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列車炮好像到現在都沒有?

淘爸17


列車炮又稱鐵道炮,如今不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已經被新的武器取代,不過它最輝煌是在二戰中當時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蘇聯都有類似的火炮。

列車炮的出現是因為考慮到原先的火炮機動性有限而且射程較近,因此迫切需要加強火炮的機動性與提高火力,而這類火炮基本用於海岸防禦。

蘇聯方面鐵道海岸炮的想法最早1927年由工程師А.Г.杜科爾斯基提出,他的想法是利用未完工的“伊茲梅爾”級戰列巡洋艦主炮(一共11門,1913年英國維克斯公司製造)生產356毫米鐵道海岸炮。 1930年初,共和國軍事委員會決定組建一個特別設計局用於這型火炮的生產,該項目在1930年4月29日獲得通過,火炮型號定為ТМ-1–14(ТМ表示Транспортер морской海軍移動型,1表示第一種型號,14表示口徑14英寸356毫米),併為此修建了1條2千米的鐵路線。在1932年4月5日的炮擊測試中,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該型火炮機動性很好,操作比較方便,射擊效率較高且符合時代需求。鑑於其可靠性,在1933年6月8日和6月15日分別擁有了第2門和第3門。

之後在1933-1934年又生產了6門ТМ-2–12 型305毫米鐵道海岸炮。1938年又利用1915年沉沒的“瑪麗亞女皇”號戰列艦的305毫米主炮生產了3門ТМ-3–12 型305毫米鐵道海岸炮。在當時,這兩型鐵道海岸炮在戰術技術數據上毫不遜色於當時其他國家。與美國和法國同類型火炮不同,它們的方向射界可以達到360度,而對方只有20度;在高低射界上,可以達到- 2〜+ 50度,而對方只是+ 20〜+ 40度,而且,它們沒有實現機械電氣傳動。

戰爭結束後,蘇聯利用原先“蘇聯”級戰列艦上Б-37型406毫米艦炮開始研製TM-1-16型406毫米鐵道炮的研製工作。1954年12月,火炮都停止了研製工作。

1954年6月,蘇軍還進行了新的TM-2-180型180毫米鐵道炮的研製,射擊射程可以達到23千米,火炮準備採用研製中的84型巡洋艦CM-48型180毫米主炮。相關圖紙和技術文件在1954年7月完成。不過當年年底都停止了研製工作。

由於這種情形,二戰中的海岸炮在蘇聯海軍長時間服役。在1984年1月1日,蘇聯海軍依然有13門鐵道海岸炮在服役,8門TM 1-180型在黑海艦隊,2門TM 3-12型和3門TM 1-180型則部署在列寧格勒海軍基地。

當然,最終導致鐵道炮退出歷史舞臺的是機動性有限,在新的航空兵突擊下生存能力較低以及比其射程更遠、精度更準的岸防導彈與地地戰術導彈的出現。


榮華之武器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列車炮本質是超重型大炮。

古代也有這種超重型大炮,比如土耳其人攻打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巨炮。

在那個年代,這種巨炮是採用馬匹拖曳的。由於火炮重量太大,所以拖曳極為困難,甚至基本不能長距離移動。

但在沒有導彈的時候,大炮是最有效的可以遠程攻擊重型武器。

所以,即便有很多技術上的限制,超級重炮也是普遍出現的。

比如在二戰期間,仍然有大量的列車炮,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

冷戰時期,著名的布爾博士也曾試圖藉助伊拉克資金,研究可以將衛星射入太空的巨炮。

由於鐵路網的發達,可以大大提高了巨炮的機動力。

基本上有鐵路的地方,巨炮就可以裝在機車上,順著鐵路到達。

以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為例,它並不是擺設,也參加了諸如薩瓦斯托波爾、列寧格勒戰役。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列車炮的技術缺陷越來越多。

