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打馬印是蒙古族群眾傳承千百年以來的傳統活動。活動當天,牧民穿著節日盛裝,騎在快馬上揮舞著套馬杆,追逐著自己的目標。眾人合力將套住的馬放倒在地,等待燒紅的馬印烙上去。打過馬印,頑皮的小夥子們如鬥牛士一般在沒有韁繩之類的的輔助工具的情況下,生生地騎在未經馴化的馬背上,任其擺脫,直至烈馬認輸為止。

打馬印據說起源於12世紀,成吉思汗為了區分各部,給馬匹打上烙跡。這是養馬人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遠近的親朋好友紛紛趕來幫忙,好不熱鬧。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首先要做準備工作。要想給馬大印,首先要把它制服,這就要用到套馬杆。套馬杆一般是用臘木杆或者樺木杆做主杆,在前面接一根柳樹杆或楠木杆。這項工作很重要,他們用蒙古刀把結合部削成卯榫狀,然後用細牛皮繩牢牢綁住。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套馬杆上的套索也是用細牛皮編制的。你看這些牧人那粗壯的手,幹起這樣的細活來,得心應手。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要做肩杆的柳條,在火裡燻烤,增加它的韌度,同時把它烤直了。放進熊熊烈火中的,就是這次活動的主要工具了,馬印子。馬印子一般由鐵筋製成,形狀圓形,內容可就千差萬別了。有1234,有日月星辰,有ABCD,《小編家的數字5祖上一直流傳下來的》有山川河流等等。人們在一個小桶裡蘸一下羊油,然後把它放到爐火裡燒,據說是為了加熱快點,同時也利於傷口癒合。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杆子手一旦發現目標,瞅準機會,舉著套馬杆衝了上去。馬群裡的大馬拼命地護著小馬,不讓傷害他們的孩子。於是,人追馬,馬躲人,一場追逐大戰在展開了,塵土飛揚。

當套住一匹小馬後,馬上就有個小夥子飛快地跑了過去。他就是負責把小馬摔倒的,我們暫且叫他摔馬手。只見他夾住馬脖子,揪住馬鬃,跟著小馬跑幾步,猛地把腿拌在小馬的前腿上,一用力,小馬翻身倒下。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既然是節日嘛,就要有觀眾。他們趴在牆頭,坐在牆頭看熱鬧。每當套住一匹馬,他們跟著發出“哦”的呼聲,把馬漂亮地摔倒,它們會發出“啊”地讚歎聲,當然也有失手的時候,他們會善意地“轟”,鼓勵杆子手繼續套馬。

如果說打馬印是工作,那蒙古人把工作和娛樂安排的相當得當了。每當一群馬打完馬印,不管是在院子裡套馬的杆子手還是在院牆上看熱鬧的年輕人,都拿起套馬杆跑到草地上,站成兩排,形成一個通道。院門打開,人們把馬群轟到通道上,兩邊的套馬手舉起套馬杆,奮力地表現著。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頑皮的小夥子如鬥牛士一般在沒有韁繩之類的的輔助工具的情況下,生生地騎在未經馴化的馬背上,任其擺脫,直至烈馬認輸為止。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打馬印文化

活動結束後,騎手們把自己的坐騎裝載在卡車上,回到自己的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