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抗日戰爭時期,七臺河嵐棒山區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也是領導東北抗日鬥爭的中心之一。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曾在這裡指揮松花江右岸,烏蘇里江左岸及牡丹江流域等20多個市縣的抗日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今天我繼續為您講述《東北抗聯二路軍在七臺河的故事》。

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七臺河革命烈士紀念館珍藏的抗戰時期圖片

  為了追尋抗聯將士們70多年前在七臺河嵐棒山區奮勇殺敵抗擊日寇的足跡,近日我來到了位於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京石泉村的東北抗聯二路軍總指揮遺址。這裡被群山所包圍,雖然當年的密營已不見蹤跡,部分山坡被開墾成耕地,但是進山依然十分費力,我們行走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撫摸著這裡的一草一木,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了抗聯將士們的身影。

      

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愛英雄志願者團隊到抗聯二路軍總部遺址緬懷抗日先烈

   據史料記載,當時東北抗聯二路軍總部在七臺河嵐棒山區一共建了19棟密營,每棟之間的間隔為10米左右,採用的是半下室的結構。密營實行嚴格的保密制度,凡外來人不準直接進入密營區。為了保證安全,密營外共設了三道警戒卡子,這三道警戒卡子都選擇在咽喉要道之處,是易守難攻之地。當地的老百姓給抗聯戰士們送糧食送物資,都是送到頭道警戒卡子後,就不能再往裡去了,因為裡面就是抗聯的密營了。頭道卡子外有道路,但是頭道卡子到二道卡子,再到三道卡子是沒有道路的,抗聯戰士們往裡運輸糧食和物資都不走道路,為的是不給日軍留下蛛絲馬跡。

    

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當年抗聯密營就是這樣的半地下結構,房頂全是草隱蔽性很強,日軍偵察機很難發現。

  當時,日寇經常進山對抗聯部隊進行圍剿,敵人的兵力有時多於我們十幾倍甚至是上百倍,為了避免我軍損傷,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指揮抗聯各軍採取靈活的游擊戰術,利用七臺河嵐棒山區得天獨厚的地形優勢,對日寇進行伏擊。

 由於當時抗戰物資非常貧乏,抗聯將士們經常缺衣少穿,冬天沒有鞋子,大家就把牛皮扒下來,做成靰鞡鞋,並在鞋裡絮上草保暖。為了堅持抗戰,東北抗聯二路軍總指揮部在嵐棒山相繼創辦了下江聯軍教導隊、醫院、修械所和被服廠等。當時,被服廠裡有30臺縫紉機,60餘名女戰士為抗聯將士們製作軍裝和軍旗等。由於日寇封鎖嚴重,買不到綠色的布料,抗聯女戰士們就上山扒核桃樹皮熬水作染料,把白布染成綠色,做成軍裝。

     

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七臺河市宏偉鎮京石泉村京石泉遺址

   在七臺河嵐棒山區有一處非常有名的泉水叫“京石泉”,說起“京石泉”,有一段傳奇的故事。1939年初秋,蘭棒山一帶大旱,抗聯二路軍總指揮部密營面臨著無水的危險。總指揮周保中緊急動員全體人員四處找水。戰士們爬坡下坎,在密營周圍到處尋找也沒有發現水源。這時,吉東省委秘書處有一個叫金京石的朝鮮族戰士自告奮勇去找水。金京石在距抗聯密營五百米處的一個地方發現,有一處野草長得青綠茂盛,他就用手把野草扒開,看見有水滲出,再往深處扒,一個長流不息的泉水出現了,從此,戰士們把這個泉水叫救命水。

  由於金京石找水有功,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就以他的名字把這處泉眼命名為“京石泉”,並把架設在泉水附近的電臺,改名為“京石泉國際電臺”。1940年3月,東北抗聯二路軍在七臺河嵐棒山區的密營裡創辦了東北抗聯第一份報紙《東北紅星壁報》,由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任主筆。《東北紅星壁報》創辦後,及時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宣傳了抗日鬥爭的形勢和抗日英雄的事蹟,極大地鼓舞了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士氣。

  

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七臺河歷史文化故事(抗聯篇 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