第一,它的機動性太差,很難離開鐵路。

而敵人只要撤退時候有計劃的破壞鐵路,列車炮也就很難趕到最前線,除非你自己修復鐵路。

但修復鐵路需要漫長的時間,路沒修完可能戰役就結束了。

第二,過於大的體型,難以逃過空中列殺。

列車炮都是龐然大物,然而非常脆弱。

一架敵機隨便投擲幾個炸彈,就可以將列車炮炸壞,無法使用,必須修理。

第三,射程有限,不實用。

大部分列車炮的射程不過一二十公里,多的不過二三十公里。

射程越遠,精度越差,就必須古斯塔夫擊毀蘇聯要塞,就發生了40多發炮彈。

這種火炮由於炮彈巨大,炮管磨損嚴重,發射50發就得開回德國換炮管。

所以,列車炮是一個嬌貴的特種武器。

總之,導彈出現以後,有了列車炮的優點,沒有了列車炮的缺點。

尤其精確制導彈藥出現後,列車炮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薩沙


題主大意了,列車炮在很早以前就誕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只不過戰後被迅速淘汰了而已。

比如說世界上口徑最大的火炮——古斯坦夫巨炮,該炮除了使用列車機動以外,就連射擊時的射界都需要通過列車行駛姿態來實現調整,是一種最典型的列車炮。

列車炮概念最早由英國人安德森於1850年提出(此人在著作《國防》一書中最早提出在列車上架設火炮的概念),而啟發安德森的靈感來源於當時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蒸汽機列車“火箭”號,該型火車在1829年問世。

可以說人類所發明的各種高科技大多數都是為戰爭服務的,即便偶爾有那麼一兩種科學技術的發明與戰爭無關,但是它們最終還是會被利用到戰爭中,而蒸汽列車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

蒸汽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從而引發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既然它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那麼對提高戰爭效率也是有益的,於是軍事工程師們開始著手將原本用來服務工業發展的蒸汽列車改裝為安裝大炮的列車炮,用來服務戰爭,列車炮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問世的。

世界上第一種列車炮誕生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當時北方聯邦軍在圍攻南方聯邦軍佔據的彼德斯堡時(彼德斯堡戰役),將13英寸臼炮架設在貨運列車上(M1861型海岸迫擊炮,口徑330mm),通過軌道機動至南方軍後方實施炮擊,南方軍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美國在南北戰爭中列車炮的成功應用激發了各個列強國家對這類武器的研發熱情,其中德國表現最為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成功研發出一種當時世界上射程最遠的火炮——威廉大炮,該型火炮口徑210mm,全重125噸,架設在重達250噸的列車底座上,由蒸汽列車驅動,最大射程為130公里,可以從德國本土直接轟擊法國首都巴黎,故此也稱為“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的誕生標誌著現代列車炮時代的到來,下面我們來介紹列車炮的相關知識,並分析列車炮被淘汰的原因。

▼下圖為法國大西洋壁壘博物館收藏的德國K-5列車炮,它的口徑為283mm,炮管長21.5米,戰鬥全重218噸,炮彈重255千克,最大射程86公里,射速為8發/小時,1944年的安琪澳戰役中該炮給盟軍造成巨大損失,一度壓制盟軍長達4個月。

列車炮分為多陣列列車炮和單陣列列車炮兩種

列車炮的種類分為兩種,即多陣列列車炮和單陣列列車炮。多陣列列車炮是指在列車上架設多門火炮;單陣列列車炮是指列車上只架設一門火炮。

多陣列列車炮口徑較小,口徑通常在300mm以下,每列列車可掛載6~12門,比如德國的8陣列150mm列車炮(實際口徑為149.3mm),它掛載8門火炮,每節車廂架設一門,由兩臺蒸汽機頭驅動(前後各一臺)。

多陣列列車炮的特點是火炮系統重量輕,火炮可實現360度射界無死角射擊,火力輸出可持續性高,機動性高等等,可以覆蓋方圓10~20公里以內的目標。

在人拉馬馱的年代,多陣列列車炮的優點是非常突出的,只要有鐵路的地方,它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指定位置,當列車停穩以後即可展開火炮對目標快速實施炮擊,當炮擊結束以後又可以最快的速度撤離陣地,避免受到敵方報復性火力的反擊。

然而隨著內燃機技術的發展,汽車越來越普及,戰爭中那些原本用人拉馬馱的火炮也開始使用汽車牽引,火炮的機動性也因此大大提高,這時候口徑略小的多陣列列車炮的機動優勢地位就開始下降了,固定的鐵路反而制約了列車炮的機動靈活性。

