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攻击


《社会心理学2》:攻击

13.1 攻击的起源

科学家对攻击的起源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生物学家认为攻击本能具有进化意义。在动物中,雄性之间的攻击是最普遍的形式,通常由于雌性进行交配所产生的竞争引起。由于较强壮就有优势的雄性,打败了那些弱小的个体,那些有优势的雄性基因就会传给下一代。保护子女免受捕食的雌性攻击也是许多物种所具有的现象,是具有适应性意义的。生存下来的子女会将他们的基因代代相传。

相对于动物的攻击行为来说,人类的攻击要复杂的多,采取的形式也不同,而且通常发生于不同社会规范下截然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虽然社会生物学观点可以对人类攻击行为的基础进行解释,但是它仍然不是一个可以充分解释人类攻击行为的理论。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生理攻击受雄性激素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因素的影响,另外也与不同的脑活动模式相关。还有证据显示人类攻击和犯罪行为中似乎有很重要的遗传基因因素。某些特定的反社会攻击行为具有高遗传性,而且在家族中表现的很明显。家庭环境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强有力因素。

无论基因和生化因素对攻击的作用是怎样的,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因素,极大的影响了人类对攻击的表达。

13.2 攻击的定义

攻击最简单的一个定义是:攻击是对他人的伤害行为。

但是,攻击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生理攻击,言语攻击,愤怒与敌意,他们的决定因素以及造成的后果都是各不相同的。

第一,该定义忽略了行为发出者本人的意图,而这一因素又非常关键。如果我们忽视了意图,有些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可能就不会被贴上攻击性的标签,如果这种行为的结果可能是无害的。

忽视意图,我们也会把一些本没有攻击性的行为贴上攻击性的标签,如果一个高尔夫球手不小心击中了一位观众,那我们能说这种行为是具有攻击性的吗?

我们需要对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和具有伤害性的意图作出区分。通常来说了解一个人的意图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接受这一界定,就是攻击只有在包含意图的概念时才具有意义。

第二,要做出区别的是反社会攻击和亲社会攻击这两个概念。有些攻击行为是有意义的,例如警察击毙绑架人质的恐怖分子。这里的关键是,攻击行为是违反了还是支持了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另外有许多攻击行为实际上是受社会规范支配的,例如法律条款的强制执行,或是在战争时期对命令的服从等,都被认为是必须的。

有些攻击行为是介于反社会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许可的攻击。这里的攻击,包括那些不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但又不超出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并不违反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如正当防卫。

第三个区分是,攻击行为和攻击性情感,例如愤怒。社会对于大部分攻击行为都不会给予鼓励,并会给予谴责。社会对这些表达方式有了强有力的限制,以至于即使那些常常感到愤怒的人也极少会做出攻击行为。

13.3 愤怒的来源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想要伤害他人的想法,大多数人在一天或一周内会至少有数次感到轻度或是中度的愤怒,是什么造成了愤怒呢?

一、袭击

愤怒最通常的来源之一就是受他人袭击或侵犯。想象一下,自己正在等红灯,而后面的司机就拼命的按喇叭;或者自己正在看报纸,突然一杯水冲着你的脖子倒了下来。根据当事人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他将此行为感知为一种打扰行为还是一种攻击行为。各种令人厌恶的刺激都会引发攻击。

人们对攻击做出了报复反应,会使攻击行为升级。群殴的起因经常是一点儿小事儿,却以杀人结尾。类似的家庭暴力通常也会愈演愈烈,家庭暴力的案例中有时并不只是一个攻击者,一个受害者的模式,而配偶之间或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暴力模式,攻击引发报复,暴力行为由此升级。

二、挫折

挫折是指在达成某一目标时所受到的干扰或是阻碍。当一个人想要达到某处,想做某个动作或是想获得某些东西,而又遭到诸多阻挠,这时他就会感到受挫。

家庭生活是挫折的一个主要来源。令人惊讶的是,在美国家庭中最主要的冲突来源都与家务有关。

经济问题在家庭内产生的挫折程度非常的高。生活压力造成了较大的挫折,而且最终造成了较多的暴力行为。

挫折的影响,更多的是从广泛的社会角度来考察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经济压力都会产生挫折。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是很普遍的。

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也是造成挫折以及愤怒的一项主要来源。与上司和同事期望的冲突,工作不满意感,以及感知到的技能不熟练,都是总体敌意水平的重要预期因子。

