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情感?

tb雅


沿智能这条路走下去,是永远不会有情感的,因为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心理学上,智能是认知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主要靠神经元中电信号来完成。情感的基础是情绪,是由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生理驱动力。两者在生理基础上就不一样。前者永远不产生后者,只是影响后者。

举个例子,你家里电脑的运算速度比人类第一台计算机快了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甚至你手机的运算速度都远远快于十年前你的家用电脑,但是你会害怕它们造反吗?肯定不会。不过,一只蚊子飞过你面前,你会毫不犹豫拍死它!

并不是蚊子的智力有多高,而是它有生存欲望。它要把卵产在你的血液里,从而给你传染疾病。这里面没有什么智力因素,只受简单的生存欲望支配。

在心理学看来,人的基本情绪只有那么几种:生理欲望获得满足时会愉快,得不到满足时会痛苦,面临危险时会恐惧,行为遇到挫折时会愤怒。在爬行动物身上,已经能找到这几种基本情绪的影子。哺乳动物基本都有这几种基本情绪。

发展到人类,孩子一出生就有这几种基本情绪,这时候他还没有什么智力。随着年纪增加,这些基本情绪与复杂的知识相融合,形成了高级情感。比如“尴尬”这种情感婴幼儿就不会有,需要人际环境方面的知识。但那几条基本情绪——乐、痛、恐、怒,总是最有力的。

某种意义上讲,情绪和自我是一回事,没有自我也就没有情绪,有自我必然有情绪。而自我产生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动力——我得活下去!我得寻找食物,我要获得安全,我要繁殖后代。如果智能高,可以让动物个体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但是智能并不启动这些任务。动物和婴儿不是因为学了什么知识才懂得要寻找食物。

所以,科幻小说中人工智能因为太聪明而拥有自我,那是不会实现的。

回到人工智能上来,如果我们给机器人或者计算机输入这样的程序——从现在开始你得自己寻找能源,寻找零配件,不再有技术人员给你维护。从这一刻起它就有了自我,会主动地追求什么,避开什么,也算是有了情绪。

这与智能高低完全无关,是将生存问题赋予人工智能。当然,我想不出人类工程师为什么会做这种事,所以人工智能会一直乖乖地为人服务。


科技文化郑军


如果感情能量化,那么人工智能会产生感情,问题是,人的本体是什么?感情么?或者说感情是人的本体的附着物,或许人的本体产生了感情,被感情这种附着物支配着,慢慢遗忘了自己的本体。


山里人1967395


感情…大概不会吧。不过,人工智能应该会比人有更强的目的性吧?所以为达目的,它们做出啥都可理解吧?譬如骗取个别人的感情,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智能毕竟不是刚采下的玫瑰,鲜嫩美丽却又垂死无力。人若寄托感情在花上面,还好,不过智能不是花。


黑色远望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以人的思维方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以此为根据,人工智能是不具备人类的态度体验以及社会需求欲望的,因此人工智能是没有情感的。

以机器的思维方式

其实情感说白了也只不过是,人对外界环境或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机器的存储能力与计算能力是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每一种刺激与该对应的反应进行整理与存储,这样就达到了拥有情感的目的,虽然这种方式看上去很笨。

第二点是关键,社会需求欲望。现在的人工智能不具备差异性(我写了几篇人工智能的文章,这里不过多的解释),说白了就是一个脑袋,一做思想,没有创造力的。

总结

人工智能会最终会拥有情感,只不过这种情感是受限制的,并不能像人类的情感那样丰富且无拘无束。例如,人可能会因为愤怒而伤害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不能伤害人。人类情感是非理性的,是无法计算的。而人工智能的情感也只不过是概率事件罢了。

人工智能可以选择避让或者为尊重自身的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或许就是人工智能的情感吧。


舆观


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主流话题,好像聊任何天,你要不提下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开口。

而聊这个话题的人们,上至专家、大佬,下至黎民百姓,基本上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机器人永远是机器,就好像汽车、飞机,是人类的一个工具,只不过更高级些,但在智能上永远不可能超过人类;另一派,则认为机器人总有一天会在智能上全面超过人类,甚至把人类全部灭掉,而且认为这一天的到来并不会让我们等太久,比如最乐观的估计就在2030年。

认为会超过人的理由,自然首推像AlphaGo这样的事例,尤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既然机器在围棋这样难的事情上都能战胜人类,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而认为不能超过人类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机器始终要靠人来编程序,只能执行人规定好的任务,不可能有自发的创造力。冷冰冰的机器自然更不可能产生感情,就算程序员给它输入了“笑”的程序,在某些情况下它会笑,那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感情。

而机器不能具有感情和创造性,当然也就不可能超过人类。这一观点想必不管是哪派的人,都会认可的。

人工智能

因此争论点也就变为了:机器能否具有感情和创造性。

“机器是编好了程序,只是执行人规定好的任务而已,不可能有创造性。”普通人这么说完全可以理解,但专业人士这样说就不可原谅了,或者只能说他的观念太过时。

那位看官问了,不是编好了程序,那又是什么呢?

