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為掃墓祭祖、緬懷先人,還是為了賞春、郊遊、玩樂呢?

用戶5870788769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子堯群覽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節日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看不慣這樣的場面,悄然離開。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然而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裡時,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人上山搜索,結果還是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從之。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眾人上山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準備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並在山上建立祠堂。晉文公還命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以示紀念。

後來,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為了紀念誰1

2

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清明節為了紀念誰2

3

清明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1、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2、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6、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為了紀念誰3

4

國外的“清明節”

5月6日,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日本農曆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突尼斯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鬥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11月1日,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


東方影月51747391


我以為:自古至今,清明節都兼具掃墓祭祖與踏青賞春雙重意義。當然,先是掃墓。中國人歷來重孝道,先人歿了,但不能忘懷。先人生養之恩,永存心間。這樣就有了清明掃墓和七月半燒包。人死如燈滅,紀念不宜多,故兩節一年僅一度。

清明之際,鶯飛草長,柳絮漫卷,正是一年好光景。祭罷祖宗,憋了一冬天的情緒正好釋放出來,便有了順便到鄉野裡去樂一樂的閒情逸致。正如古人描述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言掃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飲酒,賞春)





岳陽V視


當然是為了祭祀。

中國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跟祭祀有關,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對於以“孝悌”為根的國人來說,是天大的事。

祭祖的本質是“事死如事生”,就是像對待生時那樣認真對待“離去”的人。離去不是不存在,是離這個世界而去。祭祀的精神就四個字:敬畏與仁愛。有了這四個字,祭祀心就具有了宗教心的內核。

事實而論,如今太多的人,根本不具有把他人當人看的自覺,甚至連把自己當天地之人的生命意識也不具備(有尊嚴,獨立人格),更遑論仁愛什麼。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如果連活著的人都不當人待之,會如何對待鬼呢?祭祀的意義真的應該思考一下。

謝謝!



靜說賢論


緬懷先人,祭掃為主。


+


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



A小馨A


懷古憑弔和賞春探花都可。都是為了讓自己心有所安,為什麼要拘泥於自己呢。

祭祖是告訴祖先你的後人還想著你。保不保佑都是玄學,但求心安。生時多照顧,死後多看兩眼少看兩眼又能說明什麼。

至於郊遊玩樂,人之本性。真愛你的祖先也不會希望你每天悽悽慘慘慼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