多無良商家攥住了搖錢樹。最終,受傷的只能是家長們。

家長在沉重的課費壓力下,又不得不緊跟應試教育的步伐,只能委曲求全。心裡想著,只要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也就值了。但是,誰也沒辦法保證啊,如果付出打了水漂,難免很多家長朋友會心有怨言。這也是第三點我要說的問題所在。

三、參差不齊的師資隊伍,違背初衷的盈利模式

接著剛才說,如果家長的付出能換回孩子分數的提高,我想家長不會有怨言。但是,很大一批學員在經過校外機構的培訓後,卻毫無收穫,甚至下滑,這無疑使家長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於是,家長變得不再信任校外機構,他們憎恨著,咒罵著,希望所有的校外機構全部消失,自己也就解脫了,孩子也就解脫了。

這種局面,就是因為很多校外機構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水平出現了問題!

我在前邊就說了,校外機構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也融入了社會的架構中。一方面它會帶動衍生產業,例如飲食、文具、文學作品等等。還會吸收大量的就業人員,例如師範學院的畢業生、下崗職工、甚至無業人員。種種跡象都表明,如今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都是不可能消失的。

但是參差不齊的師資隊伍使得教育水平大打折扣,唯利是圖的經營理念使得教育變了味。而且很多管理者仗著如今補習機構在社會中的地位,更加不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更是把責任拋在腦後,眼前只有金錢二字。要我說,如今的局面,這些人要負主要責任!

你都沒做到,憑什麼要求家長信任你?!

如果你真心實意地做教育,對孩子認真負責,哪個家長會傷心?!

誰不願意孩子成績提高了,分數上去了,考個理想的學校?!

———————我是分割線———————

那麼,怎樣才能破除機構和家長之間的矛盾呢?

首先,整頓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才是根本。而不是家長罵機構,機構罵家長,這不能解決問題,你們罵來罵去,受傷的只能是孩子。

機構把良心擺在第一位,認真的做教育,不能只想著盈利。家長把心態放平,與機構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真正的收益。

如此這般,雙方都把孩子放在首位,積極合作,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我本身就是一名補習老師,我已經不在補習機構好多年了,但是看到很多家長對補習機構的言辭還是會有所感悟。其實有師德的老師不希望看到這一幕,因為錯不在家長,也不在這些老師,而是雙方的溝通太少了,如果能夠互相理解,矛盾會少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