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陷入困境了嗎?

西風r


目前,印度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最近幾年外資流入印度的數量不斷增加。連不少中國企業都到印度去投資。

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稱,最近幾年來,印度額宏觀經濟數據是全球最好的,這一點得到了大多數投資者的認可。印度政府也出臺了《企業破產法案》、推行商品服務稅制度、推行新的財政政策框架等,這些政策給印度的經濟發展也帶來一些積極影響。

但是,印度的經濟發展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經濟結構,或者短期的經濟政策(包括宣佈廢除舊版大額紙幣,推行新的房地產法律,以及制定新的商品服務稅等)都具有雙面性,也會造成問題。包括:印度出口量下降、印度的公司債務不斷上漲、印度農業遭受打擊,發展狀況不樂觀;突然宣佈廢除舊版大額紙幣以後經濟復甦不充分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所以,也就會有“如果印度宏觀經濟真的發展得很好,為什麼從微觀上感覺不到呢?”這樣的問題。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一些產業的動態變化,表面上看經濟發展得不錯,但普通人卻感覺不到。

現在,印度許多主導產業都面臨很大壓力,比如幾年之前還在大力投資煤炭發電廠,但是最近今年太陽能發電因為成本大降而飛速發展。而且隨著印度進一步對外開放,印度的許多產業也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還有一些產業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壓制,比如美國的醫藥監管對印度仿製藥產業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打擊,導致印度繁榮的仿製藥品產業受到影響。印度的信息技術服務產業也受到了同樣的因素影響。許多信息技術服務位於印度,但市場在美國,所以美國出臺的制裁措施讓印度公司遭受的負面影響很大。

最後,政策的影響,有時候是非常大的。比如印度政府的廢鈔行為就壓制了印度國內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在短期內對印度經濟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印度政府還是這麼做了。此外,有專家認為,印度推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干預都不利於印度經濟的發展。

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認為,隨著印度商品服務稅(GST)的推行,整個印度的經濟都會受惠。印度的公司將會慢慢適應印度商業的動態變化,讓印度擔憂的外部因素,以及印度國內經濟措施變化帶來的震盪都會逐步得到消除。


每日經濟新聞


印度總理莫迪自上臺伊始便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改革措施贏得叫好聲一片,執政三年來,印度經濟發展確實出現一些好的改觀,莫迪因此有了“印度鄧小平”之稱。但是,近期印度多項重要經濟指標的暴跌,讓許多人眼中新興大國“崛起”的幻象迅速破滅。

經濟“雪崩”戳破“崛起”幻象

據路透社消息,印度綜合PMI指數報告顯示該指數從6月的52.7暴跌至7月的46,創下了2009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核心服務業活動從53.1%驟跌至45.9%,為2013年9月份以來最低,2009年以來次低,跌破了榮枯線以下。與此同時,6月印度CPI增幅放緩至1.54%,遠遠低於央行4%的通脹目標,加之二季度GDP增速不及預期。8月2日,印度央行被迫降息,將回購利率從6.25%下調至6.00%,創7年來最低。

HIS Marki首席經濟學家Pollyanna De Lima指出,這次印度經濟崩潰受累於莫迪改革,政府主導的消費稅改革造成了市場混亂。莫迪改革作為現階段印度經濟表現不佳的直接變量,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萬眾矚目下,莫迪改革最終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心比天高的莫迪

莫迪曾在去年的演講中公開表明改革的願景:讓印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萬億美元,而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目前經濟總量的兩倍。這不禁讓人發問,莫迪會採取哪些與目標相匹配的改革措施。

莫迪上臺後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土地改革。吸引外資企業建立工廠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牽涉到徵用或收購土地,私人往往難於處理,而政府主導的交易費用更低。其次是電力問題,印度電力供應不足,農村很多地方沒有通電,全國大面積停電。還有交通問題,不便的交通意味著成本增加,競爭力下降。這些都需要政府對土地的統一規劃和利用,徵收到了土地才能建設公共工程,為國家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設施等前提條件。

而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2013年土地徵收法規定徵收土地要得到70%或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此規定束縛了政府徵地的腳步,此次莫迪土地改革意在通過修改土地徵收法來擺脫束縛。然而由於遭到農民和反對黨等多方面的強烈反對,莫迪政府不得不在半年後收回提案,並宣告土地改革的失敗。

