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代皇帝劉啟和王皇后的同塋異穴合葬陵園,位於西安北方渭河北麓二級臺地之上,是目前考古工作做得最多的一個西漢帝王陵園,全國首批12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漢陽陵陵園經過十幾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精美文物,其中以距帝陵封土最近的東側外藏坑、象徵西漢軍隊的南區從藏坑和陽陵邑中出土的印章和印章封泥最為難得。

陽陵出土的印章均為漢代典型形制,印鈕多樣、內涵豐富。雖屬從葬之“冥印”,與實際官印的尺寸和體量都有差異,但質地和印鈕形制都按標準制作。印面一改秦印行用的田字格和日字格,均無界格,無邊欄。印文皆為陰文,有的是鑄造,有的是鏨刻而成。封泥是官印實際使用的遺蛻,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印章藝術的實際面貌。漢陽陵出土的封泥,根據軟泥入槽多少不一,以及槽的形狀不同,有的泥塊幹後呈方形,多因滿而溢出方槽形成,也有泥幹後呈不規則的長橢圓形。這些封泥背面都有數道繩子的橫向勒痕,印文整體給人以古拙質樸,自然率真的美感。漢代由於隸書的出現和通行,文字書寫已大為簡便省事,入印字體介於篆隸之間,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橫畫省去波磔,轉圓為方,盤曲化直,筆勢圓勻簡潔,古樸深厚。

▌漢陽陵出土的印章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宗正之印”

漢陽陵出土的印章“宗正之印”。帝陵12號外藏坑出土,銀質,龜鈕。印面邊長0.8釐米。宗正官至九卿。漢代規定,宗正秩中二千石,掌管皇族宗親事務。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它是漢陽陵出土級別最高的一枚印章之一。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宦者丞印”

“宦者丞印”。帝陵17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印面邊長0.8釐米。宦者又名“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顏師古注:“宦者,閹人。”後來,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宦官:“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聲雌頷禿,髭鬚不生,宛然女子。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長樂宮車”

“長樂宮車”。鼻鈕銅印,出土於陶俑身上。長樂宮為漢代最初在長安城修建的宮殿之一,《漢書·郡國志》載:“漢高祖定都關中,築宮城,擇嘉名,可長安於子孫,故曰長安城;可長樂於宮室,曰長樂宮。”同時,還有未央宮。秦漢時太僕之屬設車府、路軨專管乘輿諸車。“長樂宮車”之名為首次發現,很有可能是“長樂宮車駕”的省稱。“車駕”即馬駕的車。《漢書·景帝紀》:“夫吏者,民之師也,車駕衣服宜稱。”又因皇帝外出時所乘,故用為皇帝的代稱。《漢書·高帝紀下》有:“是日車駕西都長安。”顏師古注:凡言車駕者,為天子乘車而行,不敢指斥也。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永巷丞印”

“永巷丞印”。帝陵18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釐米,寬0.77釐米。永巷為少府屬官,有令和丞各一人,由宦者擔任。永巷主要作用有兩種:一、幽禁妃嬪、宮女的地方,這是他的主要作用。《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列女傳》記載周宣姜後脫簪珥,待罪永巷。二、西漢時有時也是妃嬪的暫住地,《史記·佞幸傳》中記載漢武帝時,李延年和妹妹能歌善舞,被武帝寵幸,其妹妹被武帝接入宮中,住在永巷。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東織令印”

“東織令印”。帝陵21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印面長1釐米,寬0.9釐米。《三輔黃圖·未央宮》中記載:“織室,在未央宮,又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織室屬少府,宮中的絲織作坊,為宮中織作繒帛和文繡郊廟之服。主管官吏有令、丞,屬吏有令史等。織工多為官奴婢或貴族女性犯罪。《史記·外戚世家》有記載: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是為織室見於記載之始。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大澤津印”

“大澤津印”。帝陵12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6釐米。我國古代陸路交通關卡叫“關”,水陸交通的關卡叫“津”,關津都駐軍隊把守,若要通過關津,須向守關出示公文,加蓋印章。“大澤”史料沒有明確記載,可能為地名。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倉印”

“倉印”。帝陵15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半通印。《漢官儀》曰:“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通常是正方形印章的一半。邊長0.81釐米,寬0.61釐米。印文為鑄造,整齊端莊,筆畫方正中含圓轉之意,鑿制。顏師古注:“倉,粟所積也。”揚雄《法言·至孝篇》曰:“半通之銅,皆有秩嗇夫之印綬,印綬之微者也。”“倉印”便是官署中具體主倉谷的倉令。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左府之印”

“左府之印”。帝陵16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1釐米。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右府”