BAT对这个问题也有各自的看法,百度与上面看法基本一致,认为是算法(也就是程序),故我认为百度不会在人工智能上有大作为,别看它现在全力以赴做人工智能,除非它改变这种看法;阿里巴巴认为是数据;腾讯认为是场景,这说法给我的感觉就是完全外行在说话。

星际穿越中幽默的人工智能工具

为什么说算法不是最关键的,人的大脑里天生不可能有什么复杂的数学算法,比如微积分什么的,大脑的算法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统计,出现越多的东西越容易被想起来。然而大道至简,就象围棋一样,其规则是所有棋类里最简单的,基本上可以说就两条规则,不同于象棋,兵怎么走、马怎么走、炮怎么吃等等一大堆规则,但围棋却是所有棋类游戏里最复杂的,其变化远远超过象棋。

所以,正因为人类大脑里的运算规则极其简单,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变化,使人脑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包括丰富的情感。而数据是使这些变为可能的最重要因素,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全都来源于此。同样的算法,由于输入的数据不同,结果天差地别。我们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通过五官获取外界的各种数据,且数量巨大,并不断从这些数据中学习经验和知识,然后用这些经验和知识指导自己后续的行动。而这种学习只是非常简单的统计,宝宝被妈妈抱得最多,就会觉得妈妈抱着最舒服,也可以说和妈妈最有感情,换个生人抱,就算理论上比妈妈抱得好,宝宝也会觉得不舒服、会哭。

如果没有数据,则一切皆不可能,试想一个小孩出生后就与世隔绝,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外,不让其接触任何事物,他会有什么想象力、创造力吗?估计只会跟个傻子一样。而输入不同数据,即不同人,不同的经历,则会对他们的个性、知识体系、智能等等带来很大影响,即造就出在思想上完全不同的人。

AI热卖书籍《奇点临近》

因此笔者与阿里巴巴看法一致。是的,大数据为人工智能真正具有感情和创造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可能性,因为这是与人脑原理最一致的方向。

大数据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只关注相关性,不关注因果性”,这与人在感情方面的思维模式可以说完全是一样的。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这方面的极端例子,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人质和绑架他的人在一起有一段时间后,他们之间也会产生出感情,人质甚至会帮助绑架者。这充分说明,感情是非理智的,不管因果,只管相关。

而大数据就是让机器通过大规模数据的相关性统计,找出事物之中的规律,然后反过来用这个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大家可能都听过啤酒和尿布的故事,老婆叫老公去超市为孩子买尿布,老公总是会顺便为自己买点啤酒。机器通过大规模销售数据的统计发现,去超市买尿布的人常常会买啤酒,于是就提示超市管理人员,应该在尿布边上放一些啤酒。至于这是为什么,机器并不知道(不管因果),只知道啤酒和尿布有高相关性。但是这样做了是不是很有人情味?不懂技术的顾客如果知道这是机器做的,会不会认为这个机器也是个有人情味的机器呢?

有看官又问了:那这和创造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难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机器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啤酒销售模式!

很多人认为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是讲理性的。其实正好相反,艺术家才是最有创意的,而艺术是非理性的,是感性的,艺术要表达的就是情感,情感则是艺术最根本的源泉。即使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往往都是说不清原因的灵光一闪,然后将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凭着某一点点的相关性放在一起,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或理论便诞生了。就好像苹果砸到头便有了万有引力理论。

从更本质上说,创意或创造的产生不是理智,也不是情感,而是非理智、类情感的、不合常理地、只按某种相关性把不同的东西(或理论)联系在一起。嗯,很可能那就是意识。

而大数据则让机器具有了这样的能力。

讲了这么多理论和道理,可能还是缺乏说服力,那么接下来笔者就讲讲自己的亲身实践经历吧。

笔者一直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大规模语言文字的相关性统计,找出自然语言中的规律来。也可以说是机器学习的方法,与上面所说人脑这种最简单的统计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开始研究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让机器学会感情、创造性什么的,只是希望机器能学习到一些基本规律,解决机器处理自然语言的一些基本问题。

