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沒有姓氏以前是什麼樣子

當今的一些社會活動和學術活動,在述及一些參加者的順序時,往往都是“按姓氏筆畫”或“姓氏音序”來排列名字的。這裡所說的“姓氏”,實際上是一個偏義複詞,是指的姓,而“氏”的意義已經消失,或者說,“氏”的意義已經附著在“姓”的意義之上了。然而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是既有聯繫而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與現今所說的姓氏是有所不同的。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沒有姓氏以前是什麼樣子

我們要講的姓氏習俗,是指中國絕大多數人所形成並採用的一種姓氏習俗。自然主要是指漢民族的姓氏習慣,然而又不全是漢民的習慣。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姓氏習俗有同有異,而且彼此間有所襲用或者融合。比如漢民族的一些人的姓氏習俗就與藏、蒙、維民族中的一些人的姓氏習俗相同。其次,漢民族中有相當數量的姓氏,並非來源於漢族,而是從少數民族的姓氏中轉來的。如隗氏來源於赤秋,呼延氏來源於匈奴,慕容氏來源於鮮卑,尉遲氏來源於闐,黑氏來源於回族,翦氏來源於維族。再從淵源來看,姓氏習俗的形成遠遠早於漢民族的形成。因此可以這樣說,我國的姓氏習俗包含有中國許多民族的文化成分在內,他在今天已成為代表中國主體的文化的一個特徵。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沒有姓氏以前是什麼樣子

據有關資料記載,人類最初不僅沒有名字,而且連姓氏也是沒有的。再未有姓氏以前,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那時,人們剛剛脫離動物界,也就是從猿到類人猿,再到類猿人,最後到人的時代,也就是考古學上所說的舊石器時代的初期或中期。那時,生產力低下,人還處於群居時代。當時一個氏族組織由一個為老祖母和她的子女以及她的那些女性後代的子女所構成。那時,人類也過著渾渾噩噩的矇昧時代的生活,不僅不限制性交、生育,而且也不分親疏老少,只要是異性,就可以進行交媾。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群婚制,這樣母系氏族公社的世系就只能按母系來計算了,當時的人就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了。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沒有姓氏以前是什麼樣子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五經異義》一書中曾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與許慎的記訴相同的是神話傳說。唐人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說:“太皞庖犧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這裡所說的庖棲,就是伏羲。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伏羲就是人類的祖先。這裡的華胥,是人的名字。傳說,她是伏羲的母親,這裡說的天,就是指的上天。雷澤,是一個沼澤名。成紀是地名。類似於神話傳說還很多,比如,安登感神龍而生神農。這裡的神農,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帝王。生於姜水,故姓姜。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起於烈山,又稱烈山氏。神話傳說中說少典的妃子安登去華山遊玩,與神龍交而生神農。牛頭、龍顏、大唇,長八尺七寸。這顯然是由於只知其母安登而不知其父是誰,於是只好用“神龍”來解釋了。其他如女節感流星而生少昊;女樞感虹光而生顓頊,慶都感赤龍而生堯,女喜吞薏苡而生禹,都屬於同一類型,這些神話傳說表面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荒誕的,但是任何神話都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的上述神話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史實人群支出有很長的一個階段,為母系社會,民人但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白虎通義》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沒有姓氏以前是什麼樣子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的是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詩篇是讚頌母親的。比如,《玄鳥》篇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長髮》篇說:“有娥方將,帝立子生商。”《生民》篇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闢宮》篇說:“赫赫姜闢,其德不回,上帝是依。”這些詩篇都是商周祭祀祖廟的樂章。而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些詩篇讚頌的都是他們的母親,而沒有他們的父親。自然,誰也不會說他們沒有父親,而是由於無從知道誰是他們的父親,所以贈送了他們的母親,這是地道的母親氏族社會。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沒有姓氏以前是什麼樣子

如果查閱一些學術性著作,就更可以瞭解到民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就更可以瞭解到姓與母系社會的密切關係。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姓”字的解說是:“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在解釋“姓”時,也這樣說:“姓者生也,人稟天氣而以生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