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很多文人才子都英年早逝?

813932603星星在闪烁


确实,本人也有同感,觉得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才子都英年早逝,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出《过秦论》的贾谊,“诗鬼”李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再别康桥》的徐志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个个文采飞扬、风华绝代,感觉他们的离开,使得中国的文学黯然失色,甚是遗憾。

我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慧极必伤”。历来“文章憎命达”,大凡那些诗词文章写得好的,要么聪慧至极,要么受尽磨难,否则也很难成就泼天文才。聪慧至极的,眼光犀利,思想超前,早早就看透了人性,便会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犹如而立青年与蹒跚幼儿难有共同语言,于是茕茕孑立,孤孤单单,寿命自然难久。受尽磨难的,更是深味炎凉世态,唯有寄情文字,于是健康堪忧。

其次,由于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都名动一时,惊艳世人,堪称当时“网红”,所以知名度颇高,一旦殁去,自然惊动朝野,令人记忆犹新,以致让人感觉才子易逝,其实比起历史上死亡的总体早夭人数,才子佳人寥寥无几。

总之,“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自古文章憎命达。逝者已逝,只盼“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禾小皮


一方面他们都是才华横溢旷古未有的,而另一方面却是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有又加倍地催残着自己的身心。如纳兰容若,出生在相门之家按理说应该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父慈子孝君明臣贤。可是偏偏自己最心爱的表妹被送进皇宫,为了家族和自己父亲的仕途能怎么样呢?就说纳兰有巨大的勇气,可普天之下又有谁敢和皇帝争女人呢?就在纳苦闷愁苦时,有考中进士可以为官。被皇帝任命为御前侍卫,忙碌的侍卫生涯或许稍微可以缓解对表妹的思念之情。但是,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来说入翰林院或者外出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可偏偏却是需要看皇帝脸色的侍卫,心中的自然确是很苦闷的。这时,纳兰娶了才貌双全知书达理的妻子卢氏陪伴自己度过了最幸福快乐的三年时光。三年后却偏偏难产而死,彻底打击跨了此时的纳兰。一个人在得到美好后却突然失去,怎能不叫人伤心呢?遇到生命中以文相交的沈宛,却因为门第之差不能娶回家。一个怎么能承受如此多的感情摧残,如此多的伤心。情深不寿,或许上天也不忍心再让其伤心了便早早的召回自己的宠儿。


唐宝桢


为什么每年学校运动会都刮风?为什么每年高考都下雨🌧?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倒霉?这些都是自己感觉自己认为。其实整个秋天或春天经常刮风,但运动会那天因为记忆深刻所以记住了,其它都一样的道理。因为对自己的事儿记得牢,所以就感觉自己是那个最倒霉的!

1.早逝的人各种人都有。有些才子在早年就显示出超出同龄人的才华,但是有些在以后就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也就不被人提起,比如孔融。而那些早逝的才子,因为没有以后的经历,人们更愿意想象他们以后会更优秀,只可惜造化弄人,这种对人才的想象和爱惜导致那些英年早逝的才子们被一代代人记住,传唱,比如贾谊、李贺!感慨他们人生的不如意,怀才不遇,抑郁而终!

2.很多文人才子也长寿。太远的不说,古人经常受战乱,政治的影响,很多不能寿终正寝,也不能算英年早逝。就说我们现在的国学大师季羡林98岁,杨绛105岁,周有光115岁……他们虽然也经历了艰难的岁月,但是能坦然面对,开脱自我,所以能熬过去。他们因为有多家思想指导支撑自己的信念,所以看问题比较深刻,不执拗于一事一人!

3.早逝文人才子多是抑郁体质。论才情没几人能比得过苏东坡,但是他经历贬谪的时候不抑郁寡欢,而是快速融入当时的文化生活,所以他没有英年早逝。而林黛玉,虽然是个文学创作的人物,但是可以看出其他有才情的人如果早逝基本跟她的性格一样。多思,多愁!连花儿落了都能引起对自己身世的感伤。愁怨积郁于心,哪有不生病的!


野人可乐


确实,本人也有同感,觉得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才子都英年早逝,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出《过秦论》的贾谊,“诗鬼”李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再别康桥》的徐志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个个文采飞扬、风华绝代,感觉他们的离开,使得中国的文学黯然失色,甚是遗憾。

我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慧极必伤”。历来“文章憎命达”,大凡那些诗词文章写得好的,要么聪慧至极,要么受尽磨难,否则也很难成就泼天文才。聪慧至极的,眼光犀利,思想超前,早早就看透了人性,便会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犹如而立青年与蹒跚幼儿难有共同语言,于是茕茕孑立,孤孤单单,寿命自然难久。受尽磨难的,更是深味炎凉世态,唯有寄情文字,于是健康堪忧。

其次,由于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都名动一时,惊艳世人,堪称当时“网红”,所以知名度颇高,一旦殁去,自然惊动朝野,令人记忆犹新,以致让人感觉才子易逝,其实比起历史上死亡的总体早夭人数,才子佳人寥寥无几。

