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我们需要中国吗?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书,开篇便提出这个问题,其作者邦乔妮(Sara Bongiorni) 亲身试验拒买中国产品一年,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然而从这次新冠肺炎爆发后全球各地的反应来看,答案似乎已揭晓。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苹果CEO库克近日宣布,今年第一季营收将无法达标, 原因正是始发于中国,现已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我们恢复正常的速度比预期还要慢。”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表示,在美国销售的抗生素、降血压等数百种药物,都要用到中国原料;智库黑斯廷斯中心顾问吉布森(Rosemary Gibson)说,“若中国断供,美国的诊所、医院几天内就会关门”。丹麦啤酒商嘉士伯(Carlsberg)、美国牛仔裤名牌Levi、印度塔塔汽车(Tata Motors)最近都发布获利预警,原因都是中国。韩国现代汽车工厂宣布停工,因为中国原料无法送达;苹果、星巴克与麦当劳公布最新财报时,都提到新冠肺炎和中国等字眼。

这些国家、企业与个人,背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却都因为中国成为命运共同体。经济学家施林(Neil Shearing)说,这次疫情显示: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心脏。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根据麦肯锡2019年发布的《中国与世界》报告显示,中国对世界的经济依存度正逐渐下降,从2000年的0.8下降到

0.6;而世界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已经从20年前的0.4上升到了1.2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印度、东南亚难以取代


劳动力人口

完善的基建

企业投资


用历史上的黄金做对照。20世纪初,各国货币发行都采用金本位制, 一开始原本运作良好,直到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透过金本位制传递到各国,演变成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当时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称之为“金脚镣”(Golden Fetters),他说:“很少英国人不想敲开我们的金脚镣。”

如今各国早已挣脱「金脚镣」,套上的却是另一个“中国--脚镣”,现代人日常生活产品,几乎离不开中国。为什么世人自愿套上“中国--脚镣”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例如印刷电路板——这是洗衣机等电器不可或缺的电子零件,中国的产值占全球逾一半;中国为全球供应了 90% 的个人电脑、90% 的手机和 70% 的电视机;美国进口服饰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近年来不少专家讨论,何者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首选就是印度。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研究报告《中国供应链会被打破吗?》用实际数据比较中、印的不同:

十五岁至六十四岁工作年龄人口:中国超10亿人,比印度多1.2亿。

人民识字率:中国95%,印度69%。

基础建设品质:中国全球排名46,比印度高20名。

航空货运里程数,中国超过230亿,是印度的近10倍。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企业行为也说明一切。据台湾咨询机构-中华徵信所《2019年台湾百大集团调查》,即使中美贸易战升温,仍有近七成台湾企业未在印度布局。至于已在印度投资的前百大台企,共有63家在当地成立分公司,但超过一半在赔钱(33家)!

另一讨论热点——东南亚,中华徵信所的调查显示:台湾对东南亚的投资家数、营收总额、获利总额,分别仅约占中国的26%、18%、26%。该报告称,东南亚地区在十年内仍难以撼动百大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地位。


空间巨大 未来可期


即使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崛起:中国可以没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企业为什么这么喜欢中国?

摩根士丹利分析为三大原因:群聚效应,产业链完整,庞大的消费市场。


群聚效应

由于劳动力充足、基建完善、市场庞大,跨国企业纷纷聚集在中国,这种群聚大量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他们分享资讯,产能互补,外来者也有强烈意向加入这个圈子,形成正向循环。若个别企业想搬家,就得花资源去弥补这个好处,这会立刻带来营运压力。

完善的供应链

其次,中国的产业链非常完整。例如珠三角,方圆十公里内就能让客户完成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部流程,因此不少企业虽搬离中国,仍在利用中国。

日企富士施乐在越南设厂,就是从中国珠三角进口驱动零组件,再用越南海防工人组装;日本的京瓷、韩国LG,也都采用这种分工模式。《经济学人》评价越南优势之一是:没有一个国家离中国南方制造中心如此之近。

庞大的消费市场

最后,中国本身也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像瑞典机器人ABB这样的企业,不只在中国制造,也在中国销售,若企业搬到别国,仍要以中国为主要销售地,反而增加运输及物流成本。


写在最后

放眼全球,当下的中国就是“最好的时代,希望的春天!”。珍惜当下,吾辈当乘势图强!

摘自:台湾《商业周刊》(有微调)


客观 中立 专业

不服务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

学习更多知识 掌握更多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