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说说你们家乡美食的故事?

美食一姐


✨小露的家乡在吉林白城❗地方嘛说大不大说小的话小露也总迷路~[捂脸]小露认为家乡的美食也没有什么有特点的[我想静静]但还是会有几种味道是小露离了家乡依旧很怀念滴[流泪]家乡的味道啊~[求抱抱]

1⃣:十点半甜品社❗

🍓草莓大果粒奶茶,杯身刷一层草莓酱(是有果粒滴那种草莓酱[快哭了])喝一口奶茶,奶味贼足[惊喜]是小露爱的那种甜啊~[摸头]

🍡大黄米汤圆,汤圆是黄米做滴,个保个的大[马思纯的微笑]馅料超足[强]这是他家的特色了哇~汤圆是用桂花露做滴[嘘]一口桂花露,一口汤圆,馅料的甜和桂花露的清香在舌尖碰撞[泪奔]绝了~[送心]

2⃣:秦岭人家土豆粉❗

🍲这家超个性滴~很多年的老店了[灵光一闪]一般在中午才会开门,土豆粉是自己现做滴~[强]吃起来糯糯滴[求抱抱]他家不和外卖平台合作❗每天店里都爆满,去晚了都没有地方坐[捂脸]

3⃣:川麻婆泥锅涮肚❗

🍻小露超喜欢和朋友去这家撸小串,围坐在小桌前说东说西~他家的口味也是小露爱吃滴[呲牙]辣味正宗,刚刚好~也比较实惠啦[灵光一闪]小露和朋友们四个女孩子花了二百不到[机智]是真的好ci吖~小露打算这个周末没有网课一定要和朋友们去啦[呲牙]

好啦~先和小伙伴们介绍到这里叭!小露的家乡美食还算挺多滴[呲牙]下期再介绍叭[偷笑]

@头条之

(ps:小露没有2,3家好ci滴照片啦[我想静静])






LLucinda


家长美食的故事?

我是客家妹子,我家乡在龙川,我也很少回去,因为出生在深圳,回去的时间基本少的可怜。

我每次回去都会吃一样东西,就是我大伯厂里做的牛筋糕。可能很少人吃过。

但是大伯老了,爷爷奶奶也不在了,厂子也给别人做了。我们都回到深圳了。但是那些年暑假,只要回去,我就去厂里帮忙干活,边干活还边偷吃,你们不知道的事,其实你们买到的牛筋糕不怎么好吃,现在得更差了。都不地道了。我去到厂子里才知道外面的真的超级难吃。

你们是要问为什么对吗?因为外面的都放很久了,都硬的。而且都冷掉了。口感就差很多。但是厂子里刚出锅的,还没有打上包装的时候,那暖呼呼的,软绵绵的,真的好吃的不要不要的。。而外面买的,却已经变了味。所以建议你们最好呢,就是找到工厂直接购买,然后自己先吃一块。。嘻嘻。。

我们那时候都是手工制作,而我就是负责打包。。里面的活,大伯都不让我碰,怕我给我弄坏了都。人人都得把头发绑起来,带上帽子口罩,手套。围裙。工作服,只要有一个人违规就的扣工资或者直接辞退。那时我就觉得好严格,还抱怨来着。。现在自己长大了才明白。做食品的都对大家负责,这是一种责任。




想吃不么么哒


大家好,我是西北小五哥,甘肃秦安县的,每个成年人对农村老家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许是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

因为每个地方气候文化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留恋的一些记忆深处的美味,西北人对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比如兰州的牛肉面,昨为一个兰州人一天不吃就难受,哈哈😄

兰州天水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两个城市,地方美食数不胜数,小时候妈妈经常做的,凉皮、凉粉、甜胚子

再比如兰州的,灰豆子、冻梨、说起来就如数家珍。夏天妈妈做的浆水面,解暑又解渴还有漏鱼,漏鱼估计只有天水人才最爱吧,呵呵

对家乡的美食,大多人都是小时候的记忆吧,不见得有多好吃我觉得,怀念的是小时候那份情感吧应该

给大家上几张图片看看有没有食欲,馋了别怨我[捂脸]








