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今天是張國榮逝世17週年,對於哥哥的離去,每位粉絲都會痛心疾首,不僅僅是因為哥哥46年人生中為我們留下的那些歌曲和電影,更因他豁達胸懷和磊落作風為世人樹立的榜樣。不爭不搶、坦言面對流言蜚語是作為藝人的行為準則,他也曾苦惱於媒體的信口開河,也曾數次想要逃離,比如加拿大和日本,這些陌生而熟悉的地域能增強他抵抗外界壓力的砝碼,但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他的眾多電影都散發出悲傷、憂愁的基調,而在悲傷中體會人情冷暖更彰顯出世態炎涼的複雜人性。今天,我想聊的電影是《霸王別姬》之後,陳凱歌力邀張國榮出演的一部影片《風月》。由於《霸王別姬》戛納的載譽歸來,陳凱歌有了更多的底氣,《風月》的目光最初定位於再次衝擊戛納大獎,從香港金牌製片人徐楓和張國榮的加盟便能體會陳凱歌的“野心”,但陳凱歌心中又不僅僅是為了得獎,而想要全面展現辛亥革命之後舊上海十年間的發展變化和傳統文化,聚焦點就是張國榮飾演的鬱忠良和他身邊的女人們。雖然名為《風月》,卻不只是風花雪月的故事,裡面關於男歡女愛的相思之情與宗法傳統、女權主義、時代輪迴都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在1996年能完成這樣一部作品是可歌可嘆的,張國榮對人物的詮釋盡顯風流之餘揭開不願被觸碰的悲傷,更像是對他一生的映射。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天香裡的女人們,舊上海的蹉跎歲月

電影總能表現出一定的地域屬性,比如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流淌出的香港城區改造帶來的經濟振興,《駱駝祥子》展現出上世紀20年代北京城中充滿著無窮生命力、期待新生活的底層勞動人民生活,亦或者本片中那個鶯歌燕舞、愛恨情仇的上海風貌。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在不同導演的鏡頭中,上海既有底層人民物質慾望的原始衝動,又有知識分子精神崛起的無盡崇拜,還有外來文化對於這片土地的無形浸染,比如同時期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就構建起了與主流文化思想截然不同的鄉村上海,那裡遠離繁華喧囂的都市氛圍,沒有騷動與喧囂,缺乏行將就木的腐朽氣息和封建傳統,表現出寧靜安詳的純真情懷。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臺灣導演的《海上花》也曾將鏡頭對準了上海的風月場,但作為一名“外來人”,他並不具有感同身受的創作經歷,所以那是一個虛構而不真實的上海場景,即使吳儂軟語不絕於耳,全港式演員的氛圍營造仍然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梳理感,這與李安《色戒》故事中的上海形象有很大偏差,上海成為革命與抵制、正義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發祥地,只有瀰漫開來的血腥與鎮壓,與光鮮亮麗、浮誇奢靡沒有半點關係。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在《風月》中,天香裡的弄堂成為了上海城市的一個縮影,裡面住著一個女人,日日夜夜思想著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忠良,陳凱歌撕破虛偽的面紗,發自內心的怒吼,通過天香裡的女人不停地責問忠良“你愛我嗎?”得到的卻是無聲的沉默,他開不口,亦或者不知道答案,是與不是不再重要,忠良只是披著愛情的外衣來掩蓋內心的脆弱,上海再次成為異鄉人漂泊的停留地,卻遠不是終點。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在張愛玲筆下,上海不斷髮生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傾城之戀》中想要逃往香港的白流蘇,《琉璃瓦》中對生活有不同追求的現代三姐妹,都是平民化視角下上海這座城市對於人民思想進化的緣起,儘管角度不同,卻都能感受到上海城市的張揚與內斂。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天香裡的女人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個體,而是一群勇於追求幸福、敢於表達自我的女性形象,她們並不單純留戀於至臻的肉體,而更注重感情的長久,正如張愛玲對於愛情的堅持不懈,明知愛情是座邁不過的火焰山,依然要用飛蛾撲火的精神捨生取義。

風花雪月最無情,人間正道是滄桑

《風月》改編自王安憶的小說《花影》,陳凱歌拋開了“花雪”,保留了風月,似乎意味著魚水之歡勝於精神的盛宴,但陳凱歌卻說“大盜不動干戈,風月又何必一定要沾惹情色?”,花影給人的感覺就是無根,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缺乏了某種生機,而“風月”多了幾分世俗的灑脫,用一個浪蕩的名稱詮釋一個嚴肅的愛情故事,這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反諷色彩。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雖說捨棄了“花雪”,但影片卻數次出現了玫瑰花的鏡頭,周迅飾演的小舞女沒有一句臺詞,唯獨喜歡紅玫瑰,小舞女手中的玫瑰更像是她的一張名片,作為“無需寒暄的開場白”更利於抓住男人的心,玫瑰似乎空有華麗的外表而缺乏了充實的內涵,外表的五顏六色難以掩蓋小舞女自卑、懦弱的內心,她渴望愛情,卻從不期待愛情的來臨,她知道“玫瑰總是帶刺的”,於是在逢場作戲中虛度人生。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在龐鎮,忠良姐姐房中枯萎的玫瑰花也經常被換成嬌豔欲滴的玫瑰,玫瑰是一個符號,忠良父母雙亡無依無靠,他對於姐姐有著天然的崇拜,或者更準確一點應該是“戀母情結”,他本來循規蹈矩、安穩度日,可是姐夫龐正達卻在精神上折磨他,讓他和姐姐跨越了倫理的界限。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玫瑰似乎就是忠良的成人禮,姐姐在他臉上留下的紅唇更像是玫瑰留下的印記,無時無刻提醒他在未來的日子裡攻城拔寨、戰無不勝,今後他遇到每個女子,第一句話必是“讓我來親一下你吧”。與其說這是一種戲謔,這更像是一種心理疾病,忠貞失去的遺憾與無法和解的未來對忠良構成了雙重壓迫,遊戲人生正是被壓迫的直接後果。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風花雪月常被用來指代四季的變化,諸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風月之事為人之常情,但陳凱歌卻將“絕情絕義”作為忠良一生的寫照,愛情真的存在嗎?又會以什麼方式存在?如果忠良沒有受到姐姐、姐夫的誘惑,結局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風花雪月被賦予了“無情”的內涵,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或許就是一種解答

