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三河村党委发挥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侧记

3月31日,春日的暖阳驱散了疫情的阴霾,江津区圣泉街道三河村罗罗草莓园里一片忙碌的景象。采果、装框、称重、发车送货……看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订单,农场主何秀峰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受疫情影响,眼看这几亩草莓就要烂在地里,还好有村里的党员干部。”何秀峰说,“他们不仅在朋友圈给我‘打广告’,还义务到地里帮忙,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

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就在3年前,三河村党委还是全区挂了号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没有凝聚力、任务安排落实不到位、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短短几年时间,三河村面貌为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让党员成为急先锋

重庆江津: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三河村党委发挥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侧记

三河村成立党员突击队

春节至今,三河村党员突击队格外忙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三河村党委在圣泉街道率先组织全村98名党员成立突击队,走上疫情防控一线。卡点检查、入户排查、隔离人员监测……筑起了守护群众安全健康的“生命屏障”。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三河村党员干部的身影。春耕紧迫,他们就帮群众买种买苗;水果滞销,他们帮群众推销产品、送农产品出村进小区;物资短缺,从事生猪养殖的党员干部就说服家人,宰杀生猪平价售卖给村民……每一个关键时刻,他们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冲得上去、豁得出来的共产党员本色,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将党员干部打造成一只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急先锋队伍,才能获得群众依赖信赖。”圣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三河村党委书记陈方君说。当每一位党员都成为为民办事的急先锋,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找准路子谋发展

没有钱、没有路、没有产业,几年前的三河村就是这样一个“三无村”。在成立新的“两委”班子后,“找准发展路子”成为三河村全体党员干部集体忧心的一件大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集体资金短缺,让村里“有米下锅”成为陈方君走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在他的推动下,三河村完成了集体资产清理核算,累计清理出鱼塘、林地、果园等闲置资产200余亩,通过资产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200万元,为三河村发展积攒起第一份厚实的“家底”。

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梗阻,修起一条条“小康路”成为村党委送给乡亲的又一份“大礼”。陈方君刚上任不久,就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对全村道路交通状况开展调研。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后,村里制定了乡村道路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21公里人行便道,硬化8公里农村公路。未来的三河村将与德感红豆村、璧山健龙镇实现环线贯通,这将成为全村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的坚实基础。

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三河村党委带领村民立足本村传统花椒、柑橘种植优势,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优化先进的品种和技术,不到2年的时间,三河村的200亩柑橘、700亩花椒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村党委还组织村民小组长学习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接管无人问津的恒杰长叶橙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利益联动机制,走品牌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村级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鼓励群众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引进农业企业、旅游开发企业,开发村里的农旅资源。去年,三河村共接待游客5000余人,实现经济收入50万元,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打好乡村振兴硬仗

三河村桂花山大院是圣泉街道第一个区级美丽院落。一条进院小路,两旁遍植花草乔木,竹影婆娑,美不胜收。“我们没伸手向村里要过一分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村民自己动手栽种、搭建的。”村民小组长李祖文自豪地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一直以来都是三河村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改变村民长期养成的陋习,三河村首先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人人具备“三个一”(一双手套、一个垃圾袋、一张宣传单),户户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同时,还与重庆工程职业学院的志愿者们结成对子,引入社会力量,高标准推进城乡结合部创卫工作。在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三河村不仅多次摘得圣泉街道考评第一,100多户家庭被评为区、街道“卫生家庭”“美丽家园”,桂花山李家大院被评为“美丽院落”。

“身在基层,就要有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觉悟。”陈方君说,将来,三河村党委将继续在促进发展中出实招、下实功,在推进行动落地上见实效,带领群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原载于《江津日报》)

(作者单位: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