西北小五哥


人只有离开了家乡,才能更好的念起家乡的美食。上大学的时候,总是为能吃到和家乡全然不同的菜品而兴奋,巴不得吃遍全国和全世界不同的菜品菜系。离家十几年后,尤其是怀孕时,孕反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吃,传闻中酸的辣的都试过以后,有一天突然和老公说:“想回老家一趟,我想吃老家的菜了”。回到家乡安徽芜湖,狂吃了两天儿时记忆里的小吃和特色菜后,理解了什么是食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个漂泊的外乡人~废话过多,只是想强调下自己介绍的美食真的是自己儿时天天吃的平常东西,记忆里最美的味道,但是对于非家乡人而言,不过是一些不同的食物,猎奇或者诧异的口味。以下介绍的美食是自己孕期特意回家乡吃的,照片也是本人亲自拍摄:

1 强烈推荐,虽不是本人最爱,但是却是名气最大的一道美食or小吃——虾子面!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期的美食,这一期有详细的做法介绍和吃虾子面最地道的饭店^_^



小白吃yz


廖花糖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

中文名

廖花糖

主要原料

糯米

是否含防腐剂

适宜人群

小孩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以其形态肥大蓬松似蓼花果实而得名。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三原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1500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和1987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博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MrHou84447619


阆中牛肉面

这种牛肉面也被称为“凉面热着买”。是阆中的四怪之一。

阆中牛肉面是一种带着回族风味的面食,最大的特点是汤很粘稠,因此被一些外地游客形容为“糊糊面”,再加之其风味不同于四川和重庆面条普遍的麻辣,而是加了一些比较提味的佐料和中药,这样勾芡后会显得比较黑,可能也会让外地人从视觉感官上不太习惯。

记得在多年前,成都就曾经开过一家阆中牛肉面馆,但因为水土不服,很快就歇业了。几年前,成都又一家阆中牛肉面店又开张了,但也仅限周末供应。而一些在成都的老乡为了吃上一口,不惜驱车辗转一两个小时,可见,这也几乎是纯粹为阆中乡友准备的。

阆中人对牛肉面的喜欢,不单是因为它多好吃,更是一种从孩提时代就养成的饮食习惯、一种浓浓的家乡情结。如今出门在外,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时刻解家乡,虽然心灵上和家乡没有了距离,但远没有一碗阆中牛肉面来的更加真实。



君抒H


我是江苏人,虽说是在江苏但是江苏各个市之间习俗也是大不一样,就拿苏南和苏北来说吧,苏南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桌上必备一些腌制品,我们俗称“咸货”。一般我们家里条件好的过年前早就腌制了许多咸货,遇上晴天都要拿出来晒太阳,这样腌制出来的咸货晒足了太阳,也才会好吃。

因此每家每户都会把咸货拿出来晒,谁家晒的多,就会被说这家人过个“肥年”!

那会好吃的咸货都要等到过年才能吃上,现在条件好了,家里腌制好的年前就开始吃了,记得妈妈将咸肉切成薄片撒点生姜,小葱,蒸在饭锅上,那真叫一个香啊!





胖胖熊小白


先说说我老家安徽阜阳的小吃吧

卷馍在阜阳当地早期称之为粉子馍,也有叫阜阳春卷的。起源于明朝,相传是在明太祖 朱元璋和沈万三落泊时所吃,两人因此而桃园结义,上演了《聚宝盆》传奇。在早期,不论是乡村集市、或者学校附近,乃至街角路口,都有卖粉子馍的流动摊点,虽然摊点很多,但味道都很好,生意也都很好。如今,卷馍和阜阳格拉条以及板面等食品构成了阜阳地区特有的美食文化。

阜阳卷膜就是春卷皮儿四张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放入在鲜汤里煮熟的面筋、绿豆芽、香菜、黄瓜、海带等用手卷成圆锥形,卷好后再蘸点鲜汤汁,吃时从上往下一点点咬食,里面的面筋、豆芽海带越吃越多,真是价廉物美、营养丰富,赶时间时吃一个,既营养丰富又节省时间。

阜阳的卷馍以个大馅多出名,卷的两黄瓜、面筋、鸡蛋、绿豆芽,根据季节不同还会有荆芥(这个也是很有特色的香料)和香菜。在阜阳最出名的卷馍应该属田三卷膜。

四个薄软的圆形外皮,摊好叠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皮,从蒸汽锅里捞出煮好的面筋豆芽海带,带点卤味又不是很重口味的菜:豆芽,黄瓜,面筋放在皮上,卷起.另外你也可以自选添加鸡蛋,香肠和调味料:辣椒酱和香菜.一起卷入馍皮中

说的我都流口水啦[不看]




点心雪哥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绝之首,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的它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进阶的小白