在這種情況下,射程近、威力小的多陣列列車炮不再適應戰爭需求,軍隊需要一種具備戰略火力支援功能的遠射程、大威力火炮,故此,單陣列列車炮開始問世。

單陣列列車炮的口徑非常大,通常在200mm以上,射程超過20公里,每列列車只能搭載一門火炮,由4臺以上蒸汽機車驅動。

它的特點是整個火炮系統非常笨重,火炮只具備調整俯仰角功能,不具備射界調整功能,由於口徑巨大,火力輸出可持續很低(射速),比如。

大口徑單陣列列車炮的威力十分驚人,比如英國使用戰列艦的艦炮改裝的MK-2型列車炮,它採用一門MK9型BL305mm40倍口徑單管火炮,炮彈全重390千克(穿甲彈),炮口初速756米/秒,最大射程24公里,射速為2發/分鐘。

單陣列列車炮威力巨大,單門火炮一次火力投送相當於一個炮兵營,適合用來攻擊堅固的固定目標,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各國都在努力研發單陣列列車炮,比如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其中以德國最具代表性,二戰爆發前該國研發出口徑為800mm的列車炮,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火炮。

▼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裝備的150mm多陣列列車炮,它們可以根據需要分散開來使用,這個時期的列車炮只是簡單地將火炮架設在列車上,還不是二戰時期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列車炮。

戰爭中使用列車炮進行炮擊的方法

由於多陣列列車炮已經被淘汰,所以我們這裡所講的列車炮使用方法針對的是單陣列列車炮,就以口徑為800mm的德國“古斯塔夫”列車炮為例來說明吧。

“古斯塔夫”列車炮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系統在戰鬥狀態下全長53米,高12米,火炮全重400噸,系統全重1488噸,炮彈重量為7~4噸不等,其中穿甲彈7.1噸,榴彈4.8噸,最大射程60公里,正常射速為7天/發(一個月只能打4炮),爆發射速為4發/天。

當前線需要巨型列車炮提供火力打擊時,需要戰區指揮官下達命令,因為一門“古斯塔夫”列車炮需要總兵力為4000人的師級部隊來伺候。

根據作戰需求,先頭部隊首先將所需彈藥運往前線,由於炮彈十分沉重,需要用列車進行運輸,每一節車廂只能運載一發炮彈,假設作戰計劃中一共需要發射10發,那麼彈藥運輸一共需要4列列車進行運輸,其中兩列運炮彈,另外兩列運發射藥(每發炮彈需要1~1.8噸的發射藥)。

接下來是工程兵的部署,這個環節是使用“古斯塔夫”列車炮進行作戰最繁瑣的一部分,工程兵的人數相當於一個團(1400人),也需要4列列車來運輸,其中一列運兵,一列運器械(包括各類工程車輛),剩下的兩列專門運鋼軌和木枕。

工程兵們在到達目的地之前需要對沿途的鐵路進行評估,然後對不符合列車炮通行的路段進行加固和修改,比如橋樑、隧道、路基等等。

到達目的地以後則需要開闢可供列車炮停放的場地以及後續部隊駐紮所需的場地、房舍、工事等等設施。

最後出發的是約2000人的炮兵部隊、警衛部隊、後勤部隊等等,待所有部隊在目的地集結完畢以後,由少將指揮官負責指揮調度。

首先指揮部需要向前線派出偵察兵對目標進行測繪,然後指揮部參謀軍官們根據測繪數據繪製工程設計圖,接下來就該工程兵出動了。

工程兵按照工程設計圖開始為列車炮鋪設軌道,由於“古斯塔夫”列車炮不具備射界調整功能,因此軌道鋪設必須嚴格按照圖紙要求進行,即始終保持與目標在同一直線上。

鐵路竣工以後需要指揮部的參謀軍官們來驗收,驗收通過過以後,少將指揮官就可以下達作戰命令,這時候列車炮就可以進場了,這個過程一般不超過14天。

在實施炮擊時一般每開一次火,列車炮就需要根據前線偵察兵彙報的彈著誤差進行一系列的調整。

當彈著點圓概率誤差較小時(≤60米),火炮只進行俯仰角微調;當誤差值較大時(>60米),需要重新測繪地形並重新修築兩條鐵路,直到火炮能夠準確命中目標。

▼下圖為正在接受元首檢閱的“古斯塔夫”列車炮,該型列車炮在移動時需要為其修建兩條平行鐵路,同時時還需要在鐵路兩側修建龍門吊的軌道,以便使用兩座10噸級的龍門吊來吊裝炮彈和發射藥,每次部署該型列車炮需要調動4000人的部隊協同施工,工程量大得驚人。

