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文 | 深沉的海

图 | 网络

“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内心”——努里·比格·锡兰

被人冠以“游走于土耳其大陆上的孤狼”称谓的努里·比格·锡兰,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电影导演。他用含蓄克制的叙事、细腻唯美的镜头、层次丰富的构图以及充满隐喻的思想去创作他的每一部影像作品,既能给人带来充满深度的影像文化内涵,又能让人感受到诗意的美感流淌其中,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或许锡兰的作品总是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再加上观影时间比较长,很多人觉得太“闷”,对锡兰的这种风格加以批评。实际上这种“闷”并不是锡兰的问题,在这个快节奏商业化的时代,我们观影已经习惯了那种快切式的视听盛宴,浮躁的内心已经不再愿意去接受那种意象深刻的诗性电影。要想了解锡兰镜头后面的故事,不仅需要我们用双眼去看,更需要用心去聆听和感知。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2011年上映的土耳其电影《安纳托利亚往事》,明面上看是一个寻找谋杀案真相的的电影,实际上锡兰想通过谋杀案这个外壳,着重挖出普罗大众潜藏在肉身之后自我遗弃的灵魂。通过医生,检察官和嫌疑犯等几个关键人物,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配合光与影的衬托,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的生命现实。无奈与无望笼罩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生活在悲凉现实环境中人们那些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心力交瘁的灵魂,是选择苏醒还是沉睡在昏暗的梦中?当我们用心去体会时,会发现他们在暗夜中的感受是属于每个人的,它很好地观照了每个人的内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散文化的叙事方式,群象化的叙事对象,揭露每个人深陷其中的内心困境和精神隐忧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锡兰的电影大多故事性不强,他本人也并不太注重这些故事情节,作品中并没有通常意义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反而对电影的细节追求到极致。同时善于使用诗意的镜头与留白的手法叙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介入和情感共鸣,具有散文化的叙事风格特征。让人感觉他的电影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简单却真实,平淡而感动。

《安纳托利亚往事》不同于锡兰以往的作品,他不再压缩台词,而是增加了大量的对话。在寻找凶杀现场的过程中,锡兰将镜头拉近,通过剧中人物细碎的对话,让人们渐渐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蛛丝马迹以及脾气秉性,却又点到为止,并不深入挖掘,留下大量空白让观众自行联想推断。

在寻找真相的夜晚,漆黑寒冷的安纳托利亚荒原上,人们开始变得迷茫,多思且脆弱。很多隐藏心底的故事渐渐浮现,人们都在絮叨和抱怨生活的困苦和不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

在坐满人的逼仄狭小的车厢里,说话充满火药味的警长让车厢里的其他人感到更加压抑。通过警长和他妻子的那通电话,了解到他的孩子需要服用药物的事实,让人明白警长情绪焦虑的源头。通过后面的情节得知,警长为了避免在家里看到儿子生病而感到痛苦,不得不继续这折磨人的工作,即便上了岁数,在警长看来也只能这样了。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外表坚强的司机阿里,在这荒凉的夜晚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脆弱。在和医生的聊天中得知,阿里常常到这荒郊野外来,把射击当做一种发泄的方式,这让他的心里会好过。通过阿里的画外音,伴着荒原上的电闪雷鸣,诉说着这里残酷的生存法则,让人感觉生存不易的现实。

而医生的回答揭露了这无力改变的命运,就像这下了几个世纪的雨也没有改变什么。他,阿里,检察官和警官都无力去改变,如同一个诗人所说:

“岁月消逝依旧,留不下我的一丝痕迹,黑暗与冰冷会萦绕着我疲倦的灵魂”

医生这一刻的内心也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失望,孤寂的灵魂被疲倦萦绕。当他回到家翻开曾经的照片,美貌的妻子,年轻的朋友,青葱的岁月都离他而去,或许在他看来就像窗外走过的黑色猫咪,一切都是宿命罢了。