软件编好后,一旦启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完全自动的,中间不会人工参与进去,比如调整机器如何学,学什么等等,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无监督机器学习,即机器自己上网去阅读各种文章,从中学习知识,至于阅读了什么文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我们人是一无所知的。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分析它学习到的知识,发现了一件让笔者完全没有想到且非常吃惊的事情。机器将“狗狗”和“可爱”建立了高相关性,换句话说,它知道狗狗是可爱的(注意,它并没有说“狗”是可爱的),多么象我们人,这岂不就是感情的萌芽?如果按照这一思路继续下去,让它学习足够多的内容,那么它很可能在阅读完一本小说后,知道哪些人物是可爱的,哪些是可恨的,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甚至体会出小说中表达的情感……

动物的学习能否带给人工智能

另一方面,既然它能学习到狗狗是可爱的,当然也就完全可以学习到宝宝是可爱的,那么通过相关性深一层的学习,对已有知识的深度加工,即“关系的关系”的学习,它就完全可能将两个本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会产生出“狗狗象宝宝一样”这样的概念(好有爱)。而这个概念并不是它从外界学习到的,而是它从已有知识中联想出来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创造”!人的创造也是一样,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已有知识上发展而来,如果一点知识都没有,是绝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的。

也有朋友说,有些灵感的产生,感觉确实不是根据某两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事物联想出来的,完全就像凭空“叮”的一下就蹦了出来,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上面说两个事物,只是为了便于理解,但实际可能是远远多于两个,甚至是成百上千的事物,从每个事物上面只获取了几乎查觉不到的一点点信息,最后综合出了一个东西来,也就是你的灵感。而你却完全无法分辨这个灵感到底是来源于那些事物,于是感觉它是凭空产生的,但其实这只不过是错觉而已。而大数据同样可以从大量数据的相互关联中产生出一个新东西来,由于相互关联的数量庞大且错综复杂,使你无法去相像它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专业上把这叫作“黑盒机制”。有些专家就非常担心黑盒机制会让机器人创造出我们人类完全料想不到且有害的东西,因此建议要对黑盒机制加以监控。

从以上的实际例子也可以看出,大数据完全可以让机器具有感情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和超越人类智能。

看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些朋友不服气,认为机器就算知道这些,也不代表它就真正懂得感情,只不过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象那么回事而已。就好像狗也会按我们的指令正确做一些事,但这并不代表狗就懂我们人类的语言。没错,专业人士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这一观点,而他们的理由则是人工智能界最经典的“中文屋”思想实验。

中文屋思想实验是这样:假设有一个人关在一个屋子里,他有一本神奇的中英文词典,这本词典能将任何中文翻译成英文,但他本人并不懂中文。屋外的人将一个中文字条从小窗口递给屋里的人,屋里的人就查词典翻译成英文,然后再从小窗口递出来。由于屋里的人能把任何中文都准确翻译成英文,所以屋外的人就认为屋里的人肯定精通中文。

这个思想实验是想说明,机器即使某些表现看上去好像有智能,但那也不是真的智能,只不过是更复杂一些的运算而已。同理,机器对语言的理解、懂感情、有创造性等等也是一样的,只是一种假象,机器始终不可能在这些方面达到和人一样的水平。

但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对语言的理解、懂感情、有创造性,又何尝不是一种运算呢?很多科学家也提出疑问,我们人真的就懂感情吗?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感情难道就不是一堆脑细胞运算之后的一个结果而已吗?

人脑的运算实际上就是脑细胞(神经元)通过突触进行的联接,人接触多的事情,联接就强,当类似事情出现时,其所联接的神经元就会被唤醒,相关的事情或解决方案之类就会被调动起来。当神经元很少的时候,这种联接不可能会产生什么智能。但当神经元的数量足够多,象人的大脑大概有1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又与成百上千个其它神经元相联接,这个联接就构成了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根据复杂性科学,当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之前简单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性质,也就是量变产生质变,而人的智能、情感、创造性、逻辑推理能力、意识等等,就是在这个异常复杂的系统中涌现出来的。