土改失敗後,莫迪在經濟領域加大改革力度。去年11月8日莫迪突然宣佈,將從午夜開始停止大面額的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同時從國家層面把控黃金交易,提高黃金交易透明度,力圖通過推行廢鈔令來直接打擊長期困擾印度經濟的黑錢交易和貪腐問題。

據2012年數據,印度約有86.6%的交易使用現金,現金交易容易滋生黑錢,“黑色經濟”目前佔印度GDP比重高達20%。有研究認為,僅2002-2011年印度就有約3440億美元現金非法流出,這不僅導致了大量財政稅收流失,還威脅著國家金融安全。目前,14萬億盧比被廢止的舊鈔已經有超過80%被收回(約合11.2萬億盧比),新幣發行數額僅為4萬億盧比,大約7.2萬億缺口轉化為銀行存款。

從長期來看,廢鈔令及其倡導的支付非現金化,能夠促使現金存款化和地下經濟透明化,加強國家對資金流動的監控。然而廢鈔令也導致了資金流動性降低,直接衝擊了主要依靠現金交易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資金運轉困難,無法給工人發放工資,甚至陷入停產。而中小企業和個體戶佔印度GDP總額的45%,僱傭了80%的勞動力,這就不難理解廢鈔令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印度經濟,導致多項經濟指標暴跌。

繼取消大額紙鈔改革,莫迪經濟改革的另一條主線在商品服務稅改革。印度傳統稅制中,各邦都有獨立的課稅權力,稅收體系錯綜複雜,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都存在重複徵稅,過程繁瑣,稅賦繁重。導致國內市場嚴重分割,實際稅率高企,助長了黑市和逃稅,逃稅避稅觀念在印度社會也是根深蒂固。

在世界銀行公佈的全球189個國家商品交易便利化指數排名中,印度名列第134位。然而經過層層附加的稅收體系並沒有帶來印度政府稅收收入的增加,數據顯示,印度稅收收入佔GDP比重僅為16.6%,是世界佔比最低的幾個國家之一。

莫迪改革打破了地方上的“團團夥夥”,使得歷史上不能由各邦政府徵收的商品服務稅改為中央與地方的共享稅種,從而創立全國統一商品消費稅制度,推動全國統一消費市場的建立。將過去遊離於灰色地帶的高額間接稅負,改為只針對消費環節徵收間接稅,提高印度經濟便利化程度和物流效率,增強企業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也有利於擴大稅基,增加公共財政。

但從目前情況看,稅收結構仍較複雜,各行業的商品服務稅還未釐定,企業和居民還未熟悉新的報稅流程,消費稅上調帶來的物價上漲衝擊了國內消費需求,在稅改中如何調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也是橫在莫迪面前的一大難題。改革缺乏經濟發展的支撐因素,僅僅是一場自上而下式的主觀性改革,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程度的干擾,稅改導致印度國內供給鏈和分銷鏈出現紊亂,商業情況極度惡化,達到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糟糕水平。

同時,莫迪在政治領域展開改革,設立“轉型委員會”以取代國家計委,並用“三年行動計劃”“七年戰略規劃”“十五年遠景文件”替代原有的五年計劃。在原本的制度安排中,印度國家計委有權向各邦分配中央資金和批准中央的資本支出,從而積累了極大權威,依託強大的職業官僚集團,既可以抵抗來自各地方各部門的政治壓力,也無需理會市場運行的邏輯,因此就發展出了一個嚴重影響政府行政的獨立小王國。莫迪取消國家計委,意圖打破“山頭主義”從而加強政府集權,而這項目標明確的改革只是印度政治改革的冰山一角。

印度想要實現工業化,需要發展大規模製造業,就要提供與工業文明相匹配的勞動力,必須破除種姓制度對底層民眾爭取向上發展的束縛。同時工業化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負面影響如徵地、廉價薪酬、環境汙染等,會引發群體性不滿,印度的西方民主式政治架構會使政府被民意裹挾,工業化無法順利推進。想要破除這種困境,必須改革政治制度,大力推動中央集權,建立強政府。而政治上的重新洗牌則會是一個更為艱難的過程,稍有不慎,階級間的利益衝突就會引發國內局勢的劇烈動盪。

改革“深水區”難以破解結構性危機

綜合各項改革措施來看,莫迪改革意願強烈且藍圖宏偉,意在通過提高印度國家經濟治理能力,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但是,莫迪改革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一系列激進的改革措施也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與之相應,誘發了市場秩序混亂,國民經濟遭遇“雪崩”式衰退。目前,改革受到層層阻礙,進入“深水區”後遭遇發展瓶頸,難以破解印度社會的結構性危機。

