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擔心慈母多敗兒又怕過於嚴厲孩子逆反,破罐子破摔?

番茄段子手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遊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仿真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棋棋成長記


我覺得最好的親子狀態是虎媽貓爸。如字面意思,爸爸做一個好人,柔和一些,像哥們一樣;媽媽做一個“惡人”,嚴厲一些,像老師一樣。

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曾經也是風靡一時,有時間可以倍速播放看一下。裡面的劇情我已模糊不清,但是這種男女分工搭配教育孩子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

有人說,親子關係要像朋友一樣,這曾經也是很火的一句話。但我不這麼認為,父母與孩子,就是有輩分在裡面,有層次在裡面,如果跟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很多嚴肅的事情就沒法處理,比如,學習成績。我覺得親子關係需要“敬畏”二字。我不記得是樊登老師還是李玫瑾老師提到過這個詞語。

如果太過嚴厲,太過敬畏,孩子萬一產生牴觸情緒,逆反心理怎麼辦?

所以說父母是由兩個人組成,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性原本硬漢形象,陽剛一些,如果再讓他扮演“虎爸”,容易讓孩子過度依賴母親,遠離父親。母愛是從孩子出生接觸最多,伴隨最久的一種情感,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依賴性,更為細膩。所以,這種反調的虎媽貓爸形式,更有利於孩子的教育,親子關係的建立,家庭的和諧。

傳統的父愛如山的狀態在慢慢發生改變。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跟爸爸的關係都可以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去跟爸爸聊聊心事,撒撒嬌。特別是女孩子,不是爸爸的小情人嘛,好好利用這種微妙的情感。

再也不是歌中唱的“生活的煩惱找媽媽聊聊,工作的事情找爸爸談談”……而是,生活的事情爸爸多操心,學習的事情交給媽媽……

0-3歲孩子以媽媽為主,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顧,4-12歲孩子則由爸爸帶,優勢格外明顯。

不得不承認,一般情況下,女人會更瑣碎一些,男人心更寬一些,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哦。對孩子的性格養成,社交能力,情商培養,效果完全高於媽媽帶娃。

可憐天下父母心,教育孩子真的是一生的事業,一輩子不可以辭職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願我們的付出,能換孩子精彩的人生。


平凡的大夢想


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都有這種左右為難的煎熬。

何為“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單向道,一直在成長,環境也在變化。傳統崇尚嚴父慈母的方式,素質教育以來強調平等尊重的教育,當名校競爭的面貌被揭開,虎爸虎媽甚至比古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還嚴厲。

疼愛孩子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又擔心日後無法應對嚴酷的社會生存。而且比起以往只有高考一道檻,現在小升初、初升高都已經是競爭酷烈。怎麼找到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怎麼在慈愛和嚴厲之間找到平衡,有如下建議。

1,明確對孩子的教育目標。

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考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找到理想工作。無疑是家長的共同目標。

而在此之中,其實包含的是對孩子的愛。就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對兒子安德烈所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家長希望孩子能有更大選擇的空間,有幸福和尊嚴的權利。清楚了教育目標,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嚴厲要求的背後,是這種愛;慈愛包容的背後,也是這種愛。而嚴厲或慈愛,只是方式的不同,可以同時採用,必須一起採用

2,明確孩子應以學習為重心,嚴厲要求。

現代教育看似有很多途徑和出路,但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高考上優秀大學是最簡單、最低成本、最易實現的道路。

必須給孩子明確,從小學到高三,學習就是生活的重心。生活應該豐富,應該有愛好、興趣、娛樂、休閒、無所事事、浪費時間……但是重心始終不變,就是學習第一位。每一天、每一週,優先完成學習要求和任務,餘下的時間,可以繼續學習複習,也允許做其他事情。

學生階段,要明確學習第一位。

3,注重與孩子的共同經歷,經常溝通。

孩子聽到的道理,實在是太多。有時不是他們不聽話,而是話太多,聽不來。尤其孩子到了中學之後,很多苦口婆心的道理,在他們聽來都是嘮叨。

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身教勝於言傳”。除了父母以身作則,還有是注意創造與孩子的共同經歷,讓孩子擁有身體記憶。

比如週末或節假日,與孩子一起爬山、遠足,過程中可以自然聊起在學校的學習、生活,與同學、老師的相處,學到的知識等等。最後辛苦登頂,可以切身感受何謂“世上無難事,只要勇攀登”。