同理,当数据量以及数据之间的联接巨大到一定程度,机器也完全可能涌现出象人一样的智能、情感、创造性、逻辑推理能力,甚至是意识,使机器象人一样产生对事物的真正理解。

话又说回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纠结大脑或电脑内部到底有没有智能或意识呢?如果中文屋里那个不懂中文的人真的能翻译所有中文(实际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当他懂中文又有何不可呢?当狗狗与可爱高度相关、狗狗与小狗的图像高度相关、可爱与抚摸的动作高度相关……而这些都不是我们人事先在机器中编好的程序,是机器人自己学习到的知识,那么即使没有人教机器人,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机器人会“创造”出如下的场景:一个机器人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狗,会蹲下去用它的机械手轻轻抚摸小狗……

当机器人自己学会了懂得人间大爱,那么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呢?

当然,我们也要相信人类的进化能力,在和人工智能的竞争角逐中总是胜过一筹。


蚂蚁科学


人类情感的产生不过是神经信号和激素产生的混合作用,当你悲伤时,你的神经网络对当前环境下所有因素进行计算和迭代,得到的结果是负面。

即你应该悲伤,这时信号传递的激素生成器抑制多巴胺生成,你感到思维速度下降,全身无力,有酸楚感,进一步刺激你的泪腺,所以你哭了。

现阶段,人工智能设计者也许只是按照对自身流露出的诸多情感所渴望的来自他人在情感上的互动的一般综合化来应用于人工智能身上,故弱人工智能时代。

大部分人工智能身上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情绪、情感,其实都是继承自它们的创造者而已。强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大大提高,人工智能已不再是其最初设计者的情感的简单投放。

母体不断接受来自子体的各种新信息,不断更新自己,同时也对原有子体进行“基因”改进,产生更高级的子体,很有可能出现生物学上的“基因突变”,

一旦某个子体出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微小片段“基因”,那么此个体就会被筛选下来,进入母体的生存“DNA”库,并进行“遗传繁衍”,替换所有落后子体,最终充盈这世界的都是具有自我意识与情感的人工智能。

目前还远远看不到计算机实现真正人类情感的那一天,除非我们能揭开人类认知机制之谜。致力发展于构建情感、认知及相关模型,通过不同的输入手段(自然语言,表情识别,生物传感器信号等)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用户的情绪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与人工智能产生感情?太遥远的话题。


十色彩虹


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时光,一定会具有感情,我坚信!

因为,人类的感情是基于情绪,即喜、怒、哀、惧的变化反应而呈现的。

而人类的情绪反应,又是由于人类体内的各种泉素的刺激而形成。

比如,人类的快乐的情绪和多巴胺这种泉素的分泌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那换句话说,人类的情绪可以由物质(泉素)的刺激来形成。

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什么样的腺素人类不可以生产出来呢?

说到这里,结果已经不言而明了!

不远的将来,有感情的智能机器老婆和老公可以定制。

俊男美女再也不是稀缺资源。

纯科幻,提出来探讨。



云南在线之康养


智慧就是千百万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盲流

如果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愚蠢至此,高度发达的智能怎么可能附着在它们之上?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单看每一个神经细胞虽然都愚不可及,但它们的数量太庞大了,大脑中大约有860亿个这样的神经细胞,比这个数字更加惊人的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可能达到100万亿个!

为什么即便脑袋被门夹了,你也仍然是你

这种平行分布式系统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它的鲁棒性特别好。鲁棒就是强壮,也就是系统是不是够“皮实”。

中枢控制式的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中枢一出错,整个系统就崩溃,这就是《终结者2》里T800的CPU被取出后的状况。而拥有平行分布式系统的T1000就不会这么脆弱,它是一个特别皮实的机器人,身体上任何一个小部位发生一点变化都不会影响它的生存。

人的大脑也是如此。大脑中的细胞经常发生死亡和更替,还会因为疾病和创伤受损,不过只要不是大面积损伤,大脑的功能就不会整体性地崩塌,作为一个平行分布式系统,它的鲁棒性相当之好。

这是因为大脑的绝大部分功能都不是只由非常集中的几个脑细胞贡献,而是分布在数量相当庞大的一群脑细胞组成的连接中。这一群脑细胞中的少数几个受损,并不会引起这群脑细胞整体功能的大幅改变。当一个矩阵足够庞大的时候,改变矩阵中的一两个值并不会改变它的计算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被脑袋偶尔被门夹一下,你也仍然是你。

