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鬢邊不是海棠紅》是一部弘揚戲曲文化的電視劇,從一個戲曲演員的半生經歷,講述了戲曲的繁榮與衰弱的過程。

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7.5分,從最初的不被人看好到如今的口碑逆襲,想必一定有其可取之處。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從整體來看,拋開劇情和演員演技來說,這部劇從畫面色調、質感,到臺詞、戲曲,再到佈景構圖及服化道,都讓人有置身於當時那個年代的錯覺,國風感映入眼簾,值得細細品味,每一幀的鏡頭畫面都極具質感,一切都是那麼恰如其分。

國民懷舊色調,電影般視覺質感

《鬢邊不是海棠紅》的每一幀的色調都活脫脫的電影質感,詮釋出了細,潤,深。很有老北平那種古樸的感覺,冬日的空氣中有淡淡的煙火氣,光線裡能看到上下搖曳的灰塵顆粒。

該劇沿襲了於正在《延禧攻略》中運用的色調,大部分以偏冷色系為主,劇中的整體色調,以灰黑白為底色,這樣的整體的色調遇見了京劇中的鮮豔色彩,更是碰撞出了一種獨特的美感,有一種中國水墨畫的感覺。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畫面中的亮度控制的恰到好處,明、暗部配合得當,這使得所有畫面的反差特別柔和,並且將藍色和綠色控制為一種淡淡的低飽和的青色,除了膚色和硃紅色以外的暖色部分。

比如木門、地板磚,也同樣調低了飽和度,不僅亮度的反差柔和,而且冷暖配色也很和諧,這就造就了一種高級的質感。

除此之外,劇中的家居道具大多數都以純色系為主,也不乏紅色、綠色或者藍色等鮮亮的色調作為襯托。在房屋及傢俱的細節上添加了雕花、花紋等元素,使得古風精髓更為突出。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劇中程鳳台居住的王府,氣勢宏大有韻味,外部中國風十足,內部則中式風帶著幾分端莊,有的時候也會有著反其道而行之,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感覺,就像西式的傢俱、大膽的紅色、乾枯的樹枝等,將這些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顯得別有一番韻味。

劇中的色調尤其是硃紅色的運用特別出彩,全片沒有任何一個飽和度過高的配色,導演是為了突出“海棠紅”這個主題,硃紅色是全片的畫龍點睛之筆。

像範湘兒海棠紅色的衣服、首飾,建築中的紅燈籠、沙曼、福字,戲院中的紅色戲服、屏風等,在整體色調的襯托下,讓紅色顯得更加矚目,使得與“海棠紅”相呼應。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市井風貌也在劇裡得到了很好地描繪,天橋下那些賣藝的人;與商細蕊比嗓子贈燒餅的大爺;江南水鄉里互相寒暄約飯的撐船師傅;畫舫上娉娉婷婷的陪客女子等等,這些小人物鮮活地為畫面增添了國民時代感。

影片的整體影調被壓得較低,畫面信息大量集中在中間調和暗調,且暗部偏冷色。暖調的人物膚色與環境相剝離,保留了相當程度的皮膚質感,這些也是營造電影質感的標準手法。

所謂的質感是指場景的歷史感、道具的還原度、人物的服裝造型、鏡頭的濾鏡風格等等共同營造出的一種氣質。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在畫幅方面,這部劇用了標準的2.35:1電影畫幅,每個畫面都有電影的既視感。雖然這種用“遮幅”方式實現的電影畫幅(即在16:9畫幅的頂端和底部添加黑條),自帶電影的視覺氣質。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各項技術,這種遮幅反倒不如16:9畫幅來得實在。

可《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畫面卻處理的恰到好處,無論是畫面,還是色調、濾鏡,都給人帶來電影般的視覺質感。

不僅如此,片尾中國民風手繪也很有創意,各種原著中的名場面展現的淋漓極致。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商細蕊屋頂喊魂、程鳳台、範湘兒在雪夜的火車站等等,刻畫出了北平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看起來別有一番韻味。

臺詞耐人尋味,弘揚戲曲文化

《鬢邊不是海棠紅》改編自水如天兒的同名網絡小說,原作者也是這部劇的編劇。劇中的臺詞有些保留了下來,也有很多是後來添加的。改編後的臺詞、劇情都不會有突兀感,而且能明顯看出來原著作者的文化底蘊。

當程鳳台質問商細蕊為什麼非要那麼執拗地逮著這段往事不放時,商細蕊回憶起從前和師姐的深厚情誼,他說出這一段話,打破了人們心中所有的世俗偏見。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商細蕊因為蔣夢萍的失信,因而對蔣夢萍生恨。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承諾是不能違背的,只要答應了別人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而他在這世界上最親的人、最愛的師姐在愛情和他之間選擇了前者,背叛了他們曾經的情誼。

其實,仔細想想商細蕊和程蝶衣有點像,商細蕊偏執於師姐,程蝶衣偏執於師哥。不過,幸好商細蕊有程鳳台這樣的知己,程蝶衣卻幾乎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虞姬。

商細蕊在匯賓樓唱最後一齣戲,程鳳台看著他熱淚盈眶,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他失魂落魄的走在雪地裡那一段拍得太美了,不管是雪景、臺詞還是背景音樂都很合適:

“一拋水袖一聲嘆,演的人痴了,看的人醉了。 臺上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戲中,臺下的人不知自己生在夢裡,一生一夢,一夢一生。”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程鳳台與戲臺上商細蕊演的楊貴妃共情之時,將那些被壓抑太久的情緒發洩出來。他戴著面具被生活拉扯著,妥協著走著不屬於自己的路,終究還是囿於世俗,囿於陳規,囿於自己設下的牢籠,這般活著哪有楊貴妃痛快。

商細蕊站在城牆上扯著嗓子一股勁地唱著,然後曹司令的那一句,“我要活的虞姬。”所以無論是虞姬還是楊貴妃,亦或者是商細蕊,都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他們柔軟且堅強。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商細蕊的水雲樓遇到資金短缺不得不回平陽,其他人勸商細蕊說:“程二爺家財萬貫,指縫裡隨便漏掉錢都能幫水雲樓度過難關,為什麼不找程二爺借錢?”