易怒性格与暴力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关系也反映了挫折感。易怒性格能够增强敌意情绪并使人对他人有更多的敌意想法。另外,易怒性格所带来的怒气以及不适也会被错误的归因于人际间的紧张,而这会引发攻击。

最初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而挫折总会引发攻击。目前看来上述假设,两个总是都是错误的。虽然挫折通常引发了愤怒,但是有些情况下这个对应是不成立的,而且愤怒的增加并不总是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挫折以外的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攻击行为。

三、报复的期望

研究表明,愤怒且想进行报复的男性更倾向于记住负面信息,甚至包括那些与他们愤怒最初来源无关的信息。简而言之,期望能够进行报复的人更容易对各种类型的事物感到生气,愤怒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愤怒与报复,使人记住负面想法,因此使得一个攻击导致更进一步,攻击的可能性增加。

四、竞争

与情绪状态无关的攻击性,可以在竞争情境中产生的。竞争性的环境常常是发怒,争吵以及攻击等破坏性模式的征兆,而当环境是合作性的时候,不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五、归因

人们的攻击倾向性通常依赖于对方行为背后明显的动机或意愿,而不是对方行为本身。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具有挑逗倾向时,更是如此。从归因角度来讲,当攻击或挫折被意识到是由他人有意造成的时候,愤怒就成最可能的反应。如果受害者把受到的攻击或挫折归因于环境的不良,那么这样的事件不会引起很大的愤怒。

提供强化或弱化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人们在受攻击之前就已经了解对方这样做的理由,那么他们就不大可能发怒或变得有攻击性。当一个人已经气的七窍生烟之后,再解释合理的原因,不大可能会减少愤怒。

如果受到的攻击或刺激导致了非常大的愤怒,那么就连提前告知环境不良或他人目的等弱化信息也几乎不起作用了。家庭暴力通常是在没有了解对方行为动机,而是争论逐渐升级后发生的。在这些情况下弱化信息可能会来得太迟,或者是在白热化的冲突当中发挥不了作用。有时人们真的会在盛怒的时候杀人,而无论他们得到什么劝告。

道歉同样可以避免攻击行为,一般而言,如果人们为了本来可能会导致攻击的行为道歉,我们对他的判断就不会过于严厉。

六、归因和长期性的攻击倾向

具有长期性攻击倾向的儿童通常对他人意图具有典型的归因偏差,总是设想别人怀有敌意并抵抗他们,尤其是处境模棱两可时更是如此。

对意图的归因偏差反过来便会激起报复行为。由于有攻击性的儿童通常会对意图进行不恰当的归因,他们便会觉得有正当理由以攻击方式进行报复。

研究表明,改变对无意图的负性事件的归因能够降低原本被认为是公正的报复性攻击行为。

13.4 攻击行为

愤怒和攻击的关系是什么?被攻击和受挫使人产生愤怒。然而愤怒的人并不总是采取攻击行为。调查发现,人们在感觉愤怒时只有10%的情况下,进行了人身攻击,94%的情况下是口头攻击,60%的情况下是各种无攻击性的指责。人们习惯于在感到愤怒的时候不采取攻击行为,然而他们仍然感觉有这样做的冲动。

人们在没有发怒的情况下,也可能带有攻击性。一个士兵在战场上通常不会对不知名的敌人生气,但是却会遵从命令杀死对方。

二、习得攻击性

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主要机制是后天习得。新生的婴儿,非常冲动的表达攻击性感受。无论何时他受到一点挫折,不论何时他想要的东西被拒绝,他就会气愤的大哭,击打任何伸手可及的东西。然而当个体成为成年人时,这些发怒的冲动和攻击反应大部分会受到控制。这种发展主要是因为学习。学会对某些挫折可以有攻击反应,而有些不可以。

模仿

所有人尤其是儿童,有强烈的模仿他人的倾向。这种模仿延伸到现实中的各种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某些特定的攻击行为,而学到这些攻击行为。模仿性攻击会在如下情况中发生:一、榜样被嘉奖,二、榜样与儿童同一性别,三、榜样与儿童曾经有教育关系,比如朋友或老师。

强化

当一个特定的行为被奖励时,人们倾向于在未来重复这一行为,当它被惩罚时,我们不大会重复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习得的反应,而强化是助长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

儿童不会没有选择的进行模仿,他们模仿某些人多于另一些人。与其他人一样,被模仿者越重要,越有权力、越成功,儿童模仿的越多。儿童模仿最多的是他们经常看到的人。父母一般符合所有这些要素,并且他们是儿童早期的基本楷模。父母不仅是儿童的主要模仿对象,而且是强化的主要来源,所以孩子未来的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和他们自己的行为。