第一,“買辦型”經濟結構缺乏內生增長動力。這次印度多項經濟指標暴跌並非偶然,而是呈現出許多趨勢性下行的徵兆。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印度社會存在一種倒掛式的經濟發展現象,農業和工業都是處在相對落後的狀態,而服務業卻十分發達,而且越是高端的服務業顯得越是發達。

這種局面的產生來自於印度的服務業主要是承接了西方國家產業鏈中下游的外包訂單,並且服務業發展和分佈的狀況十分分散,從而形成一個嚴重依賴外部因素的“買辦型”產業結構。

“買辦型”產業結構的最突出特徵,就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直接略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佔本國經濟比重突飛猛進。相比之下,印度工業產值佔比從1950年到1981年,數據從13.6%緩慢上升至22%,而到2006年僅上升至24.7%,也就是說近30年的時間裡印度工業的發展基本停滯。

這種情況下,印度服務業的發展缺乏比較強的支撐因素,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之間被撕裂成相互脫節的“孤島”,無法形成內生性的增長正循環。從這次印度實施廢鈔令的亂象中看出,印度只有一半人擁有銀行賬戶,平均每10萬人只有10個左右的銀行網點,全國只有20萬臺ATM機,主要集中在6個大城市。而在中國,不論城市鄉村電子支付已經走向普遍化。印度雖然是IT大國,但服務業的發展並沒有真正做大國內市場、拉動國內的消費,無法對國家經濟增長提供足夠的動力。

印度當前GDP總量僅相當於中國的五分之一,其固有的“買辦型”經濟結構如同“沒斷奶的孩子”,支柱產業嚴重依賴外部帶動,致使經濟體系結構長期畸形發展,國內潛在的市場規模得不到激發。因此,印度經濟的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當國際環境趨於緊張、世界經濟普遍低增長的情況下,其本國經濟的發展難題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比較長期的問題。

第二,“包養式”國家建構導致治理能力薄弱。而印度歷任政府對這些問題也一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後發國家實現工業化,需要國家先行,在強政府的引領下乘風破浪。但印度的國家主權建立在英帝國殖民者主權讓渡的基礎上,直接留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國家機制。

但是對於印度本身而言,國家基礎能力建構的過程是完全被“包養”的。沒有經歷過類似於中國的土地改革、社會改造以及基層政權建構,直接在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嫁接西方的現代民主制。在中央,議會綁架了政府,束縛了政府的手腳。在地方,各方勢力各自為政,阻礙中央集權。政府的動員、吸納和整合能力受到壓制,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發展規劃都難以實施。

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印度就開始表現出後勁不足,超前的政治模式阻礙了印度應有的國家經濟治理能力的建設,沒有基本的治國能力,其他任何努力都舉步維艱。印度想要彎道超車,依然按照過去“買辦經濟”的思路發展本國支柱產業,做大國民經濟的蛋糕,顯然是困難重重。很多發展階段繞不過去的,莫迪改革想要突破瓶頸就必須回頭補課。

第三,“靜態化”階層流動深化社會不均衡發展。印度社會的城鄉二元機制鮮明,城鄉發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經濟雖然已經進入現代化,但仍然社會的許多角落依然殘留著“封建”痕跡。種姓制度根深蒂固,高種姓以及新興低種姓的宰制權貴在農村實際上過著大領主一樣的生活,由一個家族支配一方水土,地方基層組織處於真空的狀態。

這樣的基層生態,把印度分割為一個個小單元,缺乏廣泛的認同感和價值觀,難以達成共識,無法有效進行大規模的資源調配和整合。反映到經濟上,印度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本有限,對工業部門的投入已經不多,再加上土地貴族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又抽走一部分資本和政策傾斜,導致工業發展進一步減慢。地方和階層的分裂現階段體現出的基礎設施缺乏即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勞力和自然資源,但土地貴族對土地、人口流動和自然資源的控制阻撓了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發展瓶頸。

種姓制度的長期存在還使印度社會階層斷裂、貧富分化嚴重。廣大底層民眾缺乏上升的空間和可能性,因此喪失了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來改變自身命運、爭取幸福生活的慾望,社會各階層流動相對固化,無法形成一個龐大的“人才集群”,使“人口紅利”真正發揮作用,最終導致印度難以通過發展大規模製造業向工業化、現代化轉型。

