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這是杜菁芳博士“多元智能”系列之“邏輯數理智能”的第二篇文章。(點擊這裡,即可看第一篇)

BBC曾經在2013年拍攝過一部名為《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的紀錄片,紀錄片中提出邏輯是哲學、語言、數學、科學等領域的引擎。

杜菁芳博士在上一篇邏輯數理智能文章中,也談到邏輯思維能力不只是數學學霸才需要的智能,理工科需要,文史哲也需要,工作中需要,生活上也絕對不能缺,是孩子開啟高效率人生的鑰匙。

那麼,如何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呢?杜老師將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以自己孩子的親身經歷,聊聊針對天生邏輯思維能力有高低的孩子,家長都可以做哪些引導。

邏輯數理智能較強的大兒子的日常培養

咱們玩的就是邏輯

上八年級的老大應該是天生邏輯思維比較出眾的那一類孩子:從小就喜歡下象棋,而且佈局很有章法;上學之後議論文寫得非常好,中學以後又開始參加辯論隊的活動和比賽;他的所有學習材料都整理得井井有條,很少有找不到東西的情況發生;中學以後學習的科目和課外活動增多,但他基本不用熬夜,把很多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但是隨之而來的缺點就是做事太注重規矩,有時會稍微有點教條。比如說他就不喜歡《哈利·波特》這套書,覺得不合邏輯。我希望他能多解放天性,知道什麼時候能多發揮想象力,能夠有一些出格、獨特的思想。

01

象棋的純真年代

我們家住在俄亥俄州的時候,在我們的社區裡有一個象棋俱樂部,就是幾個從九歲到七十歲的象棋愛好者,每週固定一天在一個還算有格調的飯館裡,吃飯、下棋,以棋會友。我家老大七歲在學校學棋,八歲開始在這個俱樂部和大人下棋,偶爾也去比賽一下。每次一提下棋,不論輸贏,他都是高高興興的。

這個俱樂部的一名成員曾和我說,互聯網讓下棋變得太過隨意,在家不修邊幅就可以下一天,而在互聯網普及之前,某某大師時代,大家下棋是非常高雅的事情。

老大受他們影響,每次一有正式的比賽,就一定會穿帶領子的polo襯衫,不會穿體恤衫。那個成員還專門給老大推薦過《王者之戰》(Searching for Bobby Fisher )這部電影,還時不時講講過去象棋江湖的種種典故。比如他曾講過一個日本的棋手,擅長棄子求生。那些傳奇,創造性和奇蹟,總是那麼讓人嚮往。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王者之戰(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導演:斯蒂文·澤裡安 Steven Zaillian

俱樂部裡還有一個人,象棋下不過老大,就給他變魔術,把孩子逗得特別高興。在這個俱樂部裡,老大常常能聽到關於象棋的傳奇與奇蹟,連下棋的飯館也是孩子愛吃的口味,總之和象棋有關的都是好的聯想。

還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在路上旅行,入住的酒店大堂裡擺著一副象棋,孩子在那一坐就會有對手接招。雖是萍水相逢但也可以棋會友。我那時覺得象棋真是好東西,可以益智,可以會友,可以下到老,還可以預防老年痴呆。

再後來老大通過比賽贏了美國國際象棋協會(USCF) 的免費會員,就有了積分,開始參加更正式的比賽。隨後我們開始給他報班、請老師正式學習。爸爸要求他在網上找水平比孩子高的對手練習,並且贏棋要分析,輸棋更要分析。

漸漸地,那個俱樂部也沒時間去了,孩子心裡開始有負擔,經常下完棋眼裡就有淚。我就看不得這個,但孩子爸爸不同意,說要見大場面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此處省略一萬字……)。

我經常心疼孩子,覺得學得遭罪還不如不學;孩子爸爸認為應該高標準嚴要求。我不知道誰更正確,但是希望孩子能自己把握好尺度,下棋可以是一輩子的愛好,千萬別把愛好變成負擔。與孩子爸爸辯論過幾次以後,我的觀點佔了上風,老大又恢復了去俱樂部的日子。雖然有輸有贏,但他回來特別高興,我就很開心。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杜菁芳博士的大兒子正在愉快地與棋友切磋

老大重新去象棋俱樂部下棋後的一天,俱樂部的一個人給我發了一個郵件,是這樣寫的:

“By the way, I am sure you heard about our chess endeavor yesterday at XXXrestaurant. I can certainly attest to his growing strength; he lured me into a nice trap in our first game and finished me even more elegantly. It clearly shows that he’s been practicing !”(順便提一句,我相信你已經聽說了昨天我們在餐廳下棋的事。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他現在的棋藝越來越強大了。第一局他就把我引入了一個漂亮的陷阱,並以更優雅的方式打敗了我。這清楚地說明一直以來他都在刻苦練習棋藝。)


希望象棋不僅僅是一個智力遊戲,還永遠都有這種人情味。另外老大現在已經有了新的愛好,不再參加象棋比賽了,但是閒暇時還是會下一盤。

02

水是溼的嗎?

