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每逢4月1日,小康医生都会听这首歌。

27年前,程蝶衣拔剑自刎,在《霸王别姬》里以绝美的姿态告别世界。

17年前,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张国荣,从文华酒店的24层纵身越下,将自己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

因此,对于这一天,包括小康医生而言,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愚人节”。

张国荣给世上留下最后一封信,上面写道:“我这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要这样对我?”

是啊,一生从未做坏事,为何要遭受抑郁症的折磨呢?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抑郁症,只是“不高兴”?

作为这个时代“时髦”的疾病,我们总是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听到各种知名人士患上抑郁症。

早在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抑郁症列为世界首位的致残疾病,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抑郁症患者,远远超过那些看上去“更致命”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很多人对抑郁症的认识只限于“不高兴”,甚至不少人认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

但小康医生认为,“不高兴”这词恐怕太轻了,“压抑而至绝望”更符合这种疾病,早有科学研究证实,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大脑,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结构与化学变化。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就好比交通信号,红灯、绿灯同时出故障,抑郁症患者大脑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单胺类递质”传统系统(神经元之间通话的狼烟信号)开始变得异常。

患者无法正确判断,大脑自动屏蔽正面信号,同时不断传递负面情绪,大脑无法产生多巴胺,清晰的思维、计划以及判断力也随之丧失。

长期下去,患者的大脑信息处理发生结构变化,负责情绪、理智的海马体、杏仁核、前额叶等结构发生持久的变化,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抑郁症,不是你的错

由于很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可能远不如癌症那么深入,抑郁症患者常常因为心理负担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但在大多情况下,抑郁症可管理可治愈,它就像大脑的“重感冒”,并非个人性格或心理缺陷导致。

因此对于抑郁症如同对待其他疾病一样,需要积极的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

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感觉?我们又该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也许下面这张图,给你说出了答案: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张国荣曾经说过:“人除了去爱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欣赏自己。”

十七年过去了,从他刚离去时满世界流言四起,到现在人们广泛承认他的成就与魅力。

他用自己人格力量去证明,他在《永远记得》那首歌里唱过的歌词:

“是时候相信,纷扰不过闲事,”“到头来,时光洗礼,唯有风采会留低。”

风继续吹,怀恋那颗璀璨之星。

张国荣离世17周年:从24楼一跃而下,绝非“一时想不开”那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