莫迪改革未能回應印度轉型難題

莫迪改革觸碰到了“深水區”的結構性難題,並給印度社會帶來了“雪崩式”的經濟衰退,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莫迪改革未能找到印度經濟的新增長點。在發展戰略的制定上,只練“招式”,不修“內功”。前文提到印度對外部嚴重依賴,“買辦經濟”尚未斷奶,難以拉動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而莫迪的改革措施並未回應這一經濟結構性問題,印度仍然沒有找到擺脫外部依賴的經濟發展道路,沒能建立內生的增長模式,帶來新的增量空間。只存在於個別城市且產業鏈條短小的外包經濟,創造不出足夠的經濟發展推動力,難以支撐印度整體的工業化建設。

其次,莫迪改革未能直面印度社會的“沉痾痼疾”。在改革路線的選擇上,不攻堅,只敲邊鼓。雖然莫迪在“廢鈔”、統一財稅政策等方面採取“鐵腕手段”,但是其暫時迴避土地制度、勞動法等核心議題,沒有解決經濟結構上的問題。根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再強硬的手腕也是事倍功半,揚湯止沸。

最後,莫迪改革間接導致印度政治的“不確定性”。在政治策略的制定上,屢屢鋌而走險。印度人民黨迅速崛起的過程中,對內利用宗教對立,大規模煽動民族主義和民粹情緒,印度國內不穩定因素上升。在國內改革遭遇挫折時,對外製造國際爭端事件,進行政治“豪賭”。60年代尼赫魯進行土地改革轉移國內危機,製造了中印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則是使印度失去了工業化建設的良好時機。當今印度屯兵中印邊境,莫迪似乎也有類似打算,無疑這將對印度的未來產生非正向影響。

兩年前,時任印度財政部高官傑揚特·辛哈稱,印度已經準備好從中國手中“接過全球增長的接力棒”,“用不了多久,印度就將在增長和發展方面把中國甩在身後”。那個時間點上,印度各種“超越中國”的言論大行其道。

然而,兩年後的今天,印度經濟的表現卻給這位先生澆了一盆冷水。而縱觀幾年來莫迪改革的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並未著力解決印度國內的結構性問題,反而大有劍走偏鋒之勢,莫迪改革的最終答卷雖然尚未完全呈現,但是可以預期會讓各位滿懷期待的看官大失所望。


劉典


印度經濟近些年的發展,不僅沒有陷入困境,它一直在迅猛的增長。只不過多數年頭裡,因為中國經濟太受矚目,它不得已在中國的影子下,得到了較少的關注而已。

印度是中國可怕的對手,它的發展超乎我們一般人的觀察。

如果說,我們現在的看點在中美之爭,三十年之後就是中印之爭了。

一直忽視的印度將很快跨越法、英、德,從而直接與日本爭奪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了,站在與中國直接競爭的對面,有位叫黃亞生的華裔經濟學家,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龍象之爭。

印度的人口世界第二,不出十年會成為世界第一;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這幾年都超過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了。

來看印度人才吧,直接要接管硅谷的感覺。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印度人;

微軟現任CEO薩蒂亞·納德拉,印度人;

2007年,印度人山塔努·納拉延被任命為全球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軟件公司Adobe的CEO。

……

這樣的名字還可列很多很多,擔任多年百事CEO的英德拉•努伊,是印度裔,還是個女的。

派思諮詢公司曾研究過2015年美國500強企業CEO國籍分佈後發現,15%企業CEO為外籍,人數最多的是印度裔(籍)。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臺灣裔(籍)分別有一位,但中國大陸無人上榜。

印度人還有霸佔美國商學院高管陣列的趨勢。

印度裔尼廷·羅利是哈佛商學院第10任院長,也是這個著名學府100多年首位非本土裔的院長;

芝加哥商學院是印度人蘇什·庫馬爾;

原籍印度的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迪帕克·詹恩2011年也擔任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對印度的點評,你要說印度好,一定有許多人指責說,你沒看見印度那麼貧窮,有種族歧視,許多人還上不起學,髒亂差這樣的現狀嗎,印度國內政治也亂哄哄的。

但我想提醒的是,只有看到別人的優點,才能更有益自己的成長。

將這些人物故事串聯起來,我只想說明,人口優勢是印度最大的優勢,也是印度未來經濟看好的最大保證。印度目前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人口最多的國家,未來將成為人數最多的國家。

有人口,就有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有了各種可能。

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語,無疑具有明顯的語言優勢,可以直通美國、英國,這也是印度成為世界上軟件業最發達的國家的原因吧。

