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疫情下互联网医疗昙花一现?

互联网医疗打开了通向春天的那扇大门,倘若解决了盈利难与优质医生稀缺这两大痛点,越过高山、走到繁花深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疫情下,互联网医疗成为了抗疫“第二大战场”,一方面,远程问诊平台纷纷涌现,另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主动开设线上问诊服务。民众对互联网医疗有了空前的接受度,互联网医疗也因此有了培育市场占领市场的绝佳契机。


但互联网医疗企业就迎来“春天”了?答案是未必。


首先,此次疫情下,已有不少公立医院、三甲医院开始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比如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都在积极延伸服务范围,为患者提供在线复诊、续方、送药上门、医保报销等更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相比民营互联网医疗企业,出于对医疗质量的信任,大多数民众还是会选择由公立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这样势必会对民营互联网医疗平台带来一定程度的分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都能在本次疫情中受益。


如何破解疫情下互联网医疗昙花一现?


此外,即使互联网医疗在此次疫情下“叫好”,也未必“叫座”,这就是行业一直面临的用户再多,也难以变现的问题。比如受用户青睐的预约挂号,没法收费也就没有收益;而在线问诊,即使收取一定的费用,也难以覆盖医生工资成本。而有些平台探索的收取医疗企业服务费、卖保险等盈利模式,但营收占比都并不高。


就以目前已广泛普及市场的就医160来说,其在2005年成立,直到2016年第四季度才实现单季盈利。


而另一个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好医生2019年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为50.65亿元人民币,但亏损为7.34亿元。


阿里健康2019年中报显示,亏损额度从上年同期的9000万元,缩减91.5%至760万元。很显然,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和烧钱才有可能实现扭亏为盈的行业。


作为处方的源头,根据国家对互联网医院建设的要求,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互联网医院可分为两种,一是互联网医疗机构挂靠实体医院,成立互联网医院。二是实体医疗机构请互联网平台为自己搭建一个互联网医院平台。


这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才能挂靠实体医疗机构,这对虚拟平台提出更高要求;二是站在可追溯可监管的角度来看,后者又医院延伸开设的互联网平台,无疑更受患者青睐,这同样对民营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据《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保持着38.7%的复合增长率,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间内,春雨医生、丁香园、微医等一批互联网医疗公司迅速崛起,之后京东等公司也纷纷成立了医疗健康事业部,阿里收购了中信21世纪,将其改造成阿里健康,医疗业务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香饽饽。


但是不难发现,互联网医疗发展了多年仍未能成大气候,未能深入人心自有其症结,即使是疫情引发的需求暴增也无法马上化解长期以来的供需矛盾和问题症结,因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因为疫情发生本质的变化,只是疫情下催化了一些不得已为之的需求。因此,互联网医疗短期爆发的需求很容易成为“昙花一现”,短暂灿烂而已,如何破解症结,是其能够坚持长跑的关键所在。


症结所在,则是供需匹配问题。从供给端来看,互联网医疗需要补齐线下医疗所存在的“排队一小时看病3分钟”的就医服务短板,完善服务体系,例如通过互联网向患者提供就医咨询、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的日常管理、就医诊后管理、孕婴等特殊群体管理等等,提供广覆盖的服务。


此外,从政策层面来看,既然要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则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帮助理顺利益链条,让互联网能够为医所用。


总体来说,互联网医疗本质上还是一个慢行业,只有精耕细作、细火慢熬,才能出规模出利润。不然,即使再来一个疫情,也不会改变行业面临的困境。(来源证券时报,卓泳,有删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