总之,“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自古文章憎命达。逝者已逝,只盼“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敦杰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史中,不乏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他们有的满腔抱负,但却因壮志未酬抱憾而终。有的则是少年得志,正值勃发之际却英年早逝。不得不说,后者是幸运的,生逢盛世,满腔抱负都得到了宣泄。可他们又都是不幸的,仕途人生不消半生便无疾而终。

若仔细研究便会发现,这些英年早逝的古代才子们,在性格和处事态度方面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他们身上的矛盾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乐观又消极。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学古通今,他们才华横溢,眼界开阔,超于常人的天赋往往能使其洞悉世事。一方面,因为看的太透,他们消极避世。另一方面,因为满腔抱负,他们又对现实充满期许。在这样矛盾性格的催化下,才子们的思想往往会出现症结,久治不愈,身体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点,功利与隐忍并存。古代文人才子普遍隐忍内敛,他们渴望壮志得酬,所以,内心通常都隐藏着光耀门楣的功利思想。可若一旦才情得不到宣泄,他们便会立刻由“春风得意马蹄疾”转为“唳累长空泪垂流”。壮志未酬的遗憾往往会在他们心中形成枷锁,若是能够自我释怀还好,否则,便会积郁成疾。

第三点,坚强却又脆弱。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的确不假,读书能陶冶情操,更能磨练性格。因为,饱读诗书,文人们通常会将现实理想化,极度渴望心境合一的理想状态。可世事无常,人生又怎是“一帆风顺”四字便可道尽的。

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加之,其内心清高孤傲的品格,才子们往往要比普通人还要脆弱敏感,更别提承受所谓的“挫折”了。


天天报料


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发之时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这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处事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西汉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18岁即有才名,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33岁便忧郁而死。唐代闻名诗人李贺,也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多病,27岁便与世长辞;北宋诗人王令,是王安石的连襟,常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不屑“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还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用以谢绝趋炎附会的小人。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同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与活到90岁的文征明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早年屡试不中,及第后却又遭贬。才情与现实的反差让他终日郁郁寡欢,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美誉的清初闻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困惑,从中也能看出他孤独悲观的性格。

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的性格是布满矛盾性的,只是表现出的强弱的区别。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文人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隐忍与功利并存 文人坚强隐忍,沉稳内敛,但在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掩藏着功利之心,一旦壮志未酬,便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能够自我解脱自我释怀尚可,否则必是适得其反,古代文人因此而积郁成疾的数见不鲜。

二、坚强与脆弱同生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磨练性格,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面古代文人更轻易将现实理想化,渴望心境合一的自然和谐状态,这就在他们内心深处埋藏下了脆弱的种子,而世事又哪里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内心的清高,碰到的挫折往往是不能承受的,这时的他们甚至比常人更加脆弱。

三、乐观与消极同在 中国古代文人学古通今,学识渊博,眼界自然开阔。天赋异禀使他们能够洞悉世事,但往往也会因为看得太透,而消极避世,行为做派与世人格格不入,缺乏生活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在这种矛盾性格的影响下,很轻易在思想上形成症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江城古巷旧少年


文人才子嘛,大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认为生活中就应该充满诗情画意。而现实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感觉生活得没意义。这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能想开的还可以自得其乐。而那些想不开的文人墨客,有的失去了人生目标,有的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他们往往是浑浑噩噩,郁郁寡欢,最终落了个郁郁而终的悲惨结果。


甜甜的一笑


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发之时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这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处事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18岁即有才名,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33岁便忧郁而死。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也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多病,27岁便与世长辞;北宋诗人王令,是王安石的连襟,常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不屑“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还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用以谢绝趋炎附会的小人。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同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与活到90岁的文征明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早年屡试不中,及第后却又遭贬。才情与现实的反差让他终日郁郁寡欢,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美誉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困惑,从中也能看出他孤独悲观的性格。

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的,只是表现出的强弱的区别。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文人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隐忍与功利并存。文人坚强隐忍,沉稳内敛,但在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掩藏着功利之心,一旦壮志未酬,便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能够自我解脱自我释怀尚可,否则必是适得其反,古代文人因此而积郁成疾的数见不鲜。

时代的悲哀,为何不少古代文人才子英年早逝?

二,坚强与脆弱同生。读书可以陶冶情操,磨练性格,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面古代文人更容易将现实理想化,渴望心境合一的自然和谐状态,这就在他们内心深处埋藏下了脆弱的种子,而世事又哪里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内心的清高,遇到的挫折往往是不能承受的,这时的他们甚至比常人更加脆弱。

三,乐观与消极同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古通今,学识渊博,眼界自然开阔。天赋异禀使他们能够洞悉世事,但往往也会因为看得太透,而消极避世,行为做派与世人格格不入,缺乏生活的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在这种矛盾性格的影响下,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症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东方影月51747391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史中,不乏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他们有的满腔抱负,但却因壮志未酬抱憾而终。有的则是少年得志,正值勃发之际却英年早逝。不得不说,后者是幸运的,生逢盛世,满腔抱负都得到了宣泄。可他们又都是不幸的,仕途人生不消半生便无疾而终。