記得有次我跟一在印度運營中國產業園的高管聊,他說看好印度只需要說一個原因:年輕人口多。


印度不光是年輕人多,而是每年畢業的技能型人才也很多。雖然還有許多人沒書讀,但印度技能型人才絕對數量超過大部分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印度的中高端產業是後繼有人的。


天天叫嚷著說印度人不行,我們自己可要爭氣呀。

印度並沒有陷入困境,理由是高科技高速發展及落地的當下,劣勢能迅速轉化為優勢,可以彎道超車。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二點。

印度並不需要像中國過去30多年一樣,在基礎設施上大規模地投入。比如有線網絡建設就可省略,直接跳躍到無線網絡。

客觀地說,印度現在遇到的大多數發展難題,如基礎設施落後、政府腐敗、高文盲率、醫療衛生條件差等,但這些,中國都曾出現過,只要印度找到正確的方法,便可擺脫從而徹底解決的。

莫迪就任印度總理後,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印度製造。在全球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我們能看到印度走上了類似中國的發展道路。

莫迪治理下的印度,改革是全方面的。可歸納為:“印度製造”戰略;加大開放,鼓勵外國投資;進一步推進私有化改革;提升政府效率,打擊腐敗等,其中,鼓勵外國投資者、爭取印僑支援印度建設,是較為突出的一面。

印度的人口紅利能比中國多持續數十年,印度的後發優勢,避免了許多少走彎路的機會,跟英美相近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及大量印度人才在西方世界攻城略地,給予了印度後續發展極大的想象空間。

這些有關印度的形象,之前你們是否有呢?

我們要更加奮發圖強呀,別老印度阿三,阿三的叫了,阿三就是世界第三的話,也是要相互學習,互惠互利,高度警惕呀。


財經作家邱恆明


第一, 2017年 印度經濟增速低於預期。2016年印度經濟增長率超過7%,超過中國成為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這大大提高了印度人的自信心,聲稱要迅速趕超中國。但是,根據已有數據,2017年印度經濟增速在5.7%左右,全年很難超過6%。

第二, 莫迪政府的兩大政策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一是2016年底,莫迪政府突然推出廢鈔政策,500和1000盧比的大面值紙幣停止流通,導致貨幣流通量的85%退出市場。這項政策對整個經濟系統造成深遠影響,顯著遏制經濟交易,拖累投資和經濟增長。二是莫迪政府推出的商品和服務稅(GST)。這項稅收的推出從長遠看見將對印度經濟造成深遠而正面的影響。但是短期看,政策出臺後的衝擊、調試、磨合尚未結束,正面衝擊尚不明顯,負面影響尚未消退。在這個衝擊消化期,經濟增長受到負面衝擊。

第三, 莫迪政府的改革改善了本國的經濟前景。首先,得益於印人黨嫻熟的政治技巧和積累的人氣,上述兩項政策並未影響其選民支持率。其次,印人黨的改革慾望契合國際社會的期待。世界銀行的“營商化境便利化”排名上,印度首次進入世界前一百位;國際評級巨頭穆迪提高了印度的主權信用評級,這是2004年以來的第一次。與此同時,印度股票市場年度市值增長率超過30%,成為全球表現最佳股市。

第四, 2018年的經濟增長表現會好於2017年。首先,商品和服務稅的正面效果會在2018年開始顯現,而廢鈔的負面衝擊也會消退。莫迪政府已經出臺了若干項商品服務稅的配套政策,如降低了178種商品的稅率,這將進一步減弱商品和服務稅的負面衝擊,增強正面效果。其次,莫迪政府正在改善銀行系統,為此已出臺了總額達到320億美元的銀行救助計劃,希望改善銀行壞賬和不良貸款情況,這將提高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

第五, 莫迪政府面臨兩大挑戰。一是無就業增長問題。印度經濟增長的數字非常耀眼,但是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不足,被諷刺為“無就業增長”。印度政府需要想盡辦法解決每年1200萬勞動力的就業難題。印度主要的就業吸納部門是農業、建築業和小商戶。後兩個部門部門對廢鈔政策和商品服務稅最為敏感,受衝擊也最嚴重的。因此,上述兩項政策直接造成了大量低端勞動力的失業。二是能源紅利消失。印度70%的石油消耗依賴進口。2016年的印度經濟增長很大程度得益於全球油價下跌。2017年以來石油價格已經顯著回升。印度政府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放任油價上升導致的商品價格提高和通脹率上升;二是增加能源補貼,保護消費者利益。考慮到2019年印度將舉行下屆大選,莫迪政府可能會選擇增加補貼,但是這又將對政府財政構成巨大壓力。


