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一个人只要站在你面前,从表情、动作、表现,你就能感受到,对方是否对你有善意,这项技能,人类从出生就学会了,这被称为“心智直观”,这是我们塑造人际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最开始是从家庭中,学会“察言观色”,每个家庭都自带一套评判系统,一个家庭的沟通模式是交流式的还是独裁式的,是孩子未来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模板。《沟通的艺术》从谈话、遵从取向,将家庭中的沟通模式分成了一致、放任、保护、多元4种类型。特丽·阿普特的《赞扬与责备》则从家庭评判系统的角度,将家庭的沟通模式分成严厉和通融两种。

家庭评判系统,仅仅是特丽·阿普特写的《赞扬与责备》中的一部分,书中还讲述了赞扬、责备的起源,以及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不同人群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不管如何,一切评判,通常都是从对话开始。

“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特丽·阿普特是一名心理学家,也是一名时刻会反思的作家,她在《赞扬与责备》中分享了一件自己的事情,她的婆婆曾赞扬她把丈夫的衬衫烫得好极了,但是婆婆的赞美让她很不舒服,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赞扬与责备》中有她的解释。

赞扬

知心姐姐卢勤在《给知心父母》中分享过,有儿子的家庭,为了建立儿子的自信心,要常对儿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要让女儿感到骄傲,则说:“有个女儿真好!”对儿子、女儿的不同肯定话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会有不同的效果。

《赞扬与责备》中,提到有科学研究表明,赞扬对人类大脑健康发育有促进作用。在生命早期,婴儿通过养育者的表情、语言,来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当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大脑会涌入被称为“亲密激素”的催产素,和能让人产生快乐的“内啡肽”,就如阳光和水对于植物一样,催产素和内啡肽能给大脑提供养料。

赞扬不仅能给大脑提供养料,也是孩子生命早期建立自尊的基础。电影《秋日奏鸣曲》中的女儿,在小时候母亲觉得她就像个男孩,让她觉得自己又瘦又丑,她的一生都不能肯定、接纳自己。

“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秋日奏鸣曲》

一句简单的“我爱你”,能给孩子带来巨大力量。绘本《赛娜的困惑》中,艾特熊通过不停地告诉赛娜鼠,自己很爱她,她对自己来说很重要,才慢慢化解掉,赛娜鼠对于自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失落感。

那么,如何赞扬?科学家曾有新旧赞扬理论之争。旧的赞扬是“沉浸式”赞扬理论,它的基础:相信孩子会基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建造自我概念。不管孩子怎样,大人相信多多赞扬总是好的,而孩子会在这种氛围下,以别人“期待”的那个自己为标准。这种赞扬方式,大部分只对婴幼童适应。

《赞扬与责备》中提到,社会学家曾做过研究,沉浸式赞扬对于学龄前儿童,会让他们变得更焦虑。有时候他们等有了赞扬,才去做一件事。新的赞扬理论,不再赞美孩子的智商、天赋与能力,而是重点肯定他们的努力、刻苦与坚持。新的赞扬理论,是目前我们的主流观点。

特丽·阿普特在《赞扬与责备》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

赞扬有时候会引发不满。她就曾听着婆婆赞美她,熨烫丈夫衬衫很好,但是却很不舒服。这种情况,也许你也经历过,究其原因,是这样的赞扬,有给对方“套人设”的嫌疑。《赞扬与责备》中提到了一个姐姐的心声,妈妈总是夸奖姐姐很会照顾弟弟,结果有时候她明明不想照顾弟弟,但为了妈妈的那句肯定,她会换上另一幅面孔去迎合。

怎样的赞扬才会令人舒服的?真诚是要排在第一的,其次是没有控制的心。

“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责备

一句气话、一顿训斥或一句抢白,也会改变儿童的整个世界: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责备与赞扬》

和赞扬从对话开始一样,责备也如此。比如“你应该更乖一点”“你真烦人“”我以为你会更热情一些“,这在亲密关系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你没有达到我认为你应该达到的标准

电影《秋日奏鸣曲》中,为了达到母亲的要求,女儿从一开始不关注自己外貌,变得挑挑拣拣,不仅在外形上,连读书也是为了能得到母亲的肯定,事实上无论她怎么读,都读不懂,这样的矛盾令她崩溃。

特丽·阿普特在《赞扬与责备》中,将责备会对人产生的反应,分成了两种。

  1. 躲避
  2. 接受

面对一个人的责备,很容易产生的反应是躲避,而躲避中,又细分为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自我防御,大脑拒绝接受他人观点,这在《赞扬与责备》中,特丽·阿普特称为”

威胁僵化“,捂住耳朵的沟通,可能会让被责备的人变得固步自封,也可能会让双方的关系恶化。

躲避的另一种回应方式是嫁祸于人,这样的场景在手足发生争吵时很常见。比如”是哥哥先不给我玩的“”是弟弟先抢我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场景,作为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不介入“。越介入越混乱,各说各有理,到最后很可能孩子们都怨家长,几分钟之后,孩子又没事人一样,玩到一块去。

除了躲避,就是接受,接受会产生自责和羞耻的心理反应。自责,会觉得对方说得对,埋怨自己。经常性地感到羞耻,能改变一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赞扬与责备》提出羞耻会激活”战士基因“,这让人变得具有侵略性。一句在别人听来很正常的话,具有”战士基因“的人听来,却很可能会引发争吵。这种说法比较像“路怒症”的人,一点就着。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坚持为犯罪人辩护的律师,是因为他相信,犯罪的人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们的大脑中,真的相信自己伤害的那个人,是童年的自己,只要杀了那个人,一切都会变好。

“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我们与恶的距离》

羞耻还会引发人的“无地自容感”,这会令一个人丧失自尊。责备,不仅会伤害到别人,因责备造成的精神紧张,还会威胁自己的健康,所以,为他人也为自己,当要责备时,慎重开口为好。

平衡

平衡他人评价与自我尊严,是我们此生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

《安家》电视剧,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脱口而出的“你脑袋是糨糊啊”,在家长们发怒的时候,负面评价很容易说出口。

“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安家》

正如《赞扬与责备》所说的,负面评价是把双刃剑一样,虽然骂在家长的嘴上,看到孩子那副难过的样子,又会引起家长的内疚。如何将责备正面化,也就是说,通过正确的责备,让孩子领会父母的真正用意,也是父母需要考虑的一件事。责备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责备的是当下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少用“总是”“应该”,没什么是应该的,也没什么总是的,不是吗?

那么,什么样的赞扬是好的?什么样的责备会令人舒服?著名作家汪曾祺小时候数学不好,但是作文和画画很好。他的父亲,会把汪曾祺被老师评优的作文,拿出去给别人看,对不好的数学,不强求,及格就行。虽然他父亲画画很厉害,汪曾祺小时候画画时,父亲是随他自己发挥的。

鲁迅先生曾在儿子调皮的时候,打过孩子,可他是怎么打的?拿起报纸,卷一卷,当成一根棍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这样就算打过了。鲁迅先生的责备方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子的心上,震撼而温暖。

汪曾祺的父亲,鲁迅打儿子的方式,也许就是《赞扬与责备》中所提到通融的家庭评判制度吧。孩子不同,家长也不同,每一对亲子关系,相处的模式也不同,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温暖。

“你脑袋是糨糊啊”当妈的谁不是一边责备,一边自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