若仔细研究便会发现,这些英年早逝的古代才子们,在性格和处事态度方面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作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人生可谓传奇。十八岁名扬文坛,二十岁便成了博士,颇受汉文帝的重用。如果不出意外,贾谊的仕途本该是一帆风顺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过早的参透了现实,贾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言辞犀利,字字切中要害,此举则严重侵害了朝廷老臣和诸侯王的利益。因为群臣的妒忌和迫害,贾谊被迫罢官归隐,仅三十三岁便抑郁而终。

霍去病在中国军事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一位少年军事天才,可以说,自古那么多的名将,都没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少年得志,这些殊荣足矣让很多武将梦想一辈子了,可非常不幸的是,他死的时候只有23岁。也许是霍去病的好运用的太快了,纵观历史的长河,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他这个份上,生前就已经功成名就,封狼居胥,最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同样也是少年得志。据《唐才子传》记载,李贺七岁即可辞章,一时名动京城,就连大诗人韩愈也对李贺幼时的作诗能力惊叹不已,高轩马车下,李贺被要求当场作诗一首,正是这句“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让韩愈见识到了李贺超脱于同龄人的文笔和辞藻。或许是天妒英才,李贺一生虽才华横溢却始终报国无门,仅二十七岁便与世长辞,人生际遇可谓凄凉。

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纳兰性德,可谓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生。出身贵胄之家,父亲还是当朝宰相纳兰明珠。相传,纳兰性德生的玉树临风,气质更是超凡脱俗,因为才情出众,小小年纪便被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可即使人生得意至此,纳兰性德还是没有摆脱“悲苦”的魔咒。少年得志,皇宠加身,这一切对于淡泊名利的纳兰性德来说都是枷锁。

他爱文,可是,帝王偏偏将他点为武将。他好不容易觅得了卢氏这位心上人,可妻子偏偏又在难产中离去。可以说,纳兰性德始终都挣扎在忠与孝、强权与良知、理想与世俗等多重矛盾中。身心俱疲的“人间富贵花”,刚到三十岁便消逝在了人间。著有《谈艺录》的明代才子徐祯卿,十六岁便写出了《太湖行录》、《江行记》等文学作品,之后还被封为了国子监博士。

众所周知,如今影视作品提及的“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以及周文宾,但鲜有人知的是,真实的历史上却并不存在什么周文宾,明代徐祯卿才是货真价实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或许是因为性格孤傲不讨喜,徐祯卿在及第后并未得到重用,郁郁寡欢的他,仅三十出头便无疾而终。“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虽有千古难遇之奇才,却依旧躲不开“英年早逝”的宿命。

据史籍记载,王勃九岁能写文,十岁博览群书,精通五律周易,堪称当之无愧的少年天才。如今为人所知的《滕王阁序》,只是其在十四岁时兴趣而作的文章。如此才情优秀的王勃,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私自处理了官奴,王勃的仕途被迫终止。他在一次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溺水惊惧而亡,终年二十六岁。所谓天纵英才也妒英才,矛盾在这些早逝才子们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得志,名扬天下,好像幸运的像天选之子,可转眼间,命运又扑灭了他们人生中所有的光芒。幸运如他,不幸也如他,如今来看,只是悲苦和幸运的程度不同罢了。

他们身上的矛盾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乐观又消极。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学古通今,他们才华横溢,眼界开阔,超于常人的天赋往往能使其洞悉世事。一方面,因为看的太透,他们消极避世。另一方面,因为满腔抱负,他们又对现实充满期许。在这样矛盾性格的催化下,才子们的思想往往会出现症结,久治不愈,身体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点,功利与隐忍并存。古代文人才子普遍隐忍内敛,他们渴望壮志得酬,所以,内心通常都隐藏着光耀门楣的功利思想。可若一旦才情得不到宣泄,他们便会立刻由“春风得意马蹄疾”转为“唳累长空泪垂流”。壮志未酬的遗憾往往会在他们心中形成枷锁,若是能够自我释怀还好,否则,便会积郁成疾。

第三点,坚强却又脆弱。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的确不假,读书能陶冶情操,更能磨练性格。因为,饱读诗书,文人们通常会将现实理想化,极度渴望心境合一的理想状态。可世事无常,人生又怎是“一帆风顺”四字便可道尽的。

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加之,其内心清高孤傲的品格,才子们往往要比普通人还要脆弱敏感,更别提承受所谓的“挫折”了。



懸壺濟世


历史上的才子很多,也有英年早逝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有些误解。首先,英年早逝的标准年龄到底是多大?唐宋年间四十岁的人就已经算老年人了,比如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老夫二子,其实苏轼当年也只有四十岁,之所以自称老夫,并不是苏轼无病呻吟的感慨,而是按当时的年龄来看确实是老夫了;如此看来,三十多岁故去的也就不应该算英年早逝了,这和当时的生活水平低,医疗水平低有直接关系。如此看来,历史上真正英年早逝的人并不多。再者对于英年早逝的才子来说,他们早逝的原因除了客观条件和意外因素外,大多和抑郁不得志有关。因为既然是才子,肯定有自命不凡,想报效国家大显身手的报负,而大多数人却空有报国之心,所以抑郁,这是早逝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