布萊克懷特


這段時間,國際社會關於印度的消息,主要仍聚焦於印巴克什米爾博弈一事。在這個戰場,印度雖然談不上獲勝,但也絕對是佔據上風——憑著規模和體量的優勢,印度不僅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民眾的抗議置若罔聞,連巴基斯坦,也被其死死壓制。

但就在邊疆強橫的同時,國內,一直被外界看好的印度經濟,卻突然拉響了警報——就在數月之前,印度經濟學家還在高談闊論,並向世界炫耀印度經濟增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說每年可以創造700萬個就業崗位。但近日印度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第一季度為5.8%,第二季度為5%,這個數據大大低於預期,這讓經濟學家們都傻了眼。

當然,嚴格來說,印度失速其實並不算突然。從去年開始,印度經濟就已經顯露頹勢,而這也成為去年底印度地方選舉時莫迪和人民黨吃癟的一大誘因。只不過,當時大家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困難,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得到解決。卻沒曾想,今年上半年,形勢卻驟然惡化——要知道,印度近年一直都是吹噓增長率超出中國的。可現在,跟美國把貿易戰打的熱火朝天的中國,增長率依然還能維持在6以上,天天過太平日子的印度,卻一下子跌到了5——這還是之前改了算法,把牛糞之類都計入GDP之後的結果。如今卻搞成這個樣子,讓驕傲的三哥情何以堪?

印度為什麼會在現在出現失速?在雲石君看來,這裡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有印度自身政策的錯失,而最根本的,還是印度特殊的國情桎梏。

首先從外因說起。印度的失速,首先和現在的宏觀大環境脫不了關係。其實對大氣候稍微有點敏感度的,應該就知道,現在全球經濟已經十分不妙——中國咱們就不說了,大家都瞭解;美國方面,國債長短期收益率已經倒掛;而剛剛公佈的供應管理協會ISM數據也跌到49——已跌破50的榮枯線;黃金、比特幣等避險資產今年一直猛漲。而除了中美,歐盟、英國、拉美、日韓甚至東盟,各個經濟體的表現都十分不佳,彼此間的經貿衝突也在加劇——尤其是英歐和日韓,現在都已經翻臉,或者在翻臉的路上。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繼08年之後,全球很有可能又將迎來一波經濟危機。不管這種推測是否會成為現實,但至少,現階段全球經濟趨緩,已經是肉眼可見。

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現在全球已經成了這個樣子,中美歐日這些大塊頭都個個灰頭土臉,印度身在其中,又豈能獨善其身?

何況,這場全球性的麻煩背後因素,對印度更加不利。

為什麼會有這場全球經濟降速?這個當然是眾說紛紜,不過不管怎麼解釋,特朗普掀起的反全球化風潮,絕對在其中佔有重要位置。隨著特朗普打開貿易保護的魔盒,不管大家願意不願意,這股風潮已經越來越流行,什麼巴西特朗普、英國特朗普,一個個的跳了出來,暴力脫歐,焚燬森林什麼的一茬接著一茬;與此同時,大家也紛紛降息,準備打以鄰為壑的長期拉鋸戰,將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中國名言踐行到底。

這就苦了印度了。眾所周知,印度現在打的是製造立國,海外貿易發家的主意。莫迪最著名的口號,就是“銷往全世界,但在印度製造”。現在印度製造才剛嚐了點小甜頭,所謂工業體系的構建更是連基礎都還沒打好,可巧不巧的,就碰到這股潛在經濟危機和逆全球化風潮的雙重打擊。這種情況下,莫迪就是再神奇,也擋不住這股逆流的襲擊,印度經濟減速因此受衝擊,某種程度上在所難免。

不過,雖然大環境確實不好,但這也不意味著印度就鐵定會倒黴。就像越南,同樣是吃全球貿易的飯,但在這股逆全球化風潮中不僅沒倒黴,反而藉著中美貿易戰的東風,承接了不少從中國轉移出來的產業;甚至連衰的不成樣子的臺灣,也因為部分臺資的迴流,在今年上半年收穫了一份相對漂亮的投資增長數據。

印度一直不是美國貿易打擊的重點關注對象——雖然特朗普的貿易大棒是雨露均霑,印度也被波及,但受衝擊程度總體來說還是很小的。何況從戰略角度來說,讓印度適度強大,也有利於遏制中國。從這層邏輯來說,印度也是有發禍難財的基礎的。

