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賞詩詞,講故事,這裡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天生自帶光芒,正能量滿滿。無論走到哪裡,身處何種境地,他們都能很快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同時,周圍環境裡的人和事,也會因為他們的到來而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其實,這類人並沒有什麼超人的能力,而不過是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對於他們而言,人生中的任何艱難困苦都可以用一個良好的心態去化解。正如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一樣,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他都能化腐朽為神奇,不僅不會被打垮,反而從苦難中迸發出無限的創作靈感,寫下一首首不朽詩篇。

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蘇軾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作《望江南》。這首詞最是飄逸曠達,豪邁與婉約並存,詞尾一句更是驚豔千年

望江南·超然臺作 北宋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公元1074年,蘇軾由杭州調任山東密州。初到這個和江南水鄉完全不同的北方城市,蘇軾一時間也是不太適應的。然而,過了一年之後,蘇軾的心態就完全變了,漸漸喜歡上了這裡,和吏民們相處十分融洽。而當地的老百姓也慢慢發現,他們新來的這位太守很是質樸可愛。

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就這樣,蘇軾在密州的日子越過越舒心,思想也越來越成熟。作為一個文人,他更是迎來了文學創作的一次高峰。在密州的三年,他寫下了兩首著名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十年生死兩茫茫”,還有那首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外,要說最能體現蘇軾曠達飄逸情懷的就屬這首《望江南》了。 

詞作題目中的“超然臺”原為密州城北的一箇舊臺,是蘇軾來到密州後的次年8月,命人修葺而成。“超然”二字由其弟蘇轍所題,取自《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暮春,蘇軾和幾位友人登上超然臺賞春。此時,寒食已過,清明將至,詞人忍不住觸動鄉思,寫下此詞。

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整首詞豪邁與婉約並存,將春日景象與思鄉之情結合得天衣無縫,表達了自己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詞作上片寫登臺所見。首句“春未老,風細柳斜斜”,點明瞭當時的季節特徵:春已暮而未老。一句“春未老”即有慶幸春天還未逝去之意,又暗含時光悄然流逝的感嘆。

緊接著,“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二句,點明登臨之義。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將眼前圖景如畫卷一樣鋪展開來,讓人眼前彷彿出現一片繁花似錦、春水盪漾的醉人景色。而後,詞人以“煙雨暗千家”作結,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寥寥數語,便將密州城郊外的風光盡收眼底,十分傳神。

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詞作下片抒情,是由上片所寫之景興發而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從這一天起要禁火三天;寒食過後,才能重新點火,稱為“新火”。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人們應當返鄉掃墓。但是,詞人此時卻不能返家,所以“酒醒卻諮嗟”。“諮嗟”,嘆息、無奈、慨嘆,皆因思鄉而起。

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決不會讓自己沉浸在傷感中難以自拔。所以,緊接著,詞人筆鋒一轉,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詞人為排遣思鄉之苦,興致勃勃地煮起新茶來。這一句,既暗示了詞人心中難掩的苦悶,又可看出詞人超強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蘇軾的《望江南》,一首百讀不厭的經典,詞尾一句最是驚豔

詞尾“詩酒趁年華”一句,很是動人心絃。它即是對詞作的進一步申明,又是全詞的總結。在詞人心中,人應該抓緊時間,詩酒以自娛,如此才能超然物外,忘掉煩惱。其中,“年華”與開頭“春未老”前後呼應,使詞作渾然一體。可以說,整首詞緊緊圍繞“超然”二字,到詞尾,才算真正進入了“超然”的境界。

整首詞情景交融,飄逸曠達。在詞作中,詞人從全景著眼,抓住斜柳、春水、春花、煙雨等暮春特有景象進行描寫。而後,詞人又通過寒食節後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描寫,細膩生動地反映出了個人複雜的心理活動。在詞人筆下,暮春景色與思鄉之情完美結合,足見功力之深。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