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玉文化是中國社會文明進程最重要的標誌。以玉為載體的玉文化,更是嚴重影響著中國古代人們的思想觀念。

先祖們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演變和發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撿石為器到加工製造石器再到發現玉石並製造加工玉器及工藝品,一步一步地由矇昧走向文明。

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所以,玉是一種美,是一種文化,它深深地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之中。

玉是社會文明的象徵,並形成了一種特定的玉文化,它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其內涵又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玉文化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

第一階段,在“審美國度”裡以玉作為美的價值而存在的階段。

時間:新石器時代至公元前3400年之間。

內涵:玉的出現開啟了中華文明的里程碑。

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其本為玉,可以說,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

良渚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玉文化。良渚文化從“東南往西北”的土地版塊線上,開闢了一條玉石之路,貫穿了長江與黃河兩大流域。用玉文化融合了兩大文化區系,就是以玉為標誌的制度文明——禮制產床上,一個“審美的國度”——文化中國誕生。

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人類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新石器時代。從新石器時代走向青銅器時代,這是世界文明的通例。但中國卻是一個例外,那就是,當西方文明正走向青銅時代時,中國文明則順著新石器文明的慣例,進入一個審美的玉器時代。西方文明史視野下的古代國家起源於青銅時代,而中國文明史視野下的古代國家則起源於玉器時代。因此,中國文明有了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國家觀念。青銅文化的國家與玉文化的國家有不同的文明屬性,即青銅國家的本質,有著明顯的暴力認同特性;而玉製的國家,如同玉的本身,不具有青銅那樣的暴力屬性,呈現出文化認同的特性。

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第二階段,玉作為“神玉”的階段。

時間:黃帝及唐、堯時期。

內涵:玉為神靈和祭祀及權力的象徵。

對於社會發展的過程,我們知道:先有神權,再有王權;先有宗教世界的不平等,再有人世間的不平等。神權推動了王權的發展。

玉器在這個發展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被賦予了明顯的宗教禮儀的神權色彩,而且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社會政治領域中權力與富貴最重要的物質表現形式。不同形狀、不同紋飾、不同數量、不同組合的玉器成為擁有者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職能、等級和權力最主要的象徵。如:玉鉞,沒有刀刃,不能作為戰鬥工具,它所表達的是一種軍事權力的象徵。

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第三階段,“以玉載禮”階段。

時間:起於夏代,止於春秋前期。

內涵:玉成為王公、貴族的身體標識。

夏、商、周時代,國家的政治體制已成體系並日趨成熟,軍事和王權政治隨之取代了神權而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力量。統治階級為了彰顯戰爭中取得的豐功偉績及王權的高貴,將玉兵器打造成各種禮器,用以顯示著王權與身份。如“玉璽”、“玉璋”、“玉圭”等一些王室的專屬用品。

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第四階段,予玉以德階段。

時間: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

內涵:玉承載著儒學的理念與思想。

“君子比德於玉”的理念,是儒家思想賦予玉以德的觀念。《禮記》賦予玉有五德、七德、九德、十一德之不同的說法。儒家“玉德”的理念立足於古玉器文化傳統中“禮”的內涵的傳承和演變。

結束語。

玉文化是一種高雅、聖潔的的文化,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及社會發展。

遠去的年輪|淺析中國玉文化的內涵及其演變、發展歷程。

時至今日,在我們的政治、軍事、宗教,民生之中,處處都可以觸碰到玉文化。如:在文化禮義方面,古代的“君子比德於玉”的思想,被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文化的靈魂深處;在國家大義和民族氣節方面,表現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國情懷;當社會上發生什麼紛爭,出現不團結的現象時,人們會致力於“化干戈為玉帛”的民事調解;每當發生什麼災害的時候,便會有人無私的奉獻和幫助,讓我們感覺到“潤澤如溫”;當讚美女人美麗時,人們會說“花容玉色”等等。

玉無處不在,玉文化深䆳浩博。它見證了華夏兒女走過的風風雨雨,傳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