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脫貧記|為趟致富路 堅決不放棄

我家脫貧記(1)


——河北農民報記者 張寶程

通訊員 郭愛軍 李嬌 冀秀怡 張鑫巍


筆者說

……

今天的主人公叫趙安軍,49歲,張家口市赤城縣樣田鄉雙山寨村遠近聞名的富裕戶。8年來,靠著自身努力和靈活的頭腦,趙安軍蓋起了亮堂堂的8間大正房,生活比較富足。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全面吹響。“作為村裡一名共產黨員,自己富起來不叫富,讓全村人腰包鼓起來那才叫真富。”讓全村鄉親像他一樣住上寬敞的房子、家家戶戶有錢掙,成了趙安軍整天琢磨的心頭事兒。

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安軍從朋友打聽到木耳種植項目前景好、收益高,很有希望成為帶動全村人脫貧致富的“搖錢樹”。他立即驅車千里,到黑龍江實地考察,並邀請專家到樣田鄉對氣候、土質等進行實地物查。得到專家的認可後,2016年,他積極籌措資金、流轉土地、建造大棚、聘請技術人員指導,開始了初步探索。

一切準備就緒,只是好事多磨。2017年,眼看著木耳長勢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木耳採摘期突然而至的一場大雨,將準備採摘的30多萬棒木耳全部淹沒。河水退去,木耳已經全部腐爛。

2018年,由於氣候不穩定,一場倒春寒又造成巨大損失。連續兩年血本無歸,趙安軍不僅把家裡的積蓄全搭進去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親戚朋友勸他放棄,但是趙安軍斬釘截鐵地說:“哪怕碰的頭破血流,也要給村裡趟出一條致富路子來。”

趙安軍克服困難勇創業的事蹟被傳開後,縣、鄉兩級政府在技術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將其選定為創業致富帶頭人。先後兩次安排趙安軍參加木耳種植技術的相關培訓,科技特派員多次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查看和技術指導。河北大學食藥用真菌研究所建立試驗基地,針對本地氣侯特點和種植品種,進行實地研究和技術指導,幫助其解決木耳種植的技術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趙安軍的不懈努下,2019年,木耳種植終於取得了成功,產量大幅提升、收益也逐年增加,不僅挽回了前幾年的虧損,還獲利50多萬元。

今年1月8日,趙安軍成立了赤城縣靈華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進一步提質擴模,計劃安排培育試驗品種10萬棒,規模種植40萬棒,年可生產木耳6萬斤,預計年純收益可達200萬元。

趙安軍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他的成功實踐為村民脫貧致富指明瞭方向。目前,公司平均每年安排100餘人打工就業,其中貧困人口30餘人,平均每人年增收5000元左右;共流轉土地120畝,其中流轉貧困戶土地36畝,12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2100元。

1月15日,省委書記王東峰到赤城縣走訪慰問貧困村。在趙安軍家中,王東峰關切地詢問產業發展情況。當得知作為共產黨員的趙安軍自覺履行責任,帶動10餘戶貧困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順利實現了脫貧,王東峰給予了充分肯定,鼓勵趙安軍要把初心使命落實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闖出一條致富新路。

有了省委書記王東峰的認可,趙安軍對未來的信心更足了,“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將來會有更多的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趙安軍,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卻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為全村人闖出一條脫貧路,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奏響了一曲動人的致富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