因为攻击行为而对儿童进行惩罚,也许是教育儿童不要有攻击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它常常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打架而受惩罚的儿童,在家里攻击行为会较少。因为在家里惩罚威胁具有最强烈的抑制效果。当孩子在外面的情况通常就不一样了。在家里因为攻击行为受到严厉惩罚的儿童,在外面更具有攻击性。

儿童模仿了父母的攻击行为。当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他表现出父母对待他的方式。父母的行为是攻击行为,他也如法炮制。惩罚一方面教育他不要在家里表现出攻击行为,但同时又教育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攻击行为是可接受的。

三、攻击基模

强化模仿和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可能都会结合到一起,产生攻击基模。在攻击行为方面,人们对于攻击的合理性,攻击可能发生的环境,以及怎样表达攻击(例如是以愤怒的情绪对待他人,还是袭击和攻击他人)等,发展出一些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信念。通过观察和学习,儿童可能开始发展攻击基模,当其与生理过程(例如心理唤醒)相结合时,可能会导致他们采取攻击行为的高风险。一旦这种基模产生,攻击行为就可以依靠个体发展的攻击基模的稳定性来保持。

四、社会规范

人类对于调控个体攻击行为的发生及其发生频次的社会控制极其敏感。通过模仿和强化,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怎样以及对谁的攻击是适当的。我们学习这些社会规范,以适应不同的特定情境。

从人类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发展起来的,复杂而琐碎的社会规范控制着攻击行为,这一控制的程度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社会规范划分了哪些攻击是反社会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社会需要的。

社会规范有时候适用于整个社会,有时候却不是。极端组织的成员相信报复性的杀害是公正的,尽管大多数人并不同意。

理解反社会、可接受和社会需要的攻击行为的区别,依赖于对相关社会规范的了解。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时候进行攻击是合理的,什么时候不合理。

五、工具性攻击

当一个人意图通过攻击他人达到一些实际目的,甚至当他并没有愤怒的时候,便发生了工具性攻击。例如,职业杀手,为了钱杀人而不是愤怒。歹徒攻击他人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为了抢钱。

工具性攻击,另外一个重要形式是被称作现实群体冲突。有时候两个群体必须为了有限的资源进行竞争。例如两个邻国发生战争并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领土、自然资源或者安全。

所有这些例子中,攻击行为仅作为达到某种有价值目标的一种手段,并不一定具有愤怒的感觉。

六、传染性暴力和去个人化

暴乱行为是传染性暴力的另一个范例。影响去个人化产生的因素:匿名、不用承担责任、团体的大小,活动、一个全新的环境,噪声的激励和精疲力尽。

在20世纪早期,美国白人群众动用私刑当群众人数多时,他们会采用较多的暴行,例如火烧,或肢解黑人受害者。

与去个人化相伴随的过程是去人性化。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当人们去攻击他人时,他们会将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强加于他们的攻击对象,把受害者非人化。

13.5 减少攻击行为

一、惩罚和报复

对惩罚和报复的害怕,似乎明显可以减少攻击行为。我们可以期望人们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后果进行想象,并且因为要被惩罚而避免攻击行为。研究发现,小的孩子一般比长大的孩子更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因为他们更弱小,更不可能去报复。

用惩罚和报复来恐吓,并不是减少攻击的唯一途径。儿童因为攻击性倾向而被惩罚后会变得更有攻击性。当他们成年后,他们也特别倾向于虐待他们的配偶。也许是因为他们模仿自己富有攻击性的父母,也许是因为频繁的惩罚导致了愤怒。在所有案例中,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惩罚并没有减少他们攻击行为的结果。

人们在受到袭击后倾向于报复袭击者,哪怕报复会导致更多的袭击。冤冤相报无休无止。

惩罚和报复,有时候会抑制攻击,因为人理性的避免未来的痛苦。然而有时候威慑会被理解为攻击,从而导致更多间接和直接的攻击。例如一个叛逆期的孩子,也许会将家庭和学校日常统一的规定解释为对其个人的攻击,从而变的好斗而不合作。

惩罚和报复在暂时抑制直接攻击行为上通常有效,但作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还是代价太高。实际上,很多犯了重罪的人,还没有被抓到。

