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古典音樂,我們到底在學什麼?尊重“有用”之用

音樂教育是“不公平”的

如果把教育當做一種投資行為來考慮,同樣的時間、財力、精力的付出,甚至同樣的器材與師資,同樣考取了某些等級、院校,可最終“收穫”的成果,卻不盡相同。這實在是“不公平”。

這當然不能簡單歸結為天資的差異,或一味在可量化的因素裡去尋求答案,姑且不論其中滿是專業門檻與變量,這不過是危險的中國特色應試思維的慣性。關於教育理念、成長路徑,可以有不同的可能。但應試思維,一定是“毀人”的。

根本的差異還在於認知及方法。即便以類似投資、經營的思維來考量,是否實現了最佳的資源配置,實在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該如何告訴一個很有潛力的孩子,你的技術水平已經和仍在使用的這把琴不相匹配了;該如何讓一個已經學藝多年的孩子明白,你的指導老師給你的發展建議聽起來並不那麼合乎邏輯;該如何讓一些家長意識到,古典音樂的學習,可能不是您理解的那樣……如果,他們都沒有“被看到”。

古典音樂在中國,無論是市場,還是教育,都是在過去幾十年間,特別是近十幾年間迅速擴張、發展起來的。但真正優質的師資、成長環境,依舊稀缺,甚至更稀缺了。

關於古典音樂的學習,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則是,持續地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選擇”。

音樂即教育

音樂教育固然是教育的一個領域。但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天然帶有素質教育的屬性。藉由古典音樂學習,將進入一個極為寬廣、深厚的領域,那裡不僅有複雜的技能技法,更有深刻厚重的歷史、文化、人性,有聆聽,有協作,有創造。少年人的意識與行為,在此得到試煉,思想人格得以完善。

今天的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人的成長,遠不止發生在教室與知識的學習之中。截至目前,世界上相當多數的國家都已經發布了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其中也包括中國。儘管各版本的構成和表述不盡相同,但都是圍繞著如何讓人成為更符合人類特性、更加完善的個體,以及,尋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幸福。

其中,在多個版本的“核心素養”中,都包含了創造力、溝通與協作、批判性思維……而那些本來就或顯性或隱性地蘊含在有關音樂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發自內心喜愛音樂,特別是那些有著豐富、多層次學習經驗的孩子,也將獲得更大的有關個體成長的財富。


微博:@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抖音:@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B站:愛樂佳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