其他比如一起做家務、一起做手工、一起做飯……都是可以採取的形式。

在親子共同的活動中教育,比嚴厲教育或慈愛教育更加深刻。

4,多傾聽孩子,做孩子可靠的後盾。

很多家長都有體會,隨著孩子日漸長大,特別是中學以後,對他們的學習,我們已經沒法做出有效指導,對他們面臨的同學關係等等,也沒法用以往的經驗來指導。這時候有些家長會哀嘆跟孩子的代溝越來越大,但有些家長的親子關係依然親密得讓人羨慕。其實,親子之間並不要求父母親始終強勢,也不要求他們能始終指導孩子,而是他們能主動傾聽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沒法用別人的經驗搬到自己身上。但是,耐心傾聽孩子,孩子會始終願意將自己的快樂、難過、收穫、困惑……與父母分享,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是父母能有效實施教育的前提

相比於追求“正確”教育,我們更可以追求“有效”教育。教無定法,教育有道,抱著對孩子的愛心、耐心,保持相互信任、親近的親子關係,就可以接近我們的教育目標。希望父母們的愛都得到孩子的溫暖回應。


關茲茲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寶媽,歡迎和我交流親子教育話題。關注我,私信我,你的問題我給你答案。

這個問題其實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其實可以把這個問題分解為三個方面。

第一,親密感

不少家長希望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在情感上與子女有鏈接,能夠像好朋友一樣相處。

第二,影響力

家長希望自己對孩子有影響力。簡單的說就是家長的話孩子能聽進去,能照辦。

第三點,獨立性

很多家長在希望孩子聽話的同時又不希望孩子沒主見,事事依賴家長。希望孩子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想法。

為了保持與孩子的親密感,不少家長選擇的方式是討好孩子,滿足孩子。這一點在隔代帶孩子中尤其明顯。討好之後,親密感建立了,但是影響力破壞了。有的家長強勢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是聽話了,但是獨立性被破壞了。

所以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把握以上3點的平衡。怎樣去把握平衡?

關注我,私信我,你的育兒難題,我來解答。


頑童家庭教育工作室


我覺得慈母不一定“多敗兒”,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性格的媽媽!

在中國很多家庭中,家長都有溺愛孩子的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很多孩子都被爸爸媽媽的溺愛寵壞了。

其實中國人講究“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古人早就給我們總結出了教子經驗,可有些家長還是一意孤行,對孩子總是盡最大可能去滿足。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事件:一位母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當這個孩子和同學發生暴力衝突時,母親也只是微微教導,告訴孩子不要再有下一次。

可被慣壞的孩子怎麼會聽媽媽的話,還是一如既往的和同學起衝突,終有一天,當法律再也不能保護他的時候,他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終於,孩子的母親崩潰了,看到兒子如今這樣的下場,自己仍不知悔改,只是埋怨為什麼有人抓我的孩子。

慈母真的“多敗兒”嗎?什麼性格的媽媽更容易毀掉孩子?

事實上,心軟慈祥的媽媽不一定會害了孩子,因為只要大家有是非觀,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後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再心軟的母親也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怕只怕媽媽什麼都不懂,對孩子太在乎或者太忽視。

哪種性格的媽媽真的會毀掉孩子?

1、控制慾太強的媽媽

性格過於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因為這些人從孩子出生就開始控制孩子的一切行為,不允許孩子在自己制定的軌道上有任何偏移,一旦他們有不聽話或者反抗媽媽的行為,這些媽媽就會瞬間爆炸,久而久之,媽媽的行為會讓孩子變得畏首畏尾,有任何想法和意見都不敢表達,孩子最終就會變成膽小怕事的人。

2、以自我為中心的媽媽

有些女性在生產後,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做了媽媽,自己需要對另一個生命負責。在這類媽媽心中,依然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不管不顧,不在乎孩子的情緒和健康,甚至還有些人,生孩子後發現全家人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會生出嫉妒孩子的想法,這真的非常可怕。

3、成天圍著孩子轉的媽媽

有些女性自從做了媽媽以後,生活中大部分都是孩子怎麼樣,成天圍著孩子轉,沒有任何自己的空閒時間。看起來,這些媽媽很有責任心,但這樣偏執的對孩子付出,孩子本身會產生一種壓力,如果有一天孩子有傷害媽媽的行為,媽媽很可能瞬間崩潰,到時候毀掉的可能不只是孩子,還可能是整個家庭。

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各位媽媽要避免成為以上這3種人,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好的,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也需要空間需要鼓勵,如果只是媽媽一味的幫他們生活,這都是在害他們,所以,每一位母親都要避免成為上述這些性格的人,不然很可能毀掉你們的孩子,影響整個家庭。


噢特慢的媽媽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也都需要父母的愛,但對於孩子來說需要愛,更需要規矩。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

幾乎每個父母都知道規矩和愛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也幾乎每個父母會認為做規矩要比愛孩子難的多。確實,愛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規矩,卻往往要逆著這樣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結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麼是規矩,卻不忍心給孩子做規矩。一個人若只知道疼愛孩子,卻不忍心去管教孩子,這樣的人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父母。因為“養不教,父之過”。