二、减少挫折和袭击

受挫和袭击是愤怒的主要来源,因此一个更有效的减少攻击的技术可以是减少他们发生的机会。任何一个社会都试图在不同程度上保证最低生活用品的供应,比如食物,衣服,住房和家庭。其主要的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个别受挫人群发生大规模暴力运动。

即使国家对公共秩序尽职尽责,也不能消除所有的个人挫折袭击和工具性攻击。当有远见的社会明智的将大规模受挫减小到最小程度时,他们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受挫,甚至不能基本消除,所以必须有其他技术来减少攻击。

三、习得性抑制

当人们想要攻击,并且条件也允许攻击行为发生的时候,他们必须学会抑制自己的攻击性。

1、分散注意力

我们知道如果不断的去想那些已经让我们愤怒的原因,我们会更加愤怒,然而如果我们转移注意力,想其他事情。愤怒会减少吗?研究发现,分散注意力只是一个可能的策略,不一定能够成功。显然愤怒是一种很难消除的情绪。

2、攻击焦虑

当个体想要采用攻击行为时会感到焦虑,焦虑程度也许并不一样,这依赖于他们对攻击性的一般抑制,以及对这一特定攻击行为的特定抑制。每个人的攻击焦虑程度不一样。女人比男人要多,中等收入家庭的儿童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多,讲道理和遵守纪律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比经常受体罚的孩子更有攻击焦虑。讲道理可能产生更多的对攻击性的内在抑制,这比畏惧惩罚更有效。

我们一生都在反复学习我们社会的规范。例如为了食物而杀死动物是合法的,但不能杀人。我们都会在攻击行为的合法性中寻找极其细微的差别,这些抑制手段表明了人类对暴力行为的有力控制。

3、痛苦线索

如果受害者表现出痛苦,攻击者怎样反应?是否攻击者感到自己成功的征服了受害者,继而会加重自己的攻击?

研究发现,除了在攻击者极端愤怒的初期,受害者痛苦会招致更多的攻击外痛苦,只是在其他所有情况下都减少了攻击行为。除了在极端愤怒的情形下,受害者的痛苦会被攻击者知觉为成功伤害对方的迹象外,一般而言,它们抑制了进一步的攻击。

当受害者距离攻击者很远,或者匿名时去人性化,可以导致更多对陌生人的攻击行为。例如从高处轰炸敌人比在近距离的攻击更容易。当受害人在远处或匿名时,因为缺失痛苦指示,攻击会更轻易。相反,让受害者更人性化,会让袭击者注意到人类的痛苦,从而倾向于减少攻击。

4、酗酒和吸毒

研究发现,酒精的摄入通常增加了攻击性。清醒的人被激发进行攻击时,他们会自觉的对煽动者意图潜在报复等抑制线索作出反应,然而醉酒的人却降低了对行为潜在后果的注意。简而言之,酒精似乎可以导致抑制控制的丧失,这部分是由丧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力而引起。

酒精除了会使个人失去抑制,也可以提高对激发攻击性情况的注意,并作出反应。酒精尤其使人们倾向于将这些刺激直觉为威胁受挫和不怀好意。

酒精也使人们对社会压力和侵犯更敏感。

其他的药品,例如可卡因,似乎都可以激发暴力反应。

四、替代性攻击

我们经常被一些人压制和骚扰,但我们却不能报复。那些人可能太强大或无法见到,或者我们太焦虑、太压抑以及无法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通过别的方式表达攻击性,其中之一就是替代性攻击,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例如被父母压制的儿童可能故意把牛奶浇到狗身上。个体会向比挫折来源更无风险的对象表达愤怒。

当人们把攻击性指向替代对象时,是什么决定了,要选择这一对象,以及会表现出多少攻击性?替代的基本规律是他越像受挫的来源,个体就会对他施加越强的攻击。一般来讲,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五、宣泄

攻击表达能够让积压的愤怒降低吗?有关宣泄的研究探讨了直接和间接攻击的影响。直接攻击指的是直接报复那些使你受挫或袭击你,从而使你愤怒的人。当一个发怒的人把愤怒直接传达给他的敌人时,宣泄可以成功的降低攻击性。

我们在大多数时间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愤怒,一旦愤怒被释放,我们可能会放松对攻击表达的抑制。另一个风险是,在任何一连串行为中,攻击似乎会升高而不是减少。