更为经典的是检察官和医生站在树下聊天的场景,外表光鲜的检察官洞悉一切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的灵魂。就像他说的:“看看我们生活的时代,你活着,而却一无所有。”现实是悲凉的,检察官内心的灵魂也是充满了茫然,明明知道是自己的外遇导致妻子的自杀,却一直自己欺骗自己,用一个荒谬的假象掩盖事实,但内心的不安总是在提醒着他发生的一切,事实就是事实,永远无法抹杀。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这桩谋杀案只是这片高原上所发生巨大变迁的表象,隐藏在背后的关于普罗大众的故事,则是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生活过程中所承受的无法言说的困惑与痛苦。看似无聊的对白,其实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价值观的写照。锡兰正是借群像之口,含蓄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倾吐出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社会现状和矛盾的隐忧。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细腻唯美的镜头语言,既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又通过人与自然这一和谐的整体,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不动声色的传达给观众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锡兰很擅长长镜头下的写意画面,这和他摄影师的出身脱不开干系。长镜头的运用加强了影片给人带来的沉思性,就像中国山水画一样,长镜头就是锡兰对于电影的诗化和留白。而固定的机位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就像一个闯入的第三者静静的观看事件的发生,高原上那种浓厚的忧郁和现实的苦涩逐渐侵入人心,给人一种厚重的实感。

电影的开场就是一段固定长镜头的大远景,暮色四合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天边还挂着晚霞的余晖,一棵树孤傲的矗立在画面的正中央,远处是连绵的山丘。突然间,一束黄光从镜头的左上角穿刺而出,划破这片寂静的夜空。随后三辆车前后在这蜿蜒的山路上逶迤而来,车灯在夜色中发出金色的光亮,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冲击。无论是构图还是影调都充满了美感,展现了锡兰非比一般的摄影功底和对美的捕捉能力。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与之对应的是他们找到尸体返回的时候,同样也是一个长镜头,少了夜色和车灯的烘托,更多体现出一种写实的美感。工整的构图,柔和的线条,充满层次感的空间,就像一幅色彩丰满的油画悬挂在人的眼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唯美的景致,为冷峻的剧情增添了不少亮色。然而这精美如画的背景下却掩埋了众多不为人知的真相,高原上亘古不变的肌肤,也衬托出人们内心的苍凉与无力,含蓄的表达了主题思想。

锡兰在这部剧中的构图显得简洁凝练,有着人为刻意布置的痕迹,并不同于以往朴实自然的场景,这和电影庄重肃穆的题材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寻找抛尸地点的路上,警长和嫌疑犯等五人同坐一辆车上,嫌疑犯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其他人对称分布。当警官和其他人对话的时候,画面的中心仍然锁定在嫌疑犯的脸上,随着对话的进行,镜头渐渐推进,嫌疑犯昏昏欲睡的表情和画面之外的对话形成鲜明的对比。精妙的构图,让这普通的对话有了深刻的意义,既渲染了单调对话背后的沉重和压抑以及人物关系的疏离,又似乎在提示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皆非真相,而真相需要在这茫茫黑夜用心去寻找。

锡兰的镜头总是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细腻唯美的镜头恰巧中和了影片给人带来的那种紧张、肃穆的氛围。让人在冷静客观的视角感受现实的残酷,人性的迷思,还能让人感受到锡兰为影片注入的那一抹温情以及对这片土地的希望。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内蕴深厚的隐喻思想,既给人以无限遐思的空间,又展现出了生命的轨迹与张力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安纳托利亚往事》这部电影中隐含了很多隐喻镜头,锡兰通过这一艺术手法含蓄的表达了社会环境中人们真实的生活面目,既肯定他们的生活价值,又对未来充满期许。

电影中有一段一分钟时长的空镜头,充满光泽的苹果从树上落地,沿着山坡跌跌撞撞滚入溪流中,然后顺着溪水向前漂流,最终被乱石阻挡,无路可走,和腐烂在沟渠里的苹果汇聚在一起等待腐蚀。

落地的苹果就像是现实中每个生命个体的境遇,而沟渠就像是社会现状,这一隐喻镜头很好的观照了这片土地上的现实生活,这是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

现实中的每个个体都是被动地活着,并不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只是人们做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馈。最初的灵魂只能遗弃心底,只剩一具躯壳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看似循规蹈矩实则心力交瘁。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充满灰暗,即便贫瘠粗粝的环境中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那种怒放的生命,拥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当检察官一众人来到一个荒凉的村落稍事休息,进食过程中赶上了停电。村长让小女儿思米莱点上两盏灯,为客人们端来了茶水。当思米莱端着煤油灯和茶水出现在门口,她的美丽、安详、圣洁在油灯的衬托下似乎瞬间将这个黑暗的空间点亮。

