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本文作者:楊團 欒禹(本刊特約記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營、民營、合資等各類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企業家群體也逐漸形成並壯大。伴隨著企業家們掌握的財富和資源逐年增多,公眾對於企業家們承擔社會責任的期望也不斷提升。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慈善公益事業已經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當中。比如,很多企業家在自然災害救助、貧困地區的教育、公共事業等社會公共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那該如何評價中國企業家已有的慈善公益實踐?企業家做慈善公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們為什麼需要企業家做慈善公益?為此,我們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顧問、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主編楊團。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領導文萃》: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互助互濟、扶弱濟困的優良傳統,慈善理念和慈善實踐源遠流長,近代以後的中國慈善更是融入了當今我們稱之為“公益”的社會經濟與社會政治的內涵。

請您從歷史的維度簡單地評價在中國慈善公益發展的進程中企業家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績以及是什麼因素促成的?

楊團:在近現代的中國歷史中,開創民族工業的一大批企業家幾乎都是慈善家、教育家,從清末到民國,在中國面臨大變局之際,這些民族精英懷抱救國圖強的理想,在開闢民族工業的同時投身公益慈善,其中,張謇、盧作孚是傑出代表。

在當時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下,他們推動了中國近現代的慈善突破了傳統的救濟、救災,走向就業、人才培育、教育、醫療和產業與地域振興。他們的行為不僅僅是善舉更是壯舉。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民間慈善被政府公益所替代。民國時期建立的民間慈善組織被取消了,慈善事業停滯了,甚至連“慈善”二字都淡出視野。這是因為,人民政府是最大的慈善家,所有的救濟救助都由政府直接解決,民間慈善可以壽終正寢了。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1951年中央政府頒佈了《勞動保險條例》,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建立起以國家保障為主要方式,以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為主要對象,以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為基本管理層次的國家保障制度。國家直接管理經濟,承擔了社會福利方面的全部責任,根本無需體制外的民間社會資源。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中斷了的慈善歷史才被重新銜接起來。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1978年,時任北京內燃機廠廠長、後任國家經貿委秘書長的沙葉,發起並組織了一個自治性社團——北京企業傢俱樂部。

當下描述的改革開放以來的慈善史,都是以1981年和1989年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成立開頭的,其實,後來發展成中國企業家協會的北京企業傢俱樂部,在1978年就已經組織企業家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了。

可見,在時代大變革中,企業家是很敏感的。而且,他們與民國之初崛起的上一代企業家有個相似之處,這就是家國情懷。國家改革了,企業家率先垂範,站出來支持改革,多做對於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家國情懷,這可能是中國企業家的一種傳承吧。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領導文萃》: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家在參與慈善公益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問題?成因是什麼?

楊團:曾經有過一個階段,大約是1978年到2008年的這個時間段。“我為什麼要做慈善,為什麼要拿錢出來?”當面對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於企業家承擔慈善公益事業的期望時,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大部分民營企業家的頭腦中。

民營企業家們之所以這樣想,一部分原因是受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民營經濟才剛剛重新起步,很多一般性製造業的企業規模很小,大量是鄉辦、村辦企業。除去買設備、發工資,幾乎剩不下多少盈餘,他們當時最重要的是生存,是站穩腳跟。所以,那時他們認為:“自己還沒站住呢,做什麼慈善啊?我們最大的慈善就是把稅交了,把工人的工資給付了。”

這個認識其實很正確。而當時很多鄉辦村辦企業以自己的盈餘支持了村社集體經濟,這就是公益呀!中國的民營工業經濟就是從鄉辦村辦企業發展壯大的。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是企業家做慈善捐贈到底誰說了算?本世紀初,山東、江蘇、重慶等多地的大中城市掀起“慈善風暴”,政府出面號召、出臺政策鼓勵當地企業為當地慈善會捐款。為了籌款,各地的主要方式是動員企業報捐款額度,本金自留、自行保值增值,每年只交當地慈善會利息即可。僅此一法,短短數月,許多城市慈善會的社會捐贈額就從千萬元爬升到億萬元。

但是,其實捐款額不過是個虛數,據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統計,2007年發生在若干省份的“慈善風暴”募款總額高達50億元。這不僅誇大了慈善捐贈成效,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引導企業家捐款,且高度集中於政府和與政府緊密關聯的少數慈善組織,這與慈善募捐應該自主自願的本義大相徑庭。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民營企業家群體一直有個心結:想做慈善,甚至也有通過政府向慈善會捐贈以獲得政府青睞的想法,但是,慈善畢竟是自己所為,不願意受更多的外部干預。所以,企業家一面做做慈善,一面又不很心甘情願。

慈善的政策環境與政府關係讓民營企業家們對於慈善公益難以形成正向的認識。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企業家們對於慈善公益的認識也逐漸深化。我國改革開放之後成長的民營企業家,絕大部分是從農民、小商小販走出來的,1992年以後有一批幹部下海,一定意義上對這個結構有所改變。

中國民營企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企業家的文化程度不高,這導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部分民營企業家實際上對慈善公益都少有認識。尤其在“為什麼要回饋社會”問題上認識不足。這種情況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發生重大變化。全社會對於慈善公益的認識快速提升,抗震救災就是公益慈善。

汶川地震,大大激發了全體國民心中那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主義精神,某種意義上跟戰爭年代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相似的地方:每一名社會成員都不再從個人角度出發看待這場災難,而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角度。國家有大難,人人有責任。這樣的一種認識,仍然是和家國情懷有密切關係的。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從2008年起,中國慈善公益事業開啟了一個新紀元,就是從此人人公益、人人慈善成為社會風尚。逐漸地,一批比較有名氣、有能力的企業開始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在後來的捐贈中,表現很突出。

  • 像曹德旺不僅做幾十億元的股權捐贈,還拿出真金白銀辦慈善學院。
  • 像大家熟知的以馬雲、馬化騰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家,都非常努力地在做慈善公益,企業基金會風起雲湧。
  • 還有很多中小企業紛紛籌辦慈善公益基金,建立扶貧和社會救助項目等等。

從捐贈額度來看,企業的捐贈自2008年以來一直是上升的,而且大企業捐贈的額度上升明顯。可以說,今天中國的慈善公益已經完全離不開民營企業,離不開民營企業家了。


本文摘編自《領導文萃》2020年2月下高端訪談《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團》

觀點|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的慈善公益之路 (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