商細蕊說:“我跟誰借都不能找他,別人是捧我的戲,程二爺是明白我這個人,這中間的情誼不一樣,我得承得住他這份抬舉。”

人的一生能夠尋得這樣一個知己,在商細蕊看來太過珍貴,他不想用世俗打破這份情誼。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老弦兒和商細蕊是舊交,也是當時前南府戲班總管太監,如今受盡嫌棄卑躬屈膝,但總是揹著那一副行頭。他死皮賴臉地和程鳳台要錢才肯帶他去見樣式雷。

然後程鳳台給足了錢後,他就帶著身邊的孩子們給程鳳台磕了好幾個響頭,然後笑著感慨說:“當年老佛爺看完戲,賞下來之後,我們也是這樣謝恩的。”

這句話看似平平淡淡沒有過多渲染,但盡顯繁華落盡盛世悲涼,直觀展現著時代浪潮中的世態萬千,給觀眾留下了無限遐想的餘地。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這部劇中除了臺詞經典,對於戲曲部分的演繹也很用心。劇中商細蕊唱的《趙飛燕》是原創劇目,雖是新編戲,但它的安腔、辭藻及舞美等各個方面,完美還原了京劇的盛行景象。

首先趙飛燕唱了四句“南梆子”:

“映花光綴瓊枝晚妝勻遍,又聽得玉旨降漢宮頻傳;

束楊柳籠金釧笙簫如剪,春衫薄掌中輕舞袖樽前。”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南梆子”來源於河北梆子的“小安板”,詞非常的美,唱完南梆子還有幾句“西皮流水”,因為時間原因在劇中刪減了。

之後的“玄女舞”,這段借用了徐碧雲先生的翎子舞,因為鼓的面積很小,水袖舞動不出感覺,刀槍、雲帚均不合適,所以就選擇了靈性高的翎子,這一段是很出彩的部分。

陳紉香所運用的“仙人步法”,也是經過戲曲老師研究的,虛構的“仙人步法”不容易體現。但是類似於戲曲舞臺上的“魂步”,運用“魂步”最常見的戲就是《活捉三郎》,戲詞是“筱派”詞,用的於連泉先生的本子。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在合理梳理劇本的同時,既要保留劇情裡的虛構地方,更要尊重戲曲舞臺與合理化的運用,使創作出的新戲帶著老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服化道精緻用心,國民風味十足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精緻的服化道也體現了戲曲之美,展現了民國時代的味道。

劇中不管是復古的西裝,華麗的戲服,還是典雅的旗袍,都是精緻用心,體現了劇中民國時代的獨特潮流。

程鳳台所穿戴的復古西裝及佩飾,領帶的花色及領帶夾,亦或口袋中的懷錶,在細節之處無不蘊藏著紳士之道。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範湘兒的裝發則代表了當時那個時代守舊的思想,內斂而大方,服裝也大多數以紅色及刺繡旗袍為主。

商細蕊在劇中的長袍,顏色平淡不張揚,戲服卻精貴豔麗,正說明了他將戲曲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與人物性格極為貼切。

據悉,劇組共用了200多套戲服,其中有100多套是專屬定製的,每一套服飾都耗費幾個月的時間完成,從繡花線到紋樣都經過了精心琢磨,版型用料也是特意挑選過的,力求從服飾上更加貼合人物性格。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鬢邊不是海棠紅》用了“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又稱宮廷繡,是“四大名繡”之一,與蘇繡、湘繡、顧繡齊名,商細蕊在劇中檢查戲服的時候還提到了“蘇繡”。除了本土刺繡技藝,劇中程美心的戲服還有印度絲繡技藝。

劇組不僅展現了國粹,更在劇中展現了中國刺繡這樣的“非遺”,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做足了文章。

不只是主角的衣服,就連劇中的群演,裡面的那些普通老百姓穿的棉衣也特別真實,跟記憶中民國老照片裡的一模一樣。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同時,劇組在道具及場景上也是費盡苦心。

《鬢邊不是海棠紅》的總場景數300多,搭建的場景在2萬平米左右,整體設定的影像風格是懷舊,還原國民時期老北平乾裂感、干涉感。

像劇中水雲樓的設計,靈感則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講究嚴謹對稱、主次分明。

王府戲樓及梨園會館則1:1復刻了京廣會館和湖廣會館,磚牆木樑架結構,飛簷、斗栱、藻井和雕樑畫棟等都代表著中國特有的建築風格。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劇中還提到了“樣式雷”,之前在其他的節目中也瞭解到了樣式雷的驚豔與絕頂之處。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也這樣寫過:“樣式雷能設計出最牛的辟邪樓。”

什麼是樣式雷呢?

“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他們是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建築世家。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巧妙的加入了樣式雷,而且劇中各種各樣的模型也讓人歎為觀止,不止表現了這部劇的文化底蘊,還使觀眾對古建築增加了更多的瞭解。

從色調、臺詞、服化道解析《鬢邊不是海棠紅》

這部劇對北平時代梨園戲曲的理解和情懷令人動容,隱藏在劇中精緻用心的內涵,更值得觀眾仔細琢磨。

雖然戲曲題材的電視劇受眾沒有當下偶像劇、言情劇、仙俠劇受眾廣,但這並不會影響它成為一部優質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