但很明顯,印度這一次並沒有佔到這層便宜——換句話說,從中國外溢的那部分產業,印度並沒有接到太多。

為什麼會這樣,最直接的因素,是印度比起越南來,競爭力不足——畢竟越南與中國的珠三角產業集群區隔海相望,承接起來更加方便;而且從文化和制度方面來說,屬於儒家文化圈,奉行社會主義的越南,也肯定比深受印度教影響,又奉行西式民主制度的印度更有競爭力。再加上中國畢竟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強,加上也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所以貿易戰至少在現階段,對其傷害有限——相應的轉移出去的產業也還有限,一個越南,就已足以承接的七七八八,不行的也有其他東南亞國家備選,印度這種與中國地緣關係相對疏離,交通方面也沒有優勢,所以在這波小轉移中沒有撈到足夠的便宜,也在情理之中。

但這個只是表象罷了。實際上,印度之所以如此被動,其實也和其對中國的一貫敵視和戒備,抵制加強經濟合作,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脫不了關係。

當初中國搞一帶一路倡議,對印度還是很拋了一陣橄欖枝的——雖然基於歷史和地緣的因素,中國也知道印度肯定心防,但在主觀層面,中國還是希望印度基於經濟利益考慮,能夠參與到這項計劃中來。

只不過,印度最終的選擇是欲迎還拒。不管印度此舉是基於政治因素,還是經濟上跟中國競爭的顧慮(其實以印度現在的工業基礎,跟中國比差了十萬八千里,中短期內還談不上競爭——當然,如果以印度一向以中國為標準,立志超越的昂揚心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最終印度沒有跟中國牽手。

而正是這種選擇,讓印度在這一輪產業承接過程中吃了癟。鑑於越南基於政治原因,一直對一帶一路抗拒,如果當時印度參與其中,兩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密度增加,程度深化,這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比較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抵消其與越南相比,在文化、制度、地緣層面的不足——可以設想,如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設想在過去幾年得到落實,中國產業外溢過程中,印度與越南想必也不會那麼被動。這樣的話,印度經濟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支撐點——並且這個支撐點在中美貿易摩擦的環境下還會放大,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抵消這一輪全球經濟降速對印度的衝擊。

所以,有時候,目光還是得放長遠些,心胸也要開闊些。印度當時的狹隘心態和政策,自以為是對自己的保護,但沒曾想,才過了沒幾年,一番小波折,印度就嚐到當時倔強帶來的苦果。

而除了大環境和政策,造成這一輪印度經濟失速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印度的體制和文化。

看過雲石君《地緣政治:印度系列》的都知道,印度教文明體系其實是很不適應現代工業文明的,印度教以血統和出身來劃分階級,階級之間嚴重缺乏流動空間——這使人缺乏通過個人努力獲得階級跨越的可能,進而喪失奮鬥的動力。與此同時,印度教又用轉世理論洗腦下層民眾,告訴他們今生受多少苦,來世就可享多少福——所以大家也不必奮鬥了,還不如安貧樂道過完一生,下輩子再爽得了。

除了印度教,以分權制衡為基礎的西式民主制度,也嚴格拖累了印度經濟。印度經濟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改革。但政府權力不夠,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權力分割壁壘分明,政令不出新德里,地方各自為政這使得任何致力於國家發展的大政難以推行,改革更是受盡掣肘,難上加難。而體制改革不能成功,移風易俗更無從說起,

這是在現行體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莫迪所能做的,就是塑造強勢領袖人設,通過個人魅力來吸引民眾,從中獲得力量,再借助這種力量,去強行突破體制的桎梏,來推動改革的進行。

這條路在理論上是說的過去的——畢竟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闖關,以及在遇到重大抉擇時的一錘定音,也是在相當程度上藉助了一代偉人的強大個人威望。

只不過,中國畢竟是世俗文化主導、中央集權制國家,而印度是出世文化主導,奉行分權制衡制的國家;這種差別,決定了政治領袖在實踐中能釋放出的能量是不同的。何況個人經歷也決定了,莫迪在印度的威望,遠不能與總設計師當時在中國朝野的威望相提並論。

