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90後”扶貧幹部和她的手繪地圖

五角星代表“村部”,小房子代表企業和合作社,數字代表各個村組,紅色小圓圈代表貧困戶所在地……3月30日一大早,霧氣還很濃,津市市毛裡湖鎮“90後”副鎮長蹇璧依就帶著她的“獨家秘籍”,一幅手繪版“扶貧地圖”下村了。

這張手繪地圖,其實是用腳繪的。

作為毛裡湖鎮中心村的包村幹部,蹇璧依在對全村50戶貧困戶開展“回頭看”的過程中留心觀察,經過多次比對和修改,這才手繪出了中心村版“貧困戶分佈地圖”,在脫貧攻堅“回頭看”工作中為貧困戶搭建了一座暖心橋樑。

“扶貧地圖”也是“作戰圖”。現在,每個扶貧幹部都對村裡情況爛熟於心,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近了一步。

扶貧圖

一張A4大小的紙上,筆記工整,脈絡清晰。

“地圖雖然不專業,也不是很精美,但求簡單實用,清晰易懂。”蹇璧依介紹,以中心村村部為中心,詳細標註了村裡50戶貧困戶的姓名和家庭位置,並對地標性建築如平和藠果廠、村合作社簡易繪圖。

這個想法源於今年2月份的一次探望。

中心村村民辛紅桃的兒子患有小兒麻痺症,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售賣家裡的農副產品補貼家用。蹇璧依擔心雞蛋銷路不暢,便打算去辛紅桃家裡瞭解情況。村組幹部臨時有會,村裡岔路又多,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蹇璧依一路詢問,最後費盡周折才找到了辛紅桃家。

一路上,蹇璧依對扶貧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去貧困戶的家怎麼走?貧困戶該怎麼幫扶?哪些扶貧技術可以推廣?該如何精準施策?

只有更加精確的戰術,才能打好脫貧攻堅戰。

從那以後,她便開始一邊上網查找地圖手繪輪廓,一邊結合日常走訪的情況和村幹部的建議補充完善,歷經數稿才有了今日手繪版“扶貧地圖”。

蹇璧依是去年10月新當選的副鎮長,從津市市委組織部借調回去之後,於今年1月份開始包村扶貧,就這樣迅速進入角色。

導航圖

自全省脫貧攻堅“回頭看”工作啟動以來,毛裡湖鎮緊密結合實際,執行“四個不漏”原則,即包村幹部“不漏一戶一人一項目一程序”,每月至少一次走訪全覆蓋,特殊情況更是多上門。

但是不少貧困戶白天廠裡做工,晚上才回家,包村幹部晚上登門拜訪,手繪版“扶貧地圖”就發揮了很好的“導航”作用。

“妹兒,我的屋這麼偏,你咋個找到的喲!”

“我當然有辦法啦,有這張寶貝地圖再偏我都找得到。”

在走訪中,蹇璧依一邊拉著劉京濤奶奶的手一邊嘮起家常,“您老人家好好養身體,這幾年村裡靠青蒿掙了不少錢,我們給您也入了合作社,年年都有分紅嘞。”

80歲的劉京濤,和老伴常年臥病在床,四個女兒外嫁,身邊沒人照顧。除定期安排村組幹部、志願者看望老人外,毛裡湖鎮黨委政府還大力發展青蒿產業,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用分紅幫助貧困戶從源頭上得到保障。

發展產業是毛裡湖鎮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

去年,全鎮產業發展項目44個,投入150萬元,以委託幫扶的形式發展藠果種植產業500畝;投入53萬元,以直接幫扶的形式發展“一畝”經濟林(柑橘、油茶等)種植產業;投入158萬元,發展研學農事體驗基地建設、果蔬園建設、青蒿種植等特色產業。

目前,該鎮還有未脫貧戶35戶83人,計劃今年全部脫貧。

該鎮還將穩步推進扶貧項目,增強對貧困戶返貧、非貧困戶致貧的監測救助。

希望圖

在村民黃艮珍家,蹇璧依詳細對她講起扶貧政策:

“黃大姐,終於找準您家了,一直都有聽說您家的情況,今天特地來看看您。”

“咱們教育扶貧有政策,您兒子今年上高中,國家會有一到兩千元的補助金嘞。”

黃艮珍的丈夫去世的早,家裡有年老的婆婆和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還在讀書,全靠黃艮珍在村裡的藠果廠打工掙點錢過日子,蹇璧依知道情況後迅速找到她們家,給她們講解國家政策,分享“扶貧產業合作社”“一畝經濟林”等扶貧項目,讓黃大姐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張業平的公公去年得了癌症,家裡的經濟水平因此直線下降,正當全家苦惱的時候,村幹部給他提供了國家的醫保政策。張業平的婆婆非常感激,感動地對村裡人說:“老伴生病,去年教我們通過醫保減輕負擔。因為家裡沒啥勞動力,又鼓勵我們和青蒿合作社合作,給家裡帶來不少收入,這才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啊!”

一張小小的地圖給貧困戶帶去的是脫貧政策,是信心和希望,是一顆溫熱的心。目前,中心村已經有47戶貧困戶的名字畫上了“對勾”。

“手繪‘扶貧地圖’是導航圖更是希望圖,這些‘對勾’既是對過去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的激勵,我們對中心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氣也更足了!”蹇璧依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