也许你仅仅知道那些被人熟知的名菜小吃,却不曾了解过它们背后的来历故事。小编为你盘点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带你开启一次味觉与听觉的美食之旅。

梅菜扣肉属粤菜客家传统菜,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客家聚居地广州、江西、福建也成了品尝正宗梅菜扣肉的最佳地方。关于这道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天山洪暴发把桥给冲断了,阿牛打柴回来,见有个姑娘过不了河,于是就牵来水牛送她过了河。后来两人相爱了,但姑娘作为天上仙女总是要被召回的,临走送阿牛一包菜子并授之以做菜干方法。姑娘名叫阿梅,菜干就叫“梅菜”。而一个“扣”字,即也寓意他们真挚的爱情。

最佳品尝地:广东、江西。

回锅肉作为一道传统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级经常用回锅肉作为首选菜肴。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先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最佳品尝地:四川、重庆。

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 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最佳品尝地:成都

老婆饼是广东潮州地区一种汉族传统名点,是广东潮式月饼中用料最少、做工最简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饼类。相传在广州,有一间著名的老字号茶楼;某日,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不但没称赞店,甚至还嫌弃地说比不上娘家的冬瓜角。师傅听了之后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给他尝尝!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做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师傅一吃,风味果然清甜可口。 这可口的冬瓜角因而得名“潮州老婆饼”,之后演变成如今的“老婆饼”。

最佳品尝地:广东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起源于蒙自地区。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除了这有人的美味之外,过桥米线的故事可谓多姿多彩。传说有位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读书,其妻每次过桥送饭菜来时,秀才往往因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其妻焦虑心疼,回家后用砂锅加鸡汤煮了米线给秀才送去。谁知,秀才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忘了吃,当她拿起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不仅保温而且更加美味。 后人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最佳品尝地:云南

抓饭是新疆维吾尔族菜品,主要的原料是用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做熟的抓饭油亮生辉,味香可口,维吾尔族把抓饭视为上等美餐。许多游客在享用美食之后却忽略了抓饭背后的一个动人故事。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医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他选用了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点,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人普遍吃的抓饭了。

最佳品尝地:新疆

西湖醋鱼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高宗时,据古籍记载,西湖醋鱼一菜来源于“叔嫂传珍”的故事,说的是古时西湖边住有宋氏兄弟,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欲占其嫂,杀害其兄,又欲加害小叔。宋嫂劝小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一条草鱼为他饯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个偶然的宴会上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隐名遁逃的嫂嫂。他就辞去官职重操渔家旧业,后人仿效烹制, “西湖醋鱼”也就随“叔嫂传珍”的美名历久不衰地流传下来。

最佳品尝地:杭州

闽菜中既有平易近人的江野小吃,也有一举庙堂的国宴头牌,佛跳墙,便是这闽菜里的当家花旦。清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大人周莲新官走马上任,福州一官员夫人亲自下刀主厨,以绍兴酒坛为容器,装了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十八种原、辅料,再用温火细细煨制了三天三夜。家宴当日,周莲入席品尝后,赞不绝口。后来在饕客推动下,使之被奉为“闽菜之首”。一日,几名秀才来馆饮酒品菜,即席吟诗作赋,其中有诗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最佳品尝地:福建

热干面是湖北武汉的特色名小吃,在武汉也是很多人必尝的美食。热干面的问世纯属一个偶然的机会。相传很早,汉口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个姓李的熟食小贩,因脖子上长了一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原来卖的是凉粉和汤面。有年夏天,他沿街叫卖一天后回到家中,还剩下不少面条。他怕馊了,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捞起来凉在案板上,谁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壶,油全都泼在面上。李包懊丧之余,灵机一动,便索性将面条与麻油拌匀,然后扇凉, 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将面在水里烫了几下,捞起来放在碗里加上佐料卖给顾客。有人问:“这是什么面?”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这一天的面条比哪天都卖得好,一个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诞生了。现在热干面已然成为武汉人最喜欢的早餐之一。

最佳品尝地:武汉

锅包肉是著名的东北菜,一般菜肴都讲究色、香、味、型,惟此菜还要加个“声”,即咀嚼时,应发出类似吃苞米花时的那种声音,这是酥脆的标志。这道菜是郑兴文当年为适应外国来宾的口味,把原来偏咸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出现首创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锅包肉流传至今已经是四代传人了,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并以其自身经历见证着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的百年历史。

最佳品尝地:黑龙江、吉林、辽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