列車炮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被迅速淘汰的原因

列車炮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即使在炮擊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炮彈巨大的威力足以彌補誤差,比如1942年蘇德戰爭中,6月5日到6月17日12天裡,德軍的“古斯塔夫”列車炮總共發射了48枚炮彈,摧毀了“斯大林”“西伯利亞”“馬克辛姆高爾基”炮臺等多個堅固堡壘。

雖然炮彈落點距離目標中心位置還有30米,但是巨大的威力還是摧毀了蘇軍堡壘,不僅如此,7.1噸重的穿甲彈在鑽入30深的地下爆炸以後所形成的劇烈震盪甚至將蘇軍行駛在附近海域的炮艇都震沉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為何在戰後會被迅速淘汰呢?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列車炮本身過於沉重且操作複雜,部署起來十分繁瑣;第二、航空技術的發展;第三、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第四、火炮技術的發展。

第一點原因咱們在上述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不再贅述。

第二、航空技術的發展

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飛機飛得越來越遠、越來越高、載彈量越來越大、投彈精度越來越高。列車炮歸根結底還是解決火力投送能力以及火力打擊精度的產物,在研發列車炮時飛機的載彈量基本上不超過5噸,然而自二戰爆發以來,載彈量達到10噸的轟戰機已經問世。

比如美軍的B-29轟炸機,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主要依靠該型轟炸機對日本實施毀滅性的轟炸,在日本宣佈投降之前,一共向其本土投擲了16萬噸炸彈,這樣的火力投送能力是包括“古斯塔夫”在內的任何一種列車炮所望塵莫及的。

而且飛機已經可以大量從航母上起飛,在掛載炸彈或者魚雷的情況下向幾倍公里以外的目標發起攻擊,這樣的能力也是列車炮所不具備的。

更重要的是,現代飛機已經更夠使用各種精確制導炸彈,打擊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以前需要幾十架次進行輪番轟炸才能摧毀的目標,在使用精確制導炸彈時一個架次就能達到打擊效果。

第三、核武器技術的發展

沒有什麼問題是一顆核彈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顆。在二戰後期,美軍為了儘可能地削弱日軍的戰力,平均每天都要使用1000個架次的B-29轟炸機對其本土實施無差別戰略轟炸,用了4個月將日本主要城市的主要城區炸成一片廢墟(1945年3月到7月),相信這樣的火力已經達到了常規武器的極限。

如果在轟炸行動中將常規炸彈換成核武器,那麼轟炸就不需要如此漫長,每一個城市只需要一顆核彈就足以炸成廢墟,比如長崎和廣島,它們分別被美軍名為“小男孩”和“胖子”的核彈所轟炸,在爆炸瞬間就有十幾萬人死亡,隨之而來的是無數建築物被摧毀。

現代核彈的威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小男孩”和“胖子”這樣的原子彈,而且體積更小,比如美軍的W-64戰術核彈頭,它的威力為5000噸~20000噸之間(爆炸當量可調),而體積則只相當於一瓶2L的飲料,這樣的威力恐怕是列車炮連續發射1000次也比不上的。

第四、火炮技術的發展

可謂今非昔比,現代火炮技術的發展已經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身管火炮已經實現自行化,而且在計算機火控系統的輔助下,射擊精度越來越高,在使用精確制導炮彈的情況下單炮命中率已經超過80%,在使用滑翔彈的情況下射程甚至超過了100公里,比如說美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上使用的155mm艦炮。

除了身管火炮之外,還有火箭炮,現代大口徑火箭炮不僅打得遠,而且打得準,比如我國的衛士-2D遠程火箭炮,它採用垂直髮射方式,一次齊射可發射6枚口徑為406毫米的制導火箭彈,射程400公里,圓概率誤差為160米。

最值得期待的是正處於研發階段的電磁軌道炮,它在未來將全面取代所有的火藥發射火炮,所以說列車炮的淘汰是必然的,嚴格地講,所有的火炮最終都會被技術更先進的電磁軌道炮取代,淘汰只是時間問題,只不過列車炮被淘汰得更快而已。

