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你的銀行賬戶中有多少存款?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導致收入被迫暫停之後,多數人心中開始認真思量起:特殊時期下,如果沒有存款該怎麼辦?確實,這個問題值得深思。而在正常時期下的現狀,對多數人而言,要不要存錢、有沒有存款似乎並不重要。

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從整個人群行為變遷過程中看,原先喜歡去銀行辦理存款業務的人群佔比,在全盤上的走向趨勢一片大好。這也對應了人們常說“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攢錢存錢既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個傳統,也是老百姓對於錢的處理思維。然而,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正在消退,人群佔比也在逐年減少。

在最近幾年的儲蓄率上,也應證了上訴的下滑趨勢,自2010年到2018年,儲蓄率連年下滑,從10年的51.8%到18年的44.91%,確實說明了現在的中國人已經變得不再喜歡存錢。而在另一統計數據上顯示,人口14億的中國,其中有5.6億人的存款基本為零,這組數據放在總人口中,相當於40%的人口沒有存款,這麼大的佔比確實令人感到詫異。

與存款恰恰相反的是,我國的貸款餘額正在逐年增高,19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6.81萬億元,而人民幣存款增加15.36萬億元。再從18年三季度末的貸款餘額來看,其中房地產貸款餘額為37.45萬億元,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24.88萬億元。

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2023年儲蓄率為預測

照此情形延伸下去,類似:國內五成家庭沒有存款,八成家庭仍處於負債階段的言辭,好像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數據作為支撐。

中國人的錢都去哪了?

主要集中在房產上

和房子掛鉤的東西太多,同時在觀念上,房子又是必不可缺的剛需品。所以,絕大多數家庭積累下來的財富,一般都會投進樓市。而造成多數人沒有存款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房價太高,漲了幾十年的商品,普通人想要進場,掏空六個錢包和背上20年-30年的房貸,也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

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而每月要還的房貸,又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此對於多數選擇買房的普通家庭來說,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基本上就得告別存錢這個傳統習慣。再者,由於房價整體上的漲勢較優,多數人也把房產當作一種優質的投資對象,從而造就了今天房價特別高,但就是跌不下的僵持局面。

除了樓市,還有錢去哪了?

消費觀念變了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較快,只要熟悉手機,多少都能接觸到、並適應提前消費這種理念。時下這種提前消費、借貸消費受眾面較廣,許多年輕群體在沒發工資的前提下,就已經藉助某些借貸工具,將“工資”花去七七八八了。比如花唄、借唄、京東白條,早已成為多數人用於提前消費的主流工具。而在90後這個年輕群體中,就曾有數據報告表明,由於消費觀念的改變,促使這個年代群體,人均負債金額達到12萬。

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理財產品中

銀行存款利率較低,一直是人們口中主要的詬病。以前只有銀行可以提供存儲方式,利息低也沒得選擇,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類安全性、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湧現出來。在對比之下,銀行自然已經不是最佳的存儲選擇方式了。

僅僅是去年接連爆雷的P2P平臺上,其資金規模就已經達到了萬億級以上;而在早年利率較高的餘額寶上,單單這一個平臺的納資規模就在幾萬億這個級別上。雖然,目前多數理財產品已經走下神壇,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性、便捷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留守”在理財產品上。

而關於錢都去哪了?在本質上問題的去向上,更像是曹德旺所說的:什麼叫消費?什麼叫生存?

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日常的油鹽醬醋等生活支出那叫基本生存,不叫消費;買房住居、孩子的教育支出、身體所產生的醫療支出,還是屬於基本需求,不叫消費。那消費是什麼?消費是滿足基本生存、基本需求之後,所花費的資金才叫消費,它用於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滿足自己的興趣所需。

而在當下,曹德旺認為國內有消費能力的,只有2-3億,剩下的11億多人口沒有消費能力。不過,對於這種消費定義,只能說:站在不同的消費層面上,對於“消費”的定義各有千秋;花十萬買奢飾品是消費,花幾塊錢買小物件同樣也是消費,關鍵認知點取決於你從何種角度來看待。

回到儲蓄上,雖然數據表明儲蓄率每年都在下跌,但從整個國際環境來比,18年近45%的儲蓄率,仍然要遠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儲蓄率的26.5%。而經濟水平排在第一位的美國,18年的居民儲蓄率僅為7.6%。(實在不敢想象如果疫情在美國爆發一段時間,特朗普用於救市的萬億美元發放計劃,是否維持得住場面。)

5.6億人存款為零,中國人越來越窮了?曹德旺觀點獨到


雖然,儲蓄水平遠高於均分線,但按這種趨勢連續下滑,意味著人們面臨的風險性更高;意味著人群的抗風險能力極低。如果一旦出現問題,沒有存款作為後盾,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想要解決儲蓄、消費上的難題,應該先解決擺在人們眼前的房價、養老、醫療等問題。沒這些壓力困擾,人們有更多剩餘的財富用於存儲、願意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