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撰稿攝影:李 春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自從【圖說甘谷】在公眾號、今日頭條、百度、鳳凰新聞發佈《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後,不僅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而且點擊量超過了10萬。我的好朋友、好鄰居、鐵路工人嶽小山先生看到這篇文章後,一句話令我大為吃驚: 他看渭河3號橋八年。

於是2020年3月30日下午,我們再次赴渭河三號橋,他回憶了3號橋鮮為人知的故事.......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嶽小山:1963年出生,天津市人, 退伍軍人。1994年從鐵路白銀西車站調到隴西工務段三十鋪橋工區,光榮成為一名渭河3號橋的看守。

在三號橋上嶽小山邊走邊回憶道,他是1994年調到隴西工務段三十鋪橋工區的,工作就是看守渭河3號橋,一直到寶蘭2線通車的2002年,一共8年時間。那時候3號橋的看護完全由隴西隴西工務段三十鋪橋工區管理,橋工區最多時有30多名工人,主要任務就是負責3號橋的檢修、保養、看守,因為3號橋是鋼樑橋,3號橋全長490多米,維修量大。後來新建的寶蘭二線雙線橋是530多米,使渭河河床寬度增加40米。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渭河3號橋的看守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接班以後必須要把橋面檢查一遍,看看是否有鬆動的螺絲,損壞的木板,檢查完畢就要向工務的調度彙報。冬看三九,夏看三伏,不管是狂風暴雨,還是大雪紛飛,看護工作雷打不動。最早時一個班12小時,精力要高度集中不能休息,到後來一個班就變成了24小時,晚上11點以後可以休息。正常情況下每2個小時要在橋上巡邏一遍,每逢下大雨,就要穿著雨衣,仔細查看橋樑有無隱患,一到下雪,就要立即清理人行道上的積雪,確保行人的安全。每一列火車過來,就要站在立崗臺上,立崗接車,注目列車通過,查看列車有無安全隱患,如發現列車有安全隱患,立即報告工務調度,然後由調度與列車聯繫緊急處理。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安全重於泰山。3號橋地處甘谷新興鎮與磐安鎮之間,正是雞嘴與豬嘴兩山之間空氣氣流相對集中的區域,每逢狂風暴雨,3號橋就要承受大風的威脅。有一次天快亮時忽然狂風作亂,暴雨傾盆,嶽小山立即穿上雨衣,手持手電和工具上橋查看,發現橋上的10多米人行護板,被大風吹松,有的已經掉到渭河裡,他立即與前來檢查的工務人員全面檢查,並迅速報告工務調度,吹壞的人行護板得到了及時處置。每當汛期來臨,整個三十鋪橋工區都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隨時待命,因為鐵路是半軍事化的單位,保證隴海鐵路大通道的暢通是頭等大事,只要接到渭河上游的鴛鴦鎮鐵路部門渭河上漲的電話,他們就立即進入防汛戰備狀態。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作為3號橋的看護人員,不僅要時刻保證鐵路橋的安全,而且要保證過往3號橋行人的安全。那個時候,磐安鎮三十鋪與新興鎮苟家村之間被渭河隔斷,兩岸人民受盡商品無法交易的疾苦,在這樣的情況下,3號橋的人行通道就成了當地人民唯一的通行道路,但人行通道僅僅是行人的步道,貨物無法通過。隨著橋西邊的民兵崗哨的撤銷,看護人員往往橋東與橋西首尾無法顧及,給人行道的管理增添了難度。有一次一名洛門人揹著許多簸箕從橋西進入人行步道行走,由於背的簸箕太多,被風馳電掣的列車捲起的風吹倒,雖然人安全無恙,但簸箕撒落在人行道上,有的掉到渭河裡被河水沖走,嶽小山扶起這位農民再三安慰。在嶽小山的心裡,多麼希望能修一座橫跨渭河的公路橋啊!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歲月

我卻時時感覺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葉聲中

聽到你的足音

我問落葉

落葉說

你在時光的河裡

我在潺潺的流水中

望見你的背影

我問流水

流水說

你在漂逝的風裡......

時間如流水,逝去了歲月,領略了生活,頓悟了人生。我讀著趙忠祥老師朗誦的《歲月》詩文,與嶽小山一同向寬闊的渭河河床走去.......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知識鏈接:渭河三號橋上了人民幣

渭河3號橋是天蘭鐵路上最長的鐵路橋,橋的建成顯示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天蘭鐵路通車的時候,許多報刊雜誌選用了火車通過渭河三號橋的照片,而且第一套人民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產物,其設計思想是以解放區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典型實例作為選擇人民幣圖樣的題材。 1952年建成通車的渭河三號正好符合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要求,所以成為人民幣圖案,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展經濟統一貨幣,從1949年開始發行第一套貨幣,前後共發行62種版別,種類繁多,有1元,2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元,50000元,並且每種券有2到10種不等版面,所以共62種版別。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第一套人民幣每種圖案設計都非常精美,被人們認定是中國貨幣中顏色最鮮豔的貨幣。尤其是5000元券(為1953年製版發行),一直被人們青睞。這張貨幣的正面是我國的渭河橋,而且上面有列車經過,天地之間大山和河水映襯,火車隆隆,河水粼粼,彷彿一張精美的油畫,非常漂亮。第一套人民幣本來非常稀少,市面僅存3-5套,收藏價值極高。由於稀少,流通時間又很短,僅1年8個月。所以沒有多少人見過這套人民幣,並且只有渭河橋5000元券是採用新格式,從左向右排版。

甘肅甘谷嶽小山:重訪渭河三號橋 回憶八年看守情

攝影編輯李春,甘肅省甘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