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中青旅聯科專家詳解後新冠時期的旅遊營銷

新冠疫情影響的不僅是旅遊市場,影響的也是經濟大局、社會心理乃至人們的行為方式,旅遊業的慣性思維很可能會失效——

旅遊業應該思考的不僅是如何挽回市場,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適應新的市場。


一個使命:營銷助力市場重啟


疫情的結束尚無時間表,但可以確信的是:一方面,旅遊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另一方面,市場修復的不確性因素仍在擴大——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趨勢加快,經濟衰退風險迫近;如果病毒長期與人類共存,必將加深公眾對於環境安全的擔憂;中小學的開學時間仍然待定,暑假大概率縮水,被耽擱的課業將擠壓親子游的消費空間;大量企業鼓勵員工隔離期間“休年假”或者乾脆放棄年假,帶薪休假的旅遊需求受到抑制;降薪以及可能的失業潮,帶來社會性的消費緊縮情緒……


疫情後,我們迎來的可能不是更瘋狂的消費,而是更理性的消費。

營銷的作用,在市場的順境中是順水推舟,在市場的逆境中是逆水推舟,更費力,也更有價值。疫情後旅遊市場的重新開放,營銷人員應站到最前線,主動擔當按下旅遊市場“重啟鍵”的人。


三個反思:營銷需要學會“共情”

人的行為是靠經驗驅動的,疫情讓中國老百姓形成了新的“經驗”,包括對於生命價值的反思。這些反思中的一部分,形成了旅遊市場新的心理勢能。


反思一:珍惜健康

疫情的發生不只是人病了,也是整個地球病了——某種意義上病毒是大自然的一種調節機制,警醒我們迴歸一種更健康、更節制的生活狀態。於旅遊而言,在屋子裡憋那麼久的人們,嚮往開闊疏朗、迴歸自然是大勢所趨,且有科學依據證明:生態旅遊對於人類身心的修復作用顯著。因為疫情,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和自然的關係,更加嚮往返樸歸真,呼吸新鮮空氣,生態旅遊產品、生態旅居產品以及基於生態資源的戶外體驗性產品、康養類產品的機遇期已然開啟

萬字長文,中青旅聯科專家詳解後新冠時期的旅遊營銷

反思二:珍惜親情

我相信不少人在疫情中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生命走到盡頭,你最無法捨棄的東西是什麼?絕大多數的答案都會是“親情”。疫情的發生讓大家更加關注對家人和至親的陪伴,並且我認為這不是短期的趨勢,而是長期的趨勢,社會也將達成一種共識:旅遊是高質量的陪伴。對於旅遊產品設計而言,不只要關注吃好、玩好,還要關注如何為不同的陪伴關係創造更深刻和用心的體驗。“陪伴”需求的覺醒,為旅遊產品創新打開了新的“腦洞”。

萬字長文,中青旅聯科專家詳解後新冠時期的旅遊營銷

反思三:珍惜當下

有句話說,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更加確信:有些事,儘早做;有些夢,不必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生命只有一次”——如何在一段有限的生命中,創造更豐富的生命體驗?於是我們看到,年輕人揹包走向五湖四海,老人不再只准備為子女帶孩子,而是要麼在去跳廣場舞的路上,要麼在去旅行的路上。對於旅遊行業,要深刻理解一個道理:


旅遊是在爭奪人的時間,人們是否願意在旅遊上花費時間,關鍵不在於“貴不貴”,而在於“值不值得”。對“品質”的追求,將成為後疫情時代旅遊產品供給的風向標。


疫情後的旅遊消費,並不像是喝一杯奶茶,吃一頓火鍋,這些屬於“即時滿足”,旅遊消費更大的可能性是“延遲滿足”——人們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約上最親密的人,實現一次高質量的旅行。對旅遊營銷而言,“共情”的能力尤為重要——

深刻理解消費者的需求,依據對需求的洞察倒逼旅遊產品的設計調整和精細包裝,是一切營銷行動的前提。


兩個警惕:營銷有所為有所不為


疫情讓中國旅遊業快速凝聚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共同思慮、自救、磋商、互助,但在市場重啟的過程中,這個共同體也可能快速瓦解——因為某些低層次的競爭或攀比。


➤ 警惕一:價格戰傷害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整個行業。


在所有旅遊市場重啟的營銷方式中,我最不推崇,但也是當前最蠢蠢欲動的,是“低價重啟市場”。


“降價”是一種能上癮的營銷行為,因為的確有效果。但在旅遊業,已經基本沒有降價的空間。長期以來,在沒有構建行業契約的前提下,旅遊業的競爭大面積倒向了“價格戰”,競爭性的低價不僅造成了低品質,甚至還形成了價格倒掛,所謂零負團費、強制購物等中國旅遊業的畸形商業模式都源自於此。前些年OTA的崛起,也是在資本的支持下,以“價格戰”的方式清洗了一大批傳統旅行社,OTA之間的價格競爭也導致了直到今天,鮮見盈利的OTA企業。


如果我們問問身邊的朋友,疫情之後去旅遊的話,你最在意什麼?我想最多的答案一定是“品質”,而不是“低價”。


疫情後旅遊營銷的重要使命是引導消費者選擇更高品質的消費,而不是引導消費者選擇更便宜的消費。


鄭重提醒一句話:疫情之後,大家若普遍選擇以低價重啟市場,最終傷害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整個行業。


萬字長文,中青旅聯科專家詳解後新冠時期的旅遊營銷


警惕二:公益要做,但要真誠地做。


疫情中,無數醫生、警察、戰士,甚至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不畏累,不畏死,他們是真正的民族之英雄、國家之脊樑。


旅遊業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嗎?當然。在緊張的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他們積攢了太多壓力、太多情緒、太多痛苦的記憶,旅遊能為他們的身心提供有效的舒緩和修復。“你照護了患者,那我們來照護你”。


公益可以營銷,但一定不能把營銷當目的——營銷只是真誠地去做公益的結果罷了。


作為一名旅遊人,也作為一名二十年“工齡”的長期志願者,想在這裡囉嗦兩句——做公益,最忌諱兩點:


其一,跟風。別人做什麼,一窩蜂去做,彷彿不做就是某種“不正確”。比如現在面向醫護人員的景區門票免費,該做嗎?該做,但做早了——哪一位醫護人員當下會關心哪些景區對他們免費了?景區免票這事兒,建議中國旅遊協會和中國旅遊景區協會牽頭,向行業廣泛募集一下,願意對抗疫工作者免票的拉個清單,不願意的絕不勉強,疫情解除之日統一發布,也便於抗疫的英雄們看著清單自主做選擇。


其二,炒作。公益可以營銷,但一定不能把營銷當目的。日本這次做了一件讓大家都感動的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達到了極好的“營銷效果”——不僅很多人因此籌劃未來去日本旅遊,更讓中國社會中的很多很多人改變了對日本的成見。但想想看,日本這麼做是為了營銷嗎?營銷只是真誠地去做公益的結果罷了。


萬字長文,中青旅聯科專家詳解後新冠時期的旅遊營銷


碎碎說了很多,關鍵在做,不在說。做運營的人,要抱著一種最悲觀的心態,熬過最艱難的時期,努力讓企業活下去;做營銷的人,則一定抱有一種最樂觀的心態:你希望市場好起來,你首先要相信市場一定會好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