为了使宣泄能够降低,而不是提高攻击性,这一行为序列就必须进行调整:行为必定会有一个中断,或者受害者改变或者攻击表达方式改变。

间接攻击和直接攻击有密切的联系。

曾经美国有项调查,56%的夫妇,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因为口头攻击引发的暴力行为。有口头攻击的夫妇只有0.5%有暴力。在已婚夫妇中间,口头自我释放不利于和睦融洽,而且导致了以后更多严重暴力事件的发生。

总之社会心理学家怀疑,愤怒表达会产生宣泄,使攻击性降低。当个体愤怒并有能力以直接的方式向激怒自己的人表达攻击时宣泄降低了攻击性。然而即使这样攻击,也可能会升级。

13.6 媒体暴力

近些年来,电影已经开始大量描写暴力。电视也在节目中描写大量的暴力。人们普遍认为,媒体暴力是人们富有攻击性。

一、外科联合会报告

大多数理论认为观看暴力增加了观众相似的攻击行为。例如学习理论强调,观察攻击性的偶像让观众通过模仿进行暴力行为。一个相似的管理者认为儿童按照原样模仿媒体里的攻击行为。一个常见的媒体剧本是歹徒激怒了好人,然后好人进行报复。儿童通过电视学习这个剧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对稍稍冒犯自己的人迅速进行报复。

媒体上许多暴力受到嘉奖而不是惩罚,就如好人进行报复的例子一样。这种受到家长的暴力鼓励了人们,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于攻击性的抑制应该放弃,让个体自由的增加行为的攻击性。只有宣泄理论,认为观看媒体暴力有助于减少观众的攻击性。

二、实验室实验

宣泄假说理论,认为发怒的人会通过观看电影的间接攻击行为来进行宣泄。虽然个别研究发现过这样的结果,但大多数实验室实验都说明观察攻击会激发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攻击行为,宣泄效应很少发生。

实验确实表明媒体暴力可以增加攻击行为,但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面对现实生活去研究问题。

三、相关调查

童年观看暴力电视,长大了就更有攻击性吗?总的来说,早年看暴力电视和后来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正向的,虽然这些结果只在少数例子中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但是这个关系可以保持22年之久。在一个研究中,8岁时观看暴力电视能够预示他30岁时的暴力倾向。

如果儿童看暴力电视越多就越有攻击性,那么,看暴力电视和攻击行为的关系应该逐年增长。然而在研究中,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看暴力电视和攻击行为的关系,在各年龄段都一样。

尽管看电视和暴力的关系是明显的,但其他的人格特点也许不仅产生了攻击行为,而且是对暴力画面特别感兴趣的起因。

四、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避免了实验室中人为的和客观的障碍。得出的结论是,在电影或电视中观看暴力,似乎对现实生活状况下的攻击行为没有多大的影响。

五、结论和注释

实验室研究似乎说明观看暴力电视增加了攻击行为。现场实验发现,一般而言,媒体暴力对人际间的攻击性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媒体暴力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攻击行为是多元决定的,媒体暴力本身似乎不是这种行为的原因。然而有证据显示,媒体暴力可能是某些个体的某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关系虽然弱,但却有相当的跨文化一致性。

六、性暴力与媒体

(略)

13.7 亲密暴力

一、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由某个家庭成员或同居伴侣施加给其他成员的暴力。尽管有妻子对丈夫和孩子,对父母的案例记载,家庭暴力的最普遍形式是家长对孩子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暴力。

在家里妻子被丈夫打,儿童也面临着威胁。

被责打的儿童经历了许多惊吓,他们比那些不被责打的儿童更有自我谴责倾向,他们也表现出长期受抑制的迹象,包括学习困难,不易集中注意力等。许多儿童不仅受到体罚,而且受到父亲,继父,男朋友和其他男性亲属的性骚扰。有证据显示,被性骚扰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同样有生理变化,包括失常的激素和神经内分泌变化。

伴侣虐待最常见的是殴打妻子,这在美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暴力的出现呢?其他研究显示,男性控制和占有女性的需要以及不能移情会增加其使用暴力。

这种暴力形式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被伴侣侮辱的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历着震惊,拒绝,回避,迷茫,麻木和恐惧。而且会有长期焦虑,最终转化为生理状况,包括疲劳,失眠,厌食,梦魇,受惊反应和其他生理疾病。

家庭暴力的后遗症超出了亲密暴力情境的范围。一半以上的受暴女性打她们的孩子。

女性为什么还要待在这种暴力关系之中呢?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再加上社会有意识对这种暴力视而不见,二者综合起来时的女性很少有选择逃避的机会。

