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创作:唐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诗


行书创作者:冯彬 2020/3/27

行书创作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行书创作:唐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诗

行书作品:唐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作者:冯彬)

说起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这首诗,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

清代的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诗。

有一天,她找来一把扇子,希望把这首诗写到扇面上,众官推荐了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来写,这位大臣听说要给慈禧太后写字,当时又惊又喜,可能是这位大臣太过于紧张的原因,在书写过程中把“间”字漏写了。

慈禧一看龙颜大怒:

“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

这个大臣一听着实吓得一身冷汗,他知道这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但是这位大臣脑子转得特别快,急忙说道:

“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另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

接着他马上给慈禧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接过扇子也反复读了几遍,觉得真是有另一番风味,立即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

各位看官,通过这则故事,是不是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呢?


言归正传,把话题转到创作的这幅拙作上,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这幅作品正文是一首七律诗,共28个字,采取行书的创作体裁,模式竖写,分五列,规格尺寸为:60*100cm半生熟宣纸。

为了便于解读我把整幅作品又放大截成二幅,下图是前半部分:

行书创作:唐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诗

行书作品: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前半部分(作者:冯彬)


从作品的整体上看,布局合理,留白适中,结构上也能做到上下连贯,用笔比较熟练,一气呵成。从章法上来看,笔法流畅,线条灵动,发挥虽然随意但又不失法度,符合行书的结体和布局特点。从第一幅作品中可以充分说明以上的特点。

我在书写过程中尽量做到字体大小错落有序,基本做到了“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列与列之间保留距离适中,对整个版面来说清淅、明了,布局合理。

说到“笔法流畅,线条灵动”,从这幅作品的“黄河、孤城、何须、春风”等写法中得到体现,不但做到了笔法流畅,线条飘逸,而且感觉运笔熟练,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停顿(见放大的截图)。

在我的这幅作品中还能较好地处理轻重、浓淡、起伏、偏正、纵横等关系

如“黄河”、“一片”、“春风”、“须怨”、“不度”、“玉门”等词语的写法,均能体现轻重有度,浓淡相宜,纵横有势等行书书写特点(见放大的截图)。

再从作品的布局上我们也能得知稀疏、留白均比较得体,不会给朋友们感觉密密麻麻写满整张纸的压抑感,每行每列,甚至每个字都做到稀疏有度、留白适量(见图1)。

在正文28个字当中,出现了3处6个字的连体写法(见放大的截图),如:黄河、孤城、春风等,符合行书字与字相连的特点,这也是行草书章法布局的看点。以上的连字线条连接新淅、自然、飘逸,并能巧妙地运用多种连笔技巧,这是我在这幅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点(见图1)。

行书创作:唐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诗

行书作品: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后半部分(作者:冯彬)

此幅行书作品正文出现了三个“门”字框,分别是:间、门、关,对这三个“门”字框我采用了不一样的笔画写法(见图1)。这符合行书的书写表现形式,一幅好的行书作品在出现同样的字或者偏旁时,应尽量避免雷同的写法。

但是,我的这幅拙作也存在许多缺点,如:墨的虚实没有掌握好,上下留白也不够,等等。

企盼师友们在欣赏我拙作的同时,找出作品的不足之处,便于我在今后练习过程中加以改进,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