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革命都不行,武昌起义咋就一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1911年10月10号,武昌又发生了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在这之前,从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开始,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革命党和和革命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发动了一系列武装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生命,可是这些革命都没有实现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目的。

十几年的革命都不行,武昌起义咋就一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与之前这些革命不一样,武昌在我国的中部,而之前的革命基本都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等边界地区。其实这个原因大家也很好理解,这些地区与东南亚相邻,便于物资和人员的输送,即使革命失败,他们也可以尽快撤走,以便保存实力。按照孙中山的最初想法,最先应该在两广地区通过革命建立根据地,进而与清政府作战,通过战争结束清王朝的统治。

可是革命党人精心准备的这些革命都失败了,最典型的莫过于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此役革命党人的2号人物黄兴亲自带领120多名敢死队员冲锋陷阵,这些敢死队员也全部是革命党的精英人物,之前的革命力量多半是招募来的义勇和会党,而这次的参加者基本都是同盟会会员,这些会员都是海外和新式学堂的学生以及新式军队的军人,他们更能理解革命,民主等新式概念,也更有家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此次革命的失败对于同盟会的打击是巨大的。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革命党人也总结经验,基于此,宋教仁提出了“革命三策”,“上策”者即在北京发动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中策”即在长江沿岸中部地区发动革命,建立根据地后再行北伐,“下策”即在两广进行革命,再进行北伐。

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为在中部进行革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武昌的军队基本都进川了,宋教仁联系了武昌的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计划进行革命。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打乱了之前的部署,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的领导者孙武在当时俄租界的一个联络点制造炸弹,旁边的人抽烟时不慎将烟灰洒落在了炸药上发生了爆炸,孙武受伤后被同伴紧急救走,可革命党人的名册被搜走了。当时武昌的5000新军中有4000基本都以参加革命党或是表示拥护革命,那些没有明确参加同盟会的军人,很多也向他们的同盟会战友表达过拥护革命的意愿,谁也没法保证自己的名字就没在被搜走的花名册上。当晚湖广总督瑞成

十几年的革命都不行,武昌起义咋就一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就处置了三个革命党人,并将他们的头颅挂在了城头上示众,这些都引起了革命党人和新军的恐慌,之后瑞成将花名册毁掉,在第二天早上向皇帝上奏,在奏折中表示此事已经平息,他以为这种折中的方法既警示了革命党人,也平息了事件。

恐慌的新军临时计划于10月10号晚上发动革命,当晚进行巡逻的下级军官在质问士兵时被打死,这样革命就发生了。革命的进程出其意外的快,瑞成从总督府的后墙上的洞里逃跑了,第二天一早武昌就首义成功了,紧接着三天,汉口和汉阳也起义成功了。接下来的事情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22日陕西独立,23日湖南独立,29日山西独立,之后到11月17日江西、云南、上海等14省纷纷宣布独立,即使是没有独立的甘肃、辽宁等省也都发生了革命,甚至是首都直隶也发生了革命,清政府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

十几年的革命都不行,武昌起义咋就一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是首都被攻陷,皇帝被俘虏,大篇国土沦陷的现象多的去了,政权却依旧存在,靖康之役后南宋也存在了一百多年,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也延续了几十年。可清王朝为什么会瞬间土崩瓦解呢?

这是当时的报纸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悉索敝赋,民不聊生,绅民相仇,积怨发愤,而乱事以起。官不恤民,袒助劣绅,苛敛不遂,淫刑以逞,而乱事以成。”(长與:《论莱阳民事变》,《国风报》1910年第18期。)

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贫苦妇人拿了八十文去买米,因夹杂有已不通行的钱币数文,米店挑剔不收。她行乞凑满了这个数字,傍晚再去,米价又上涨了五文,仍无法购米,在悲愤之下,跳入老龙潭自杀。她的丈夫赶来,悲痛万分,又带了两个孩子投塘自尽。”(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秩序已经乱了,普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因为清政府组织了皇族内阁,也对这个政权完全失去了信心。

清政府的灭亡恰巧印证了我国的一句古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普通民众都活不下去的政权统治,谁还会支持呢,民心才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