這兩種因素相結合,就是莫迪的這種套路雖然也有效果,但力度天然有限,天花板較低。在之前幾年,進行一些淺層次的改革時,還能見到成效。但隨著前期改革紅利的吃盡,印度必須通過新一輪、更深層次改革來推動經濟發展時,莫迪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這就是這兩年印度經濟困境的一個內因。說白了,體制就這個樣兒,能推多遠,得看莫迪威望有多足——但從去年底地方選舉時人民黨的略顯頹勢來看,民眾對莫迪的崇敬其實也有限,基本上也是有奶就是娘,有好處時歡呼雀躍;一旦沒奶了,立馬就投了國大黨。

所以莫迪也沒辦法,要想更多的改革,就必須更多的蓄威養望——所以巴基斯坦以及印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今年就比較倒黴,兩次成為莫迪用民族主義培養威望的墊腳石。

只不過,莫迪足以支撐下一輪改革的新威望還沒養出來,全球經濟環境吃緊的大勢就已經殺到,這下印度經濟就一下撐不住露了地,從大家口中的“金”又開始向“磚”的方向滑落。

那麼,接下來印度經濟會怎麼樣呢?這個真不好說,一方面得看國際大環境,另一方面還得看印度的政策,以及莫迪個人力量的培育成果。如果搞的好,印度能撐過去,那還好說;如果搞不好,經濟繼續滑落——不管這種滑落是因為印度自身原因還是大勢,那莫迪就真的會有麻煩了,很可能淪為經濟危機下的犧牲品。而作為改革的代言人,如果莫迪真的倒了黴,印度的改革估計也將受到重大挫折,進而嚴重耽擱進程。而隨著AI時代的逼近,對於除了人其他啥都缺的印度而言,留給它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

那麼,面對這種困境,印度該怎麼辦?莫迪能有辦法能逆轉乾坤嗎?

老實說,很難。不過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果莫迪願意,他其實還是有一些手段,來扭轉這種局面的。只不過,這種手段,對莫迪本人而言,恐怕並不友好。真要行之,操作的好倒也罷了。操作不好,很有可能引發印度的全局性騷亂。莫迪本人,也有可能在此過程中遭遇極大的威脅。

那麼,這種手段是什麼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雲石君


陷入困境?

印度從來就沒有走出困境好不好!

印度的問題太多: 畸形增長的人口,頑固落後的種姓制度,非正常的國家治理體系,貪汙腐敗盛行,落後的基礎設施,地方割據,浮誇風盛行,窮兵黷武,環境汙染……

印度從來就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印度註定是一個失敗的國家。


老粥科普


我覺得應該是陷入困境了。我們先看一下印度截止到2018年2月的外匯儲備,餘額為4197.6億美元。而我國的儲備為31345億美元,約為印度的7倍。

再來說一下外匯儲備的意義:它是為了支應國際支付的需要,是各國的央行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它的具體形式為政府與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在國外的兌現手段,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通過外匯對比,很明顯的看出印度的經濟肯定遭遇了危機,而且具媒體報道,印度極有可能深陷信用危機,並且正在被世界資本做空。

BWC中文網就曾爆料過印度旁遮普國民銀行的一起金額達18億美元的銀行欺詐案,由此各國都關注了印度普遍的銀行及其他商業的詐騙醜聞,這使得印度商界信用極度下滑,很多外國投資者都在慢慢的退出印度市場。很多跨國銀行業也不再或小額的對印度放貸。

綜合近期情況,基本令人相信印度目前的堪憂狀況。不過不得不說的是,印度最近兩個月正在減持美債,大概已達50億美元,以此彌補自身的虧空。



吃飯不刷碗1


短期內應該問題不大,但十年後,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會有質的提升,屆時,印度的人口數量能不能轉化為人口紅利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更何況印度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到時候,別他娘不但沒有紅利,反而是更大的負擔!

另一個問題是他的教育問題,基礎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口,說英語的人口只有1億人,佔印度人的十分之一不到,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印度都是說英語的。人口素質不能支撐經濟現代化的需求!

第三就是他的種姓制度,是內亂的潛在因素!

個人覺得,印度到時候要麼內亂,要麼經濟不斷髮展,印度會對外擴張,畢竟印度是個有野心的國家,這個恰恰是周邊國家需要小心的!


czhbzh


印度這個國家就是坑蒙拐騙偷成風,無賴,你到那裡投資小心被騙,或政策法規改變,你變成一無所有,過去南韓的這些大企業就是這樣把日本投資變成自己公司,日本現在基本不去南韓投資,印度比南韓更加無賴,不要傻了,去印度投資的人清醒點吧!謹慎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