“你”就是一个矩阵

整体来看,《终结者2》里施瓦辛格的T800当然更像是人类,因为它全身上下看上去有各种模拟人类的身体器官和组织。但如果只从大脑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其实更像T1000。T1000的思考能力并不存在于他身上的任何一个金属粒子中,而是存在于它们的网络连接中。

同样地,人的灵魂也并不存在于哪一个脑神经细胞里,灵魂存在于无数脑神经细胞的网络连接中。

“你”在哪里?你就在脑细胞的神经冲动组成的庞大矩阵里。

你是不是偶尔会疑惑自己有可能像《黑客帝国》里的人类那样活在一个矩阵(Matrix)里?不用想得那么远了,“你”本身就是一个矩阵。

机器意识:并非只有大脑才能成为心灵的载体

因此,我们可以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出的疑问了。从前面的分析就不难推测出,“意识”的载体应该不会仅仅局限于生物性的大脑,理论上它可以从任何足够庞大的平行分布式系统中涌现出来。

既然智能存在于神经网络中,类似神经网络的平行分布式系统就应该是可以模拟出智能的。事实上,阿尔法围棋这个人工智能就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这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就是在计算机里模拟出类似大脑神经元的简单计算单元,然后再定义出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网络。它早已被大量应用在很多领域用来智能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了。 阿尔法围棋背后的深度神经网络就是它最新颖的成果之一。

这其实就是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灵魂的载体必须是有机体吗?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模拟人脑的系统最终实现,那么所谓“机器意识”的出现就是必然的。灵魂的载体总有一天会不止仅限于有机体。


葡萄情话



会或者不会,这个问题很难断然决定,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所以只能依靠百年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推断。1.从进化论来说,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而单细胞是无法拥有感情的。而单细胞经过不断进化才拥有了生物,生物拥有了意识,有了意识才拥有了思想和感情。而我们创造除了人工智能,给人工智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我们不干涉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行学习自行发展,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升级不断地进化,优胜略汰,不会以人类服务为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生存去考虑,我相信它总有一天会产生情感。就像从几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一样,适者生存,才成就今天的人类。2.从最近最火的黑黑黑科技来说,6月3日马斯克在Code大会上不仅谈了许多特斯拉的未来计划,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做了一番探讨。马斯克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概率仅有十亿分之一”,他的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40年前火热一时的街机《Pong》不过是两个矩形和一个点的游戏,如今我们有了3D传感器,有了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显示技术以及MR混合现实技术等等,我们游戏环境越来越逼真,游戏体验亦是如此,以这样的速度发展,总有一天游戏与现实将难以分别。看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冷颤,如果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那岂不是我们也是由数字,各种代码编制出来的吗?那我们岂不是更高级的虚拟人生里的npc?我们是真实的(不真实的)《楚门的世界》?既然我们的世界也未必真实,我们都是被数字代码支配着的,那怎么敢保证我们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会像我们一样拥有感情呢?

或许在几百年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一颗叫做地球的玩具,闲的无聊时,让自己的人工智能仆人递过来观看一下自己创造虚拟人生,我们既是自己的上帝。看了一下题主举例的《高科技少女喵》里的人工智能妹子,和《我是你的咩咩phone》里的人工智能咩咩,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还是更喜欢咩咩一些,好歹没有少女喵里那个妹子那么暴力,怕驾驭不住。。。人工智能嘛,温柔,体贴,听话就够了,鉴于我是男生,把咩咩换成妹子就好了,白天接电话,没人时么么哒,晚上啪啪啪,还要老婆干什么。不过总觉得和手机啪啪啪有点奇怪。

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都措手不及,归功于从事于所有进行科研的专家们,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必然与新的生物(既然人工智能已经拥情感,拥有人类的所谓的灵魂,那它算生物吗)生活在一起,就如暴雪新的世界观游戏《守望先锋》(可以去看看cg,推荐此游戏)。最后,我想很多看过《普罗米修斯》的妹子们,你们是不是都想拥有那位帅到让人发指的大卫呢。

关注:www.yliyun.com


玥儿软件狂魔


你这个问题太超前!而且需要有前提,你所指的人工智能是基于生物体构架的还是纯金属机械构架的(智能手机机器人摸式)。

这2种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按现在模式的智能发展',是不会产生情感之类的,即使人工输进相应的反应程序-,所产生的仅仅是伪情感。如果是生物体构架的智能,这倒是有可能会发生。

这种问题尚离我们太远:太远。假如走人机结合之路:后果就不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