锡兰用思米莱这一角色别有用意,思米莱全程并没有一句台词,但她的出现就像一阵暖入人心的和风飘过,给人带来极为震撼的效果。在这一刻,生与死,爱与恨似乎不再重要,思米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充满迷茫的前途。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被遗弃的灵魂得到应答,自我救赎才能触摸到未来的光明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当村长小女儿走过每个人的身边,就像一位拯救众生的使者,她的美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善意,唤醒他们遗弃在心底失落的灵魂,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蕴藉。锡兰通过这一场景也在向世人阐释,那些孤苦的灵魂仍然可以获得拯救。思米莱就是那个充满希望的载体,在锡兰的安排下,在对的时间里出现在了对的地方。

嫌疑犯凯南低头沉思中蓦然发现端着煤油灯和茶水的思米莱来到身边,不觉看呆了,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拉着托盘看了思米莱一阵。端着送来的茶水,凯南在这昏暗的光线中开始恸哭,他似乎没想到在这贫瘠之地竟然有如此圣洁般的形象存在,将他伪装起来的坚强击的溃不成军。

嫌疑犯凯南困顿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净涤,开始为自己缔造的伤害而懊悔和自责。就在这个黎明前的黑夜,凯南向警官交代了抛尸地点,并说出自己是受害者儿子真正的父亲。凯南不再掩饰自己,坦承自己的罪行,也许是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接受惩罚,更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并没有承担一个父亲的责任而做出的一种自我赎罪。

检察官也如梦初醒,在那暖黄的光线中,仿佛看到了逝去的妻子,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不再逃避事实,直面自己真实的灵魂。他找到医生,借医生之口解释清楚了自己曾经自以为是的过错,原来妻子自始至终都没有原谅他的婚外情。

也许痛苦会伴随检察官的余生,让他沉湎往事之中,但起码他不用再去逃避,也不用再去猜忌,终于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在这部剧中,导演似乎赋予了医生一个全能的视角,让他冷眼旁观着发生的一切。与警官、阿里、检察官以及嫌疑犯凯南都有过接触和了解,承担起解释他们内心疑惑和抚慰他们心灵的角色。借助他的观察和思考,将影片的主题引向深入。

当医生查看凯南脸上被打的伤口时,凯南向医生要烟抽。医生向阿里要了一支,并亲手为凯南点上,展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医生看来,即便是嫌疑犯,他也有获得被尊重的理由。但警官却打击了他的做法,一番冷嘲热讽,不肯让凯南吸烟,医生只好把烟扔掉。

也许这一刻医生的内心是悲凉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倦。想要做一个遵从自己内心的人,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只能遵从这一套世俗的规范,麻木的前行。

当经历了一个夜晚奔波的医生回到空荡的家中,一个人翻看着从前的照片,那些远去的时光似乎只能留存在记忆里里。

他看着镜中的自己,紧皱的双眉似乎感觉不可思议。残酷的时光已经将他打磨成了另外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忧郁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愤懑,现实中的自己和镜子中本真的灵魂在纠扯。

在电影的最后,医生最终的的抉择似乎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医生选择掩盖受害者死亡的真相,这是他的一种善意,也是导演锡兰的一种温情。也许医生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信仰,但起码能让受害者的孩子不再受到残酷阴影的影响,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安纳托利亚往事》:寻找真相的背后,是被遗弃灵魂的逐渐苏醒

《安纳托利亚往事》虽然描述了现实的无奈与妥协,但也肯定了人们为生活所做的努力与坚持,遗弃的灵魂能够在沉重的生活中被唤醒,就意味着所有的希望和救赎。

导演锡兰通过极尽写实的手法,将安纳托利亚高原上普罗大众真实的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像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姿态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内心。虽有痛苦的传递,但更多的是温情的感动,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现实中的我们都是既卑微又坚强的个体,我们也曾面对无边的暗夜,面对不堪回首的过往和不可预知的未来。或许我们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内心会感到迷茫与失望,但短暂沉沦后我们仍然会收拾行囊,继续在生命的长河里艰难跋涉。

就像泰戈尔《飞鸟集·烧毁记忆》中所说:“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当我们用一个坦荡,本真的灵魂轻装上阵,相信终会在黑暗中找到黎明的光亮,那么我们又何惧人生沧桑,世事无常!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