我的大兒子現在上八年級,他從上中學以後就開始參加中文和英文的辯論俱樂部,而且參加各種比賽。辯論也是對邏輯思維和語言技巧要求很高的一項活動,所以我們平時在家也會做一些小的邏輯遊戲。

比如說,有一次我在一個辯論網站上看到了一個經典辯題:水是溼的嗎?(Is Water Wet?)就在家裡和兩個上六年級和八年級的孩子辯論。後來孩子們大概的結論是,溼是一種感覺,而水是一種物質,所以水作為物質本身不是溼的。只是水會讓人有溼的感覺。

孩子們的學校有一個辯論俱樂部,我平時會抽時間去為這個俱樂部做義工,主要工作是給平時訓練時的孩子們當裁判,開派對時帶好吃的過去。在當裁判的過程中,如果雙方辯手都認真投入,而且水平旗鼓相當,我作為裁判真的是一種享受,享受孩子們的思想和邏輯之美。

還有一個遊戲孩子們偶爾也會和我玩:取兩個看起來各自不相關的事物,比如說香菇和金字塔,參與遊戲的人要在規定的步驟之內(比如說中間再加上另外五個或者七個相關事物),把這兩個事物合理地聯繫在一起。

例如:香菇——香菇排骨麵——伊斯蘭信仰不允許吃排骨——伊斯蘭國家——埃及——金字塔。

另外,我們也給大兒子花錢報了數學方面的提高課程,因為學校的數學課對他來說太簡單。如果他大學以後要選和邏輯思維有關的專業或者職業方向,我都會支持。

邏輯數理智能較弱的小兒子的日常培養

每天都是一場戰鬥,但我不會放棄

現在上六年級的小兒子很有藝術氣息和創造性思維,但是他的發散思維好像和邏輯思維互相牴觸。他開始學下象棋的時候,根本就不佈局,抓著個馬就往前衝,見到對方就砍,往往五步之內就折了,看得我這個當媽的是心驚肉跳;一起打牌他也是不會算計,拿著大牌就往外扔,屬於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打法。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杜菁芳博士的小兒子正在看小夥伴兒們下象棋

他的衣櫥裡總是各種衣服往裡隨便一堆,然後就不管了,從小教過他很多次,如何給衣服歸類,分門別類地放好,但是他就是記不住;至於他的各種學習資料更是從小就亂七八糟,作業經常丟三落四交不上去。

他小的時候我經常為這些事情衝他發脾氣,而且我也不理解為什麼他就是不按照要求去整理房間或者學習資料。母子互動經常因為一些小事鬧到雞飛狗跳,兩兩傷心。

後來我對多元智能有了深入的瞭解,也接觸了很多和他類似的學生,明白了從他的角度來說,是無法從混亂中看出秩序的。因此我的心態慢慢平和,教養的方針也更耐心,更講究方法了。

方法上變得更耐心的另一面,就是我在態度上反而更堅決地從日常小事上培養他的邏輯思維。因為我深信邏輯思維對高效率生活的重要性。他可以不找需要邏輯思維的工作,但是他必須學會有條理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不能依賴別人。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

智商與大腦的成熟度,與營養和後天的環境具有密切的關係,人的智力水平,並不是僅由基因決定的。趁孩子的大腦還有很強的塑造性,我作為媽媽必須幫他彌補邏輯智能方面的弱點,責無旁貸。

01

六歲:一次只下達一個指令

小兒子上小學以後,早上起床到準備上學的這段時間裡,往往是最慌亂的時候。

吃完早飯以後,我都這樣給小學一年級的他下指令:漱口,拿好外套,背上書包,穿好鞋,然後出發。這對我的大兒子不是問題,但是對那時候的小兒子來說,在腦袋裡一次性接受並按照一個邏輯順序執行這些指令,就是一件很難,而且很讓他沮喪的事情。