▼下圖為正在投擲MOP巨型鑽地彈的B-2隱身轟炸機,該型炸彈全重13.6噸,採用GPS衛星制導+慣性制導,可擊穿60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打擊效率是列車炮所不能比擬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列車炮好像到現在都沒有的原因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列車炮就被淘汰了,所以現在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它們的身影了。第二、列車炮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而且在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名氣不大,這恐怕是列車炮被人遺忘的主要原因。

殺戮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有組織的殺戮被人類稱為“戰爭”,戰爭的目的是奪取對資源的掌控和分配的權利,贏得戰爭就贏得一切,而輸掉戰爭就意味著失去一切,因此人類為了贏得戰爭,會將一切有利於提高戰爭效率的科學技術優先應用到戰爭中。

蒸汽列車在那個時代屬於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技術,雖然科學家發明它的初衷是為了提高生產力,但是在軍事家眼中它就是一種具有作戰潛力的高機動和高運載能力平臺,將大炮架在列車上就成就了列車炮。

然而人類對科學技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列車炮最終還是在科學進步的大浪潮中被淘汰了,列車炮的淘汰其實也是目前所有武器裝備的最終命運。

▼下圖為瓦特蒸汽機改良的蒸汽列車,俗稱“萬能原動車”,瓦特老爺子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發明的蒸汽機最後會被改裝成用於戰爭的列車炮。


兵器知識譜


在追求火力的時代,大炮越造越大威力上來了份量自然也跟著猛漲,再用傳統的人拉馬拽肯定拉不動。再加上火炮部署要求的機動性無法滿足,這個時候就用上了載重能力較強,還具備一定機動能力的火車。

列車炮興起於一、二戰時期,比如很著名的德國古斯塔夫重型鐵道炮,1344噸的份量除了鐵道沒什麼裝備可以拉的動。不過它的用途也很單一,轟擊大型要塞和巨型碉堡,也能扮演前線火力支援,就是開火前準備太複雜忙活一天可能就為了發射一枚炮彈。


列車炮由於份量大火力很強大,在沒有導彈的時候身管長寬決定著射程及威力,但列車必備的鐵軌卻限制了它實力的發揮。機動起來是很快,不過鐵軌總不能隨時修、修到任何地方吧?因此,這種類型火炮通常部署線路相對固定,數十公里的射程可以讓它成為缺少空軍火力下的有力保障。戰時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攻擊碉堡、要塞,甚至有了一戰時德國使用射程130公里巴黎大炮轟擊法國巴黎的場景。

不過列車炮雖然火力猛、射程遠,實戰中確實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過由於自身太過於笨重,機動過程還涉及到複雜拆卸。另一方面造的越大成本越高,火炮身管壽命短,實際效費比不高。因此在導彈出現後,具有更大射程以及更大機動性,相對比下顯得特別笨重的列車炮終於退出歷史舞臺。


河東三叔


列車炮已經是被淘汰的東西了,它屬於大炮時代,在今天這個航空技術、導彈技術已經成熟發展的時代,列車炮哪還能起到什麼作用?


在大炮為王的時代,炮火幾乎是人類唯一的遠程火力投送方式,但是火炮這東西的射程畢竟有限,想要提升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就得使用更大口徑、倍徑的火炮。這些沉重的東西哪怕在今天都很難運輸,所以當時的人們想了個辦法——將之安裝在火車上,依靠力大無窮的火車來移動它們,到時候鐵軌所到之處,皆是列車巨炮們的戰場。


像二戰時又名的“多拉大炮”和“古斯塔夫”就是典型的列車巨炮,德國人將它們開往蘇聯,用於轟炸蘇聯的要塞堡壘。這種體積誇張的火炮根本沒有別的方法運輸,將之放在鐵軌上是最好的做法。


其它的像當年“巴黎大炮”、1938年的“K12列車炮”等等,都因為巨大的體積,需要鐵路幫助其完成機動,否則這種巨炮將成為毫無用處的固定炮臺。


除此之外,為了保護列車的安全,避免鐵路線被破壞,人們還將一些常規口徑的火炮、機關炮等安裝在火車上,再輔以裝甲防護,製成了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炮比起列車巨炮們存在感低的多,但真實歷史上這些裝甲列車炮的曝光度卻遠高於前者,沒有它們,便沒有鐵路線,這些列車炮是鐵路破壞者最大的敵人。


但是當二戰結束以後,新出現的導彈技術很快就終結了所有的列車炮。實際上,德國人傻大的巨炮技術能效比奇低,只能算是那個時代的一種舊技術頂峰,當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和遠程轟炸機普及後,誰還稀罕這些既打不準,射程也不行,目標還大的昂貴玩意兒呢?

