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寫盡杜甫的一生及與李白等詩人的不同

《望嶽》和《春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兩首杜詩,其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

比較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和內容,我們窺見了驚人的歷史巧合以及詩歌背後的人生隱秘,而這兩首詩也寫盡了杜甫的一生、杜甫的偉大,還能從這兩首看出杜甫與李白、李煜、李清照等人的不同之處。

一、從《望嶽》到《春望》,不僅可以看到杜甫浮沉的一生,更能看到大唐帝國繁花零落的滄桑

公元736年,那是一個明媚的春天。在綠意盎然的齊魯大地上,馳來一位鮮衣怒馬的青年。他就是杜甫,那一年他二十四歲,幾個月前參加了在洛陽舉行的科考卻不幸落榜。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心情,他臉上寫滿自信,那是一種盛唐氣質。 年輕的詩人面對巍峨的泰山,仰望著流雲飛鳥,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的最後兩句顯露了他的壯志與輕狂,雖然他不可能狂得像李白那樣直接,但誰還沒有幾分傲氣呢。 詩人心裡盤算著,接下來的幾年他還有很多事要做;多漫遊一些地方,多結交一些大咖——比如李白,多讀點書準備再次應考,娶個媳婦擺脫單身生活。等做完這些事後,他還想去京城長安,那才是離夢想最近的地方。詩人對未來滿懷憧憬。現在,帝國強盛,天下無事,這是開元二十四年。


《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寫盡杜甫的一生及與李白等詩人的不同

二十一年後,又是一個春天。正是春華葳蕤的時節,長安城卻一片荒蕪。昔日的煌煌帝都繁華不再,只有滿目瘡痍和遍地烽煙。四十五歲的杜甫淚落滿襟,他無法直視這一切,每一朵花開,每一聲鳥啼,都讓他觸目驚心。他已經不是二十一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的精神小夥,而有些老態龍鍾了。他再也寫不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句子,當年壯志已成荒唐一夢。此時的內心只有亂世的悲苦與飢腸轆轆的鄉愁。他定定神,一字一頓地吟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寫完了,起個什麼名字呢,就叫《春望》吧,和《望嶽》一樣都有一個“望”字。可是詩人望見了什麼,叛軍猖獗,長安淪陷,生民塗炭。盛唐已是昨日浮雲,自己也如蓬草無依。怎能不讓人唏噓感懷。


《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寫盡杜甫的一生及與李白等詩人的不同

這就是杜甫與《望嶽》及《春望》的故事。這兩首詩構成了杜甫人生的兩個重要節點,也是杜甫詩歌中兩個關鍵的座標。它們就像杜詩天宇下兩顆閃耀的雙子星,同樣是五律,同樣是名篇,同樣是春天的凝望,卻形成一種巧妙的對比和的落差,這種落差就是盛唐的興衰。

其實杜甫《望嶽》總共有三首,分別寫於杜甫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時期。只有這一首寫於青年時期《望嶽》才能和《春望》形成前後呼應,讓我們從一個詩人的悲歡際遇來直觀地看到安史之亂對王朝的影響。

二、從《望嶽》和《春望》,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的不同。

李白杜甫都是偉大的詩人,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當安史之亂髮生的時候,李白已經54歲。李白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盛唐,余光中說他“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沒錯,李白就是為盛唐而生的。就像一套限量版奢侈品上面的部件,是配套的。如果沒有了李白,盛唐就不完整,就失去了一種最華彩的神韻。這也正是他和杜甫的不同。


《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寫盡杜甫的一生及與李白等詩人的不同

李白的頭是仰著的,眼睛永遠向天上看,看到的都是高山流水、星辰明月。但是杜甫是向下看的,看到的是塵世瘡痍、民間疾苦。所以李白叫詩仙,杜甫叫詩聖,“仙”有一個“山”字,神仙都是在高處的,或者山上或者天上。但“聖”有一個“土”字,杜甫就是在大地上,在人間煙火深處。

所以李白可以寫出很多像《望嶽》一樣的詩,而且寫得更好(至少在氣勢上),但是他寫不出《春望》來。這就是他們的不同。

你一定很奇怪,從安史之亂爆發到去世,李白還有七年的時光,他在幹什麼?告訴大家,他除了到處逃命之外,還參與了造反。李白投靠了永王李璘,當李璘起兵的時候,李白還寫了《永王東巡歌》給李璘加油助威,妥妥的造反派拉拉隊大隊長。最後李璘兵敗,李白入獄,多虧了郭子儀才把他救出來,出獄後兩三年李白就去世了。所以安史之亂後的李白黯然無光,亮點不多。

盛唐不存在了,李白也就不存在了。就像魚離開了水,所有的靈動與美麗都乾枯了。就算李白多活幾年,也絕不會成為第二個杜甫,他不會寫什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不是他的風格。

所以幾乎人人都欣賞李白的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杜甫。我們讀李白的詩歌會驚歎和仰慕,但讀杜甫不一樣,讀“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會讓人沉靜;讀“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會讓人惆悵;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會讓人流淚;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會讓人憤怒。這就是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就像《望嶽》和《春望》一樣。

三、 通過《望嶽》和《春望》,還能比較杜甫和李煜、李清照的異同

《望嶽》和《春望》都是好詩,但境界不同,《春望》因為浸潤了家國情懷而具有了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杜甫詩歌的核心氣質。在我國傳統文學史上,這種例子很多,成了一類獨特的現象,這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南唐後主李煜之所以成為一流的詞人,不僅是因為才華,更因為人生閱歷。如果沒有亡國之恨,他只能寫出“曉妝初了明肌雪”這樣的驚豔,卻寫不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樣的深沉。


《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寫盡杜甫的一生及與李白等詩人的不同

李清照也是,如果沒有家國之痛,她能寫出“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樣的俏麗,卻寫不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那樣的悲愁。正如杜甫,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就只能寫出“會當凌絕頂”的豪邁,卻寫不出“感時花濺淚”的滄桑。


《望嶽》和《春望》,兩首詩寫盡杜甫的一生及與李白等詩人的不同

這裡並不是說愁苦比歡樂好,而是說,因為詩人兼容了兩種人生,從而使得詩歌更有了一種縱深的力度。如果李煜或李清照的生活一直很美好,或者一直很悲慘,那他們的詩詞都不會具有這種特質。只有經歷了從美好到悲慘,詩歌才能獲得新的生命。這就是他們和杜甫的相同之處。

但是他們不同於杜甫的地方在於,他們更多地只是從個人遭遇和變故發出小資或貴族式的嗟嘆。他們的文字中沒有天下蒼生,至少不構成主體。而杜甫的詩歌中具有某種洪荒之力,那就是芸芸眾生面對苦難的呻吟和吶喊。

從《望嶽》和《春望》的分析和比較中,我們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啟示。王安石有一首詩:“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誰不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呢?但是現實的塵世並不能這般輕鬆。

面對苦難時,總要有一些人負重前行。我把野夫的話改了一下來作個總結:偉大的作家無法不書寫苦難。從《望嶽》到《春望》,我們看到了杜甫的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