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給我國製造業帶來哪些影響,促進製造業實現哪些變革?

1、短期內,防疫管控和隔離打破了正常的生產和物流運作,影響全球供應的連續性和客戶需求的正常滿足,很多企業面臨訂單違約的問題

國內製造和物流企業較長時間停工,產能恢復速度也不一致。新冠肺炎疫情下,由於各城市的封城和人員隔離,節後的返程和出勤受到影響,導致生產線無法有效開啟,補充招聘也很困難。也可能因為防疫物資調撥以及配套基礎設施保障不到位而無法開工。不同地區的疫情輕重不同,管控力度不一致,也導致了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復工的不匹配,部分企業準備好開工了,但他的供應商可能無法復工。

國內跨省/跨城市和海外物流被隔斷,即使上下游企業都開工了,也可能收不進來,發不出去。部分區域封閉,部分道路加強進出管控,以及部分國家海關的限制,原材料配送和成品發貨的物流受到較大影響。企業生產需要完整的產業鏈支持,即使有少數非關鍵物料(如包材)欠料,也會導致最終產品無法有效產出和交貨。

越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受衝擊越大。疫情防控的隔離措施首先是限制人的流動,因而越是依賴人力的企業越被動,但自動化程度高的工廠,可以依靠幾個人就運轉起來,因而復工的難度較小。

越是佈局集中的產業,受衝擊越大。如全國光芯片/光器件的研發和製造高度集中在武漢,受到疫情影響開工不足。光電產業很多下游企業都依賴於武漢的供應商,在其他地區並無備份,這些企業嚴重欠料的現象普遍。

2、中長期可能會調整對中國製造競爭力的評估方式,加大中國製造業的外遷和降低全球份額佔比,但也會提升中國製造業的連續性風險應對能力和產業鏈管理水平

此次疫情會成為製造行業產業鏈佈局評估的一個重要風險,影響中國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疫情持續時間不確定,存在部分製造企業在疫情期間快速將製造業務轉移到東南亞低成本國家的風險,如果在當地穩定生產,形成產業鏈,將加速成本敏感型製造企業流出中國。另一方面,海外客戶在供應商佈局中可能會加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影響要素,避免將採購量過於集中在中國,而在其他地區有意培養備份或替代者,在選擇國內供應商時也會更強調風險應對和災後恢復能力。

促進產業鏈佈局的調整。重新評估中心城市中製造業的定位,大城市傳播疾病的速度更快、交通擁堵、房價地價高企等都不利於製造業的發展,製造業可能會受到疫情影響加速向全國不同地區(包括工業欠發達地區)分散佈局,進一步優化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推動製造企業對數字基礎設施與技術的價值及現實意義形成共識。遠程辦公、協同研發、自動物流和倉儲、可視化/遠程操控生產、AR虛擬營銷、在線培訓等數字基礎設施與技術將加速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智能製造是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此次疫情給智能製造帶來哪些變革和挑戰?


1、疫情對智能製造的影響更多是正面的促進作用,疫情期間自動化生產的優勢顯現,會加強產業界對於工業4.0和智能製造發展必要性的共識,擴大自動化/數字化/智能製造是必然趨勢

生產的少人化、自動化、柔性化訴求更加強烈,對智能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等技術會有更正面的認識。

生產過程的遠程管控,生產設備的遠程診斷和維護需求增加,對於硬件開發的平臺化/組件化、生產運營的IT化/數字化有更大的訴求。

製造業物流會受到疫情影響,有產業升級壓力。未來走向無人物流的動力會加大,可以避免跨供應鏈工廠間的傳染,同時也能降低物流成本。

2、促進製造行業工作方式的改變,大大增強制造業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

部分崗位向線上遠程辦公轉變,如軟件模塊化/異地同步開發,基本不受疫情影響。這部分更接近於互聯網、軟件等行業,員工管理方式也會由現場考勤轉向責任結果制。

遠程辦公、在線支持將承載更多的業務類型,如通過視頻進行設備和產品診斷,將進一步提升對物聯網、5G等技術的需求。

產業鏈上下游的遠程協同和溝通需要跨企業的統一通信平臺,可能會加速區塊鏈/智能合約、VR/AR等技術的應用落地。

3、智能製造發展面臨的挑戰

智能製造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當前智能機器人、5G、大數據等技術處於發展階段,應用場景還需要進一步適配。同時,數據底座和知識資產還需要進一步積累,發揮大數據挖掘的更大價值,實現智能化的生產、預警和維護。

人才轉型需要長期過程。一線技工向技師轉變、二線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新增“數據科學家、AI專家”,需要持續的能力培養,才能實現轉變。

組織和流程的保障。技術的開發、人才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轉變需要提前在政策上做好規劃和保障,新技術的應用也需要有新的組織形式和流程機制進行有效的整合,並應用到相應的環節,發揮價值。


“後疫情”時期,製造業應當做出哪些調整與改變?


1、疫情的應對和管控,需要製造行業企業與政府進行良好的對接和匹配。當前國內製造企業多屬於勞動密集型,是疫情管控的重點對象。行業及企業需要適配“後疫情”時期的公共政策,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溝通機制,協助政府快速識別並隔離出風險人群,在確保疫情可控的情況下,儘量減少對製造行業的影響。

2、把業務連續性作為製造產業鏈佈局的重要考量因素,弱化集中製造,而適當分散佈局,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製造企業自身要考慮分散製造,如自制外包相結合,同一產品有不同的製造點備份,或適當在內地較發達地區建立備份。製造產業鏈也要避免過於集中,形成相對分散且每個區域有較為完整和齊套的產業鏈。

3、進一步加大對工業4.0/智能製造的投入。產業鏈的韌性和上下游高效協同對抗風險,需要在自動化技術、ICT技術、人才、組織/流程等多維度協同發展,促進製造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通過自動化降低對人的依賴,通過ICT技術提升產業鏈的協同效率。


為應對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如疫情等),企業應做好哪些應急準備?


1、製造行業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響應是一個產業鏈的系統工程,需要有面向全產業鏈的業務連續性預案。每一個類型的事件都應有完備的預案,建設具備公共安全事件處理的專業隊伍,日常做好能力提升和定期演練,以提升風險響應速度和風險應對能力。在救災、醫療、通訊等設備上,要有相應的應急調配機制和安全儲備,如本次疫情下的口罩、消毒用品、測溫計等,確保異常發生時能迅速到位和迅速應對。

2、匹配政府的公共安全政策,完善企業日常的風險監控和預警,並建立程序化的響應和上報機制,確保預案的執行。可以通過ICT技術(智慧城市、智能安防、傳感器、大數據和雲等)進行風險的網格化在線監控和後臺實時分析,將風險觸發條件數字化、透明化,一旦達到閾值,就自動升級、避免決策延誤,同時儘可能將周邊社區、上下游企業也納入統一平臺。


作者:華為公司戰略部總裁、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張文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