“右府”。帝陵16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鼻鈕。長0.74釐米,寬0.52釐米。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府印”

“府印”。帝陵18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鼻鈕。邊長0.75釐米,寬0.64釐米。印文豎讀。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西府”

“西府”。帝陵18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鼻鈕。邊長0.71釐米,寬0.55釐米。印文豎讀。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山府”

“山府”。帝陵21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三角形鼻鈕。邊長0.75釐米,寬0.49釐米。

“府”指國家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以上如此眾多的無具體官名的府庫倉儲半通印,屬少府下的職能部門,其主管官員均屬小吏,有的可能省去了具體官名,亦不能排除它們是代表府、庫倉儲與輸出物品時所用的“公章”。“府”有時指官府機構和官署,有時指府庫。府庫含義近同,都有製造及儲存器物、食物的功能。在陽陵,出土印章的地方的確發現了大量的罐、盆、灶、倉等飲食器具和糧食作物等。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別臧官印”

“別臧官印”。帝陵15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長1.1釐米,寬0.98釐米。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車騎將軍”

“車騎將軍”。帝陵南區從葬坑出土,金印,這是漢陽陵目前出土的唯一一枚金印。龜鈕,方形,邊長0.7釐米,重4.18克。印面陰刻四字,筆畫起筆和收筆都有刻擠的凸點,沒有經過打磨。字體相對比較潦草,不如實用官印字體規整。極有可能是採用鏨鑿的方法。東漢衛尉蔡質撰《漢儀》謂:“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金印紫綬,指印的質地為金;紫綬是僅次於諸

侯王“青黃綠赤圭”的印綬,與三公相當,可見車騎將軍地位之高。西漢最早有車騎將軍記載是漢文帝前元元年(179年),封薄昭為車騎將軍。景帝前期只封周亞夫為車騎將軍,時間很短。景帝以後車騎將軍封號很多。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軍武庫器”

“軍武庫器”。帝陵南區16號從葬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釐米。印文略顯潦草。《說文》:“庫,兵車藏也。”《禮記·樂記》鄭注:“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武庫令始置於秦漢,秦中尉所屬有武庫令、丞。漢代沿置,武庫令秩六百石。在漢代,中央和地方都有儲存軍事裝備的武庫。陽陵出土的這枚印章便是軍隊自己的武庫之印。

▌漢陽陵出土的封泥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大官令印”

“大官令印”。封泥帝陵陵園封土東側14號外藏坑出土。長2.4釐米,寬2.7釐米。泥質土灰色,質地堅硬。“大”字稍殘。“大官”即“太官”。太官,少府屬官,主管膳食。太官令為太官的最高官員。帝陵陵園封土東側16號外藏坑出土有“大官之印”明器銅印1方。《古封泥集成》有“太官之印”封泥。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䆃官令印”封泥

“䆃官令印”封泥。帝陵陵園封土東側15號外藏坑出土。長2.4釐米,寬2.55釐米。泥質,黑褐色。“”字上部稍殘,背部有三道繩紋。官,少府屬官,主管擇米,有令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莖六穂於庖。”索隱引鄭玄雲:“,擇也。”官令為官中的最高官員。這枚封泥的時代為景帝時期。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東織令印”封泥

“東織令印”封泥。帝陵陵園封土東側21號外藏坑出土。長2.5釐米,寬3.6釐米。泥質,灰褐色。“東”“令”稍缺,背部有繩紋,中有穿孔。西漢早中期,少府屬官有東織、西織二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各有令丞。東織令為東織中的最高官員。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此封泥的時代為景帝時期。該外藏坑還出土有“東織令印”“東織寢官”明器銅印各1方。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陽陵令印”封泥

“陽陵令印”封泥。均出土於陽陵邑。其一殘長2.92釐米,寬2.69釐米。側面有明顯的指紋印。背面較平,有四道繩紋勒痕。西漢陵邑相對於首都長安城,如今人所稱之“衛星城”,它的居民數均在萬戶以上,故而直接設“令”,據《漢書·景帝紀》雲:“五年春正月,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注引張晏曰:“景帝作壽陵,起邑。”由此可見陽陵邑的設置比較早,在景帝在位時即已存在,我們認為陽陵邑發現的“陽陵令印”封泥,就是陽陵邑令用印的珍貴遺存,陽陵令是直接負責管理陵邑的管理者。這件封泥是西漢早期陽陵地區與外界交流的證物。

漢陽陵出土的這些印章和印章封泥不但為研究漢代前期的官印、官職提供了實物資料,可證史補遺,也為藏家鑑真去偽提供實物了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