隨著火箭技術的突飛猛進,最後人類連月球都能上了,洲際彈道導彈、遠程巡航導彈和各色中程導彈更是比比皆是,實在不行還有噴氣式戰機和空對地導彈,哪個都比當年的巨炮頂用,人們自然而然也就不關心過時的技術了。



裝甲列車炮也是一樣,新的環境裡,人們再不會通過鐵軌往外打仗了,航母、航空運輸、兩棲攻擊艦和機械化交通成為今天的主流,連帶著裝甲列車炮也就被淘汰了,反正真出了事兒裝甲列車也頂不住現代武器。

現代享受當年巨炮地位的是導彈,尤其是那些彈道導彈,它們有相當數量是通過鐵路進行機動的,時不時的就轉移位置,將自己的行程變得詭譎莫測。


王司徒軍武百科


列車炮簡單的來說就是架在鐵軌上的炮

這東西在當年可以增加火炮的機動性,從而達到快速支援的目的。

額.......所以說這東西在當今有什麼用?還要把它固定在鐵軌上.......我一發東風41過去就能消除對面的忤逆之罪,物理超度鉅萬億。

這威力,這精度、這機動性.......豈是列車炮那種的可比?所以說列車炮沒落了。


南黎23333


列車炮這玩意本身就是一種依靠鐵軌來運輸的重型遠程火炮... 他的關鍵字是——遠程

然後你想二戰之後啥玩意崛起了?
導彈啊~~

對,導彈這玩意飛行距離又遠,又不需要像遠程火炮一樣弄個又重又大的基座(相對而言),幹啥還要列車炮?

就算要用火車拉著機動...也是列車導彈啊,要啥列車炮


瘋狗的輕武


列車炮使用的首要條件就是有鐵軌,所以它要麼是沿著現有鐵櫃移動,保護鐵路附近城市或者海岸線,還要固定炮位,因為它後坐力太大,必須在加固過地基的路段上使用,要麼就是大型戰役攻打永備工事用,臨時修一條鐵路過去,然而列車炮太重,炮彈也重,射速慢,也不夠精確,說白了列車炮是一種性價比相當低的玩意,只有某些為了炫耀冶金技術的國家才造了倆那個玩意,平常誰還用?飛機轟炸不行嗎?


kaobei001


有了法拉利,誰還用牛車?列車炮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以列車為載體機動的遠程火炮,比如巴黎大炮,一般說道列車炮指的是這種。還有一種就是裝甲列車上的火炮。後者不說了,裝甲列車早都淘汰了。前者為什麼消亡?因為有各種各樣射程精度威力或性價比碾壓列車炮的存在問世。列車炮存在的意義在於超遠程打擊,但所謂的超遠程,是相對於普通火炮而言,巴黎大炮最大射程131公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系統全重375噸的代價,只能在鐵路機動。而且在最大射程上毫無精度可言。現代戰術層面的遠程打擊動輒數百公里。三百公里以內的短程彈道導彈可以在國際上自由出售,自用的還可以再加幾百公里,中遠程彈道導彈更不待言,數千上萬公里也能實現。還有大批的遠程火箭彈,100-300公里,加上簡易衛星制導,精度遠勝巴黎大炮,而且整個系統可以裝在越野車上機動。在射程、精度、機動性等方面完完全全碾壓巴黎大炮一類的列車炮。至於飛機,航程就更是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所以在二戰的時候,列車炮就已經過時,到今天列車炮已經完全被掃進歷史垃圾堆裡無人問津。











薺菜糰子


簡要說明一下,

一,只能在鐵軌上部署,也只能打擊鐵路兩邊的目標侷限性大

二生存差,只要破壞鐵軌,列車炮就作廢了

三威力差,火炮口徑大,經濟性差,生存也比較差,比如多拉大炮,巴黎大炮,目標太大,在現代戰爭無法生存,火炮口徑控制下來到155左右了,又不如自行火炮,卡車炮部署方便。

四,可替代火力多,卡車炮,履帶自行火炮,武裝直升機,各種導彈,都比列車炮強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