二、强奸

强奸普遍被认为是攻击性与权利的犯罪,其中涉及男性对于控制和占有的需要。

刻板印象的强奸概念是一位女性在户外遭到神经错乱或性变态的陌生人的侵犯。然而超过80%的强奸受害者认识强奸犯,并且在一半的案例中,强奸犯是亲属,朋友、男朋友或前男友。约会强奸的统计数字也意外的高。许多强奸发生在婚姻关系之中,尤其是存在家庭暴力的婚姻关系中。

1、强奸谬论

有关强奸的说法中充满这样的观点:只有坏女孩被强奸、任何一个健康的女性都可以反抗强奸、女人是自找的、女人被抛弃后就会生成被强奸。

至少有30%的强奸事件,针对儿童这一事实就可以驳倒这些谬论。

所谓约会强奸指的是发生在两个至少相互认识并且约会的人之间的强迫性行为。关于强奸的最普遍的谬论是,只有骚动不安的男人才会强奸。研究发现,男性似乎没有意识到强迫性行为与强奸之间并没有区别。这样一来,很显然会有很多强奸过女性的男性在一定水平上没有意识到强奸行为。甚至强奸犯罪的男性,还为自己的罪行开脱,说他们行为失控或女子向他们提出了要求。

研究发现,当女性主动约会,去的是男方的住处,以及当男方支付约会费用时。男性也比女性更觉得使用强迫是合理的,表明他们也许自认为该环境适合强迫白发生性行为。

这些谬论,促进了强奸事件的发生。

2、男性为何去强奸

人们原本认为强奸犯具有一种特定的精神病理学特征,然而,现在人们明白强奸犯是一个特殊群体,并且有许多因素决定攻击性性行为。

研究发现,有敌意的童年经历是性攻击者和非性攻击者的共同特征。对女性的怒气和占有女性的需要是强奸犯和大学里有过攻击性性行为的男生的明显特征。曾经有攻击性性行为记录的男性和将来也会这样做的男性,他们更武断,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无视别人的需要,他们有好斗的男性主义,对非人性行为有兴趣。

强奸与其他攻击性犯罪的关系,比与性行为的关系更密切。

3、强奸后的调整

强奸谬论,甚至被很多女性所接受。不幸的是,强奸受害者也经常因为这种谬论对自己进行责备:责备自己没有锁好门,责备自己太相信别人。

事实上强奸后的调整是很困难的,被强奸有消极的生理和心理后遗症,而且经常是长期的。有1/3~1/2的强奸受害者可能经受身体的创伤,包括被打伤、性传染疾病和受孕。强奸发生一年之后,受害者仍经历着强奸引起的恐惧和焦虑,性冷淡、抑郁和家庭问题。

研究者指出,只有把强奸从当今社会文化和网络里剥离出来,才可以减少它发生的频率。通过发展更多帮助受害者的方法,通过关于强奸的教育,通过不断提高女性的平等地位,通过削弱强奸所处的文化误区来促使强奸事件的减少。

三、性骚扰

性骚扰包括不受欢迎的性建议、性行为的要求以及其他口头和身体的性诱导。性骚扰导致了胁迫敌对或冒犯性的工作环境,或者是变成受雇和晋升的一个条件。性骚扰也许披上了没完没了的性要求的外衣,或者显得更微妙,比如从后面拍打一位女性、讲下流的故事,或在工作区摆放色情图片。

性骚扰可以在任何工作场合对任何人发生。当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性骚扰他们的同事,也不是所有的工作场合都会驻场性骚扰。人和环境对性骚扰的发生都很重要。比如权利不平等可以刺激性骚扰。倾向发出性骚扰的男性,其性格特征同样也很重要。

研究显示。性骚扰同时倾向很高的男性,把性和社会占有以及权力联系起来。性骚扰的男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或是滥用权力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对于许多男性来说,性和权力的联系是自然而且无意识的。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性骚扰的心理影响是很重要的。性骚扰是可耻的,让人担惊受怕,有时包括一些身体暴力。这常常也许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好几年,并且深刻影响到工作关系,心理和健康。性骚扰的代价包括失去工作道德败坏,工作降级和对工作与家庭关系的破坏。性骚扰引起的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头疼,失眠,肠胃功能失调,体重失调,恶心和性功能失调。

显然必须有更多的工作对女性和男性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性骚扰的本质。此外性骚扰发生是由于女性在工作世界中地位较低。女性工作地位提高,性骚扰都会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