,日升日落,花開花謝,生命的一切都在自然的輪迴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就像那些無法被更改的自然法則,每個人的愛情也同樣應該珍惜、珍愛、珍重,忠良用鴉片毒害瞭如意,更能體現他用情至深,在旁人眼中,愛情在“拆白黨”(靠男色誘騙婦女的青年)中根本不會存在,人生更像是逢場作戲,忠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大大的嘴中,數次提到的“他廢了”便是他人生的縮影,他如何被廢?只因他動了感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形容的是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同樣也指愛情的深廣篤厚,我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感情的變化同樣如此。看似冷若冰霜的風花雪月卻在忠良的演繹下具有了人性的溫度,悲劇的苦果慢慢發酵,讓觀眾品嚐到悲情的韻味。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無悔青春揮灑在十里洋場中

不同於《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為戲而生,為戲而活”的人物形象,《風月》中的忠良沒有程蝶衣敢愛敢恨,他的懦弱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被動無奈中的“斷尾求生”,在十里洋場、感情薄涼的上海灘,誰動了真情,失去的不僅僅是地位、金錢,更可能是自力更生的人生主導權。

忠良的個人境遇是時代和環境造就的,他不敢面對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怕再次受到傷害,於是他一次次奪走女人們的心,在處理人物關係時,張國榮表現出忠良的收斂與程蝶衣的放縱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卻都是自身經歷的最好展示。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影片更令我驚呼的一點就是鞏俐飾演的如意,如意作為龐家的大小姐地位卓然,但是感情經歷的匱乏讓她落入情網,在為愛瘋狂之前,她投入了端午的懷抱,原因竟然是“天香裡女人們”風姿綽約的圖片引發的猜想:忠良喜歡有經歷的女人,進而聯想到破處!

這恰恰表現出瞭如意不惜代價的愛情,她說“為了愛你,我已經和端午試過了”,為了心中理想的愛情,她寧願拋棄世俗道德的束縛,甚至追到上海,只求能見忠良一面。她可以不在乎忠良有過多少的女人,只求能長久地陪伴。但即使這種“背離傳統”的奇葩觀念都遭到了忠良的拋棄,產生了“哀莫大於心死”的心理狀態。如意的一生正是女性奮鬥的一生,卻囿於時代的觀念成為了十里洋場茶餘飯後的談資。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張國榮說“鬱忠良比程蝶衣難演”,為何?因為忠良華麗外表下掩藏著一顆易碎的心,那些浮誇放蕩的行為恰恰說明了他的善良與無奈。在與小舞女的那場戲裡,本來欲行調戲的忠良看到了舞女臉上滑落的一滴淚,於是他尷尬地低下了頭,人物內心的感情伏筆往往比外在的表現更加抓人,卻也更加耗費精力。

默默守護如意的端午更具有傳統封建的宗法思想,他看到了鮮衣怒馬的忠良行為,更感慨如意對他的一見傾心,於是他心中的慾望逐漸放大,從僕人的身份到想要掌控人生,甚至最後成為了龐家的繼承人,他幸福了嗎?顯然無非是另一個龐家的傀儡而已,而他付出的代價則是出賣了自己的靈魂,這恰恰正是忠良窮盡一生想要得到的救贖。端午渾然不知間已經成為了忠良的另一個翻版,繼續著“戲子”的人生軌跡。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在《風月》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羈與深情的忠良形象,這正是張國榮人生之路的寫照,香港曾有句話說“連張國榮都要熬過十年”,體現出觀眾對於張國榮的認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起步-發展-騰飛-跌落的過程,有時候因為對手的壓迫,有時候因為自我的超越,張國榮不斷接受著媒體的苛責,內心積累著無法訴說的悲苦,這些經歷與忠良的內心不謀而合,讓他成為這個孤苦男人最合適的傾訴者。

張國榮《風月》,風花雪月的悲情故事折射出氤氳的上海和價值取向

所謂“不瘋魔、不成活”說的就是演員到藝術家的昇華,很慶幸,我們有張國榮,能夠詮釋出諸如忠良一樣的人物,讓我們在銀幕上能夠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