不能憑情緒做規矩,很多人口口聲聲說孩子是自己的最愛,但是當孩子讓自己生氣時,對孩子的愛,馬上就敵不過自己的怒氣,其結果就是隨著自己的情緒做規矩,動輒怒吼暴力。這樣的愛只存在孩子可愛的時候,這樣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做規矩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害怕父母,而是讓他們敬畏規矩。

在開始做規矩之前,要做很多的準備。首先要好好分析,為什麼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習慣,應該怎樣解決。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多半是因為進食沒有習慣,特別是零食隨手可得。家長首先要給孩子定一個規矩,把你的規矩要求給孩子講清楚。你可以對孩子說:“寶寶,你可以選擇,要麼這樣吃飯,要麼你就沒有的吃。如果你這頓不吃,要過一個下午,我們吃晚飯的時候才能吃。”如孩子拒絕吃飯,你不要訓斥,平靜的接受。但是說到做到,如果中間孩子說餓了,需要吃東西時,可以嘴軟,但不要心軟。你可以說:“寶寶肚子餓了,媽媽知道,因為寶寶沒有吃中飯,但是,這是規定,媽媽也沒有辦法,我們看看還有幾個小時就可以吃飯了。”這樣講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你很得意的去奚落孩子:“誰讓你不吃中午飯的,你厲害啊,下次要聽話啊。”你這是在激發孩子和你的對立和不講道理。如果看到孩子開始有求與你了,一面訓斥,一面給食,你既沒有愛,也沒有規矩。

當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一方面要理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心裡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會反覆,這是他在拷問你規矩的界限是否堅硬,但是第一次認真的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做規矩時和孩子要保持很近的距離。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做規矩,常常是距離很遠就大聲的喊叫,這樣做規矩過於隨便,而且容易情緒化。很多父母做規矩失敗,就是因為隨便。既沒有平時的敬畏氣氛,也沒有鋪墊,說做規矩就做規矩。父母自己這樣的喜怒無常,不僅很難讓孩子產生敬畏,相反很容易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對抗,這樣做規矩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育嬰師小妮


說到底,這其實就是要看看,教育孩子管的松一點好還是嚴一點好。現在很多家庭,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已經不單單是教育的問題,都已經上升到親子關係的問題了。所以這個問題還是挺值得關注的。

嚴格來講,在管控孩子上,就像拉一根橡皮筋,不能不拉它,也沒法知道它的彈性如何,但也不能拉太狠,不然容易斷。所以,不論是慈母式教育還是嚴父式教育,都要找到一個正確的度。那麼這個度要怎麼把控和掌握呢?這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還真是個難題。

咱先不論是慈母還是嚴父,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男主馬飛的父親馬皓文(鄧超飾演)對兒子的教育就比較寬鬆、自由。電影中,兒子馬飛是一個大家眼中標準的差生,成績墊底、沉迷武俠小說、處處違禁,甚至因為性格孤僻、舉止叛逆被學校勒令退學。

但是馬飛的父親並沒有給孩子強制安排各種學習計劃,對於孩子一些不合常理的要求,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最終把兒子培養成為了航天員。

在這個過程中,馬飛父親總是能夠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把主動權交給孩子。這個其實是我們家長們需要借鑑的一個點。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把學習主權還給孩子,那父母也就無需為慈母式、嚴父式教育而糾結了。父母只需要關注孩子的方向正確,保持正確的引導即可。

那如何把學習的主權教給孩子呢?現在也是時候轉變一下教育思維了,要不要嚴格教育孩子那都是以前老生常談的教育方式,松也好,嚴也罷,不同的人在心中有不同的定論。但沒關係,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條路終歸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不可能一直帶著往前走,所以在最初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主動權也是極好的。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孩子在明確了自己的學習需求時候,是很容易作出學習決策,哪裡該學,哪裡不該學。不在已經學會而且不管再練多少都沒有提升空間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集中精力學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重點。

現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該學哪些,都是被老師、父母牽著走,也沒有對自己學習需求的主動、正確判斷,所以出現了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情況。現在要想實現孩子的學習主動權也簡單了,科技發展太快了,大數據已經在教育上應用起來了,就像地圖導航似的,孩子的學習也變得可以追蹤、定位。我們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這種新的學習模式,說不定會好一些。


雪姿9


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瞭解,因此根據情況因材施教才能說是正確的,有的孩子天生散漫,再怎麼嚴格要求也沒用,那就隨他散漫,讓他在玩的時候能學到各種技能和知識,有的孩子天生愛學,那就給他提供平臺。當然還是那句話,孩子是家長的影子,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先把自己變成啥樣的人。





家有小鬼娃


個人的感受,首先要讓孩子很清楚的知道媽媽是愛他的,有這個確定的前提和安全感下,再進步根據情況來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3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c54f771e8c647c2ab176c69e90920f0\

葉子和小Q


聽聽書,看看書,父母好了,孩子也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