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后撤”为什么晋文公和苻坚的结局不同?

两军对垒很少有一方应一方的要求主动后撤的,但是历史上有两次结局却不同,一次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退避三舍”,一次是东晋十六国淝水之战时苻坚应晋军的要求后撤。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故事,首先是“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小人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太子同母的重耳,重耳见事不妙,立刻逃亡,在外逃亡了十九年,当到了楚国时,楚成王觉得重耳日后必成大器,以礼相迎,并待为上宾。一日楚成王招待宴请重耳,忽然楚成王问重耳:“你若之后返回晋国,成了晋国国君,怎么报答我?”重耳思索一会后答道:“美女、美玉、锦帛大王都有了,珍禽羽毛,象牙兽皮,大王的国土就盛产,相比晋国的能力,拿什么报答大王呢?”楚成王说:“公子过谦了,总得有东西报答吧。”重耳笑着回答:“借大王吉言,若是真能返回晋国当上国君,我愿与楚修好,若不得已两军相战,我愿后退三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四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上晋王,就是春秋第二霸主晋文公。公元前633年,两军相遇,晋文公为了当年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撤90里,并重新部署,利用楚军傲慢轻敌,集中兵力设伏一举打破楚军。这也是有名的城濮之战。


同样是“后撤”为什么晋文公和苻坚的结局不同?

选自搜狗图片

再看一下淝水之战,西晋末年社会大乱,在南方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而北方的氐人建立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作为前秦王重用王猛,大刀阔斧改革,国力大增,向北吞并了鲜卑拓跋氏,向西兼并了西凉国,远征西域,统一了北方。王猛死后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向南进军东晋。公元383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军,八月发兵长安,开始大举进军东晋,并于十一月与晋军对峙于淝水,晋军请求前秦军后退度过淝水一决战,苻坚答应,并认为在晋军半渡时是对决主动的好时机。在前秦军后撤时,晋军渡过淝水突击,前秦军内的朱序并在前秦军中大呼:“前秦军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一退进而全军崩溃。晋军权利出击,前秦阳平公苻融进乱军坠马被杀,前秦王苻坚中流矢单骑逃到淮北。淝水之战以晋军八万以少胜苻坚百万,从而使北方再次陷入混乱。


同样是“后撤”为什么晋文公和苻坚的结局不同?

选自搜狗图片

苻坚后撤败得一塌糊涂,而晋文公后退九十里确能取胜为何?我们可以从作战双方国力人员以及当时所处的境况来分析。首先看一下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治,发展生产,有心成为齐桓公一样的中原霸主,国家逐渐强盛起来,虽说也是在战乱时期,但是晋文公师出有名,此时是送过公子前来请求救兵,辅助弱小这是建立霸业的机会,对于后退三舍晋国是这样解释的,打仗就是凭借理,理直气壮才能有势气,后退三舍这是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如果不退就理亏,退了楚军若是仍然步步紧逼,则是他们理亏。看看晋文公退的是理直气壮,并且是一口气退了九十里,退后并派人对楚军说:后退是对楚王的承诺,既然楚军步步紧逼我们也不客气了。这是晋文公做到了先礼后兵,而且晋文公对作战已经做好了战略准备。看一下晋文公是怎么准备的,才一交战就指挥晋军向后败退,并用战车拖着树枝扬起尘土,造成十分慌乱的样子,而楚军的将领成得臣骄傲自大,不顾晋军是否有炸紧追不舍,中了晋军埋伏,晋军精锐前后夹击把楚军打的落花流水。这一战我们可以看出晋文公师出有名,后退有序,退后又有作战计划,而楚军则是傲慢自大,这些都是晋文公成功的因素。

再来看一下淝水之战,前秦王苻坚重用王猛改革整顿吏治,学习汉族文化,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和文化经济,国力逐渐加强,进而灭掉了燕国慕容氏,后又灭掉了拓跋氏的代国,此时的前秦刚刚统一,内部并不稳定,特别是一些鲜卑、拓跋的等少数民族,王猛死时也是对苻坚说到晋虽在南方,但是继承正统况且有谢安、桓冲等人才,应该交好,稳定国内的少数民族。但是苻坚在王猛死后决定进军东晋,而群臣意见不一,反对居多,特别是苻坚的弟弟苻融也是劝阻应罪从王猛的遗言。但是苻坚一意孤行,等苻坚在淝水与进军对峙时,看到晋军军容整齐,就连看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是晋军,此时的苻坚心里已经没了必胜的气势,再次前秦军里的尚书朱序在会见谢石时给晋军出主意,前秦军可以被打败,因为前秦军的百万大军没有集中起来,仍在行军中,而且军里的大将有些还是被灭国的将领,像慕容垂是前燕国吴王。以上可以看出苻坚出兵意见不一,军内意志不一,军心不齐,士气面对军纪严明的晋军也没了之前的士气。而东晋这边,以谢玄为先锋,八万晋军则是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军心从上到下一条心。双方阵营就可以看出苻坚败得理所当然。

这两个故事中也出了不少成语像退避三舍、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垂缰之义、追尊为神等,其中以淝水之战前后出的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