後來,我也接受了教訓。一次只發出一項指令,比如說先漱口,看他從衛生間裡出來,再說背書包、穿外套,等等。

現在他小學畢業了,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改善,但是一旦哪一天稍微一忙亂,他偶爾還是會落下個什麼東西或者省掉某一個步驟之類的。

就在前幾天,他因為吃早飯的時候捱了批評,情緒不好,臨出門的時候又忘了帶上裝午飯的包。不過再忙亂,注重髮型的他也不會忘記給頭髮定型。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02

九歲:幫助他建立一個系統

他九歲左右,上四年級時,我發現他開始頻繁出現忘記寫作業、不交作業的情況。是他故意的嗎?學習態度不端正?後來我和老師談了幾次,發現四年級以後學習的科目增多,老師都開始在網上佈置作業,而且有一些作業需要的時間較長,老師都是提前一週佈置,然後中間偶爾提醒一下。

這對我小兒子來說,提前一個星期規劃四到五門功課的作業,還要兼顧鋼琴和足球訓練,就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我爸媽說這是因為小兒子先天體質較弱,氣血不足的緣故,讓我們給他減掉一些項目。但是我經過一番思考,決定不減項目,只是不再增加強度,同時我也幫他開始規劃,制定時間表。

這樣過了兩年,他對我的安排並沒有什麼異議。但是上六年級以後他開始煩我囉嗦,不再聽我的安排,又出現了頻繁忘記交作業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他就是這樣前進兩步然後再倒退一步地發展邏輯思維。在他上大學之前,培養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邏輯思維,會是我們母子兩個重點交鋒的陣地。

03

十歲:學會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

小兒子踢足球已經有五年多了,一開始是我給他打點一切訓練和比賽用的裝備。十歲以後我要求他比賽之前自己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但是臨出門時我會和他一起把要帶的東西過一遍。每次出門比賽之前,我們家就會有這樣的對話:

媽媽:“釘鞋?”

兒子:“帶了!”

媽媽:“水杯?”

兒子:“帶了!”

媽媽:“護腿板?”

兒子:“帶了!”

媽媽:“備用隊服”?

兒子:“帶了!”

……


但就是這樣他時不時還會忘記帶一些東西。

有一次我們在開車出發一個多小時以後他才發現自己忘記了帶比賽用的釘鞋。我很奇怪,因為出門之前我明明已經問他確認過了。而他只是覺得自己把鞋放在包裡了,並沒有查看。我拒絕開車回去幫他拿,而是繼續開往比賽地點,而且一邊開車一邊很嚴厲地批評他,讓他自己跟教練解釋。

但是我心裡知道,有時候你只能允許他犯錯誤,並且承擔相應的後果,也許只有這樣他才會真正記住。當然這只是我的希望,誰知道他離家以後會怎樣呢?

作為媽媽,我不能控制他成年以後的生活,但我至少可以控制他成長階段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不留遺憾。

04

十一歲:開始幫忙做家務

現在他十一歲了,我發現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可以鍛鍊孩子“多任務處理(Multiple Tasking)”的能力。他喜歡做飯,閒暇時光裡最願意看美食節目的視頻和網站。所以我就有意通過讓他幫我做飯來鍛鍊他大腦中同時處理多件事務的能力。

讓天生邏輯思維較弱但是性格偏文藝的小兒子做飯的結果,就是搭配很有創造性,擺盤很有藝術性,但是過程中危險係數比較高,需要密切監督提醒。最近一次就因為做完飯光顧品嚐忘記關火,險些把鍋給燒了。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杜菁芳博士小兒子的創意搭配和極富藝術性的擺盤:

香煎扇貝配西紅柿、菠菜和甜菜

雖然一開始總是手忙腳亂,讓他幫忙還不如我自己做來的快,但是慢慢地,他也能給自己做出一頓還不錯的早飯了。

2019年的母親節,他獨自為我做了母親節的早餐,然後還配了茶和水果端給我。在我生日那天,他還親自掌勺為我做了一頓生日餐。

邏輯嚴密的大兒子 VS 不拘小節的小兒子,看博士媽媽如何因材施教

▲杜菁芳博士的小兒子正在親自掌勺為媽媽做生日餐

這看起來是母子間日常溫馨的互動,這些小事對我的大兒子來說也根本沒有難度。但我知道對我的小兒子來說,是思維與執行能力上的巨大進步。

對我這個媽媽來說,很多教育不需要花大價錢去報一個高階邏輯的課外班,僱別人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教育